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股带领沪指绝处逢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6:00  深圳商报

上证指数

  前一交易日暴跌的沪深股市,昨日戏剧性地走出了一波探底回升的行情。经过多空双方的激烈争夺,最终上证指数顽强站上2200点,日K线收出了一根实体长16点,下影线达64点的小阴线。深成指则收出中阴线。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收2206.57点,上涨0.27%深成指收盘8241.66点,下跌1.92%亿。两市合计成交量为2091亿元,比上一交易日缩小约两成。

  银行股力挽狂澜

  从全天股指运行的态势看,早盘上证综合指数在隔夜美股大幅反弹的刺激下高开,随后在地产、水泥、煤炭等板块下跌的拖累下一路震荡下跌,午后跌势加剧,上证指数盘中最低曾下探至2142点,跌幅最深达近3%,但午后14时左右,金融股风生水起,推动指数大幅回升,沪指顽强收红。尾市股指的大幅回升刺激了市场信心,个股普遍回暖,两市A股涨跌家数之比为816:679,其中涨停个股达36只,跌停全部打开。

  昨日银行股午后的爆发无疑是市场最大的惊喜,在大盘摇摇欲坠之际银行股力挽狂澜,招商银行是反弹领头羊,盘中最高冲击涨停,收盘仍有8%的涨幅。在其带领下,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上演逆转行情,涨幅普遍超过3%。而有色金属股全天相对抗跌,主要是由于行业振兴规划即将推出,在二线蓝筹股中表现最好。其他板块方面,航天军工、农业、百货、汽车等表现活跃。而水泥、地产、煤炭、钢铁、家电则位居行业跌幅前列。

  银行股能否带动大盘上攻

  昨日银行股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那么投资者是否可以据此判断后市大盘蓝筹股将引领大盘走出一波上攻行情呢?

  中保信蔡志刚认为,基本面并不支持银行股的持续上涨。一是银行股2008年业绩普遍不佳,而一季度是年报集中披露时期,对信心会产生一定影响。其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信贷大增,但如果实体经济迅速复苏的预期并不强,那么,信贷增长所带来的可能不是利润而是不良资产,由此将引发各路资金对银行股未来业绩的担忧。三是银行股的领涨个股是3月初有大量限售股上市的招商银行,这种“限售解禁题材”缺乏持久性。

  金百灵投资秦洪认为,目前的资金面难以配合大盘蓝筹股的大幅涨升。据报道,目前基金的仓位已达70%,进一步加仓的空间不大,想出现长牛市背景下的80%以上的仓位显然不现实。而只有基金的现金头寸极其充沛,才可能有大盘蓝筹股的长牛行情。

  调整压力仍未消除

  昨日沪指长达64点的下影阴线,显示市场下档支撑强劲。那么,后市大盘是否将重拾升势呢?

  金百灵投资秦洪认为,虽然上证指数昨日绝处逢“升”,但市场的调整压力仍未消除。一是前期龙头品种纷纷出现头部的征兆,而一旦阶段性的龙头品种出现资金减持迹象,则说明市场的涨升能量已被削弱,后续除非出现新的领涨品种,否则大盘的主升浪已近尾声。二是昨日A股出现反转走势的背景是美股在周二的报复性反弹,而按照惯例,上证指数在昨日应该顺势大幅走高,拉出阳包阴的长阳K线。但可惜的是,两市大盘只走出了触底反弹的走势,说明市场的做多意愿已大大下降,市场真的离主升浪越来越远了。

  上海金汇投资分析报告则指出,上证指数目前可以看作是构筑头肩顶,而深成指则可以看作是构筑双顶,沪综指下跌目标在2000点区域,深成指在7200点区域。首先,从基本面看,随着年报业绩披露高峰的到来,目前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趋势十分明显,更有金融海啸第二波或将来临的隐忧,基本面利空;其次,从政策面看,随着最后的有色和运输行业振兴规划的定调,政策面利好光环在隐退;再从资金面看,上周末和本周初已经有持续的资金出逃迹象。综合分析,股指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大。

  世基投资分析师罗燕苹认为,昨日沪指分时图上明显有三度向上攻击5日线的意图,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5日线压力仍不可小觑。不过,虽然盘中的剧烈下跌一度跌穿20日均线,但最终顽强收上,这表明短期的连续性大跌已经大幅释放做空动力,预计短期下跌将告一段落,指数将在20日均线与5日线之间形成拉锯格局,沪指下档支撑位在2100~2140点区域附近。考虑到两会下周召开,大盘继续杀跌空间有限,后市有望继续保持震荡反弹格局。(陈志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