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层为何强行扩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5:29 股市动态分析
有个问题我一直都在疑惑,在今年1月中旬,行情正在经历海外次贷危机冲击的当口,是什么力量驱使管理层放出中国铁建和紫金矿业发行的消息?仅仅只是管理层“误判或者忽视”了A股市场已经陷入弱势均衡的现实?还是管理层另有隐情? 而中国平安的天量再融资,难道仅仅只是其大股东的一腔热情?抑或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背景? 如果真的仅仅只是融资方(在这个逻辑结构当中,管理层也可以和大股东一样,被当作融资方的代表)的误判,事情还真的很单纯。我们的“精英”还是头脑太简单,没有及时“领会”市场格局的微妙转变,或者是其融资欲望过分强烈,以至于“利令智昏”,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判断、发出错误的信号。 但我们的资本市场似乎向来不那么“单纯”——国有资本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欲望,以及证监会发出的“要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政治愿景,摆明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给人以太多的想象空间;而政策市的格局又给了上层建筑足够的操作空间。 我们在罗列管理层近几个月以来的一系列动作之后发现,有两条利益纽带可能主导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策导向,进而主宰行情的发展,而且他们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扩容为其主要特征和外在形式—— 其一,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达成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所必须进行的“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 其二,则是中国资本逐步向海外扩张所可能进行的,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或者借助国内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向外渗透。而此时,身陷“次贷危机”泥沼的国际金融资本,对此的欢迎程度肯定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时候。 果真如此,那么,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金融资本,在加快A股扩容的问题上达成了“默契”。 第一,就是我们自去年底以来所再三强调的,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提出的“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的基本路线,这一点已经通过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以细化,并且肯定会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被正式确立为“国策”。 正是因为这一点,证监会在推进有关工作时才能够“底气十足”,而恰恰是因为去年底、今年初以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情况并不如人意,加之银行信贷在此期间又大幅度的攀升,以至于出现了直接融资规模萎缩,而间接融资翻倍增长的“趋势倒挂”现象,管理层应该明显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其政策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管理层为何要在1月份,行情面临次贷危机可能的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中国铁建和紫金矿业等IPO,虽然中间不幸遭遇1月中旬暴跌的波折,但管理层很快通过两次审批新基金发行,先稳住市场的阵脚,紧接着,待市场惊魂甫定(前后不到一个交易周),就马上为“重启”扩容注入“久违”的新资金。 可以说,这是管理层在“强行焊接”自去年底开始,发端于发行制度改革,中途被暴跌行情所暂时打断的扩容路线图。 第二,关于中国平安的天量再融资,现在也有不少声音在猜测,平安之所以敢于在行情不明朗的大势之下,抛出天量再融资的方案,其背后很可能有国家的战略意图。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加大海外投资、布局的势头日益明显,或许在中央政府看来,现在身陷次贷危机当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和金融资本,比之平时更容易接受中国资本的进入。中国于此时加大资本外投,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政治成本,都大大降低。也正因为此,我们近期比较频繁的看到,中国资本陆续与海外资本结缘的“喜讯”。而中国平安,作为国内知名一家金融巨头,在这种背景下去进行有关的海外投资,或许是有更为深层次的“内幕”。毕竟,中投公司具有太强烈的国家主权色彩,这成为了其进行多种投资所难以避免的障碍。而具有外资大股东背景,且很大程度上“民营化、市场化”的中国平安,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果是这样,那么,平安的天量融资背后,很可能获得了管理层甚至是更高层默许甚至是支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