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及时雨 > 正文
 

蓝筹股艰难复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09:16 证券时报

蓝筹股艰难复苏

  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蓝筹股绝地反弹,推动沪指重回千一蓝筹股艰难复苏

  □申银万国 桂浩明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蓝筹股可以说是时运不济,行情一路看跌。这不但使重仓蓝筹股的基金损失惨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市场刚刚树立的价值投资理念。然而,在快到年底
的时候,这个局面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上周三钢铁板块突然强劲启动;到上周五又出现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绩优蓝筹股量价齐升走势,并推动沪指重回千一。本周一不但中集集团强势未改,中海发展、云南白药等股票也延续了上涨格局,涨幅居前。在经历了持续的下跌行情之后,蓝筹股逐步发出复苏信号。但是,这种复苏是否可靠?在近阶段蓝筹股究竟有多大机会呢?

  三因素催生蓝筹复苏

  其实对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大部分投资者并不陌生。以G宝钢为例,即便所处的行业面临景气度下降等的问题,但是相对于目前价位来说,这些负面因素已经提前反映了。毕竟,无论是以股息率,还是重置成本法,或者是单位产能市值法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来衡量,G宝钢的价格都是偏低的。但由于人们对周期性行业的习惯性恐惧,加上场外有效增量资金不足,以及各投资主体之间因为过度交叉持股而导致的“囚徒困境”等因素,仍导致G宝钢股价大幅下跌。尽管市场普遍意识到此类

股票的价格和价值相背离,但囿于客观市场环境,无力改变现状。蓝筹股的持续下跌,其最主要的因素也就在此。

  那么,近期为什么这种局面会出现改变呢?原因主要在三方面。首先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价严重超跌这种局面不可能持久。中国股市还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但市场规律还是会起作用。在股价超跌以后,有部分长线资金悄然介入,而这些资金的介入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对相关股票的具体走势产生某些影响。最近QFII的投资额度增加比较快,种种迹象表明QFII对蓝筹股的兴趣相当大。这样,事实上就出现了因为股票超跌而吸引外围资金介入,从而导致超跌股止跌反弹。其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深入,国有资产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改也明显加快,投资者对这些公司股改的预期也比较稳定。如果说在股改以前,股价已经基本调整到位,并和国际水平大致接轨的话,那么股改以后这些公司的流通股还能获得30%左右的对价,无疑会使它们当前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现。像中海发展等近日的上涨,就是与其进行股改相关。最后,中国向好的宏观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一些投资者对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企业效益快速下降的担忧。半年前,海外大行纷纷看淡

中国经济,但最近它们又争先恐后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在这种背景下,原来在基金中颇有市场的看空周期性行业的观点顿时缺少了支  撑。虽然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人们普遍开始重新看好周期性行业,但对周期性行业中的蓝筹股,在当前已经较低的价位至少不会再盲目大肆减持了。显然,抛盘的减少,买盘的增加,还有股改的预期,共同催生了蓝筹股的复苏。

  未来行情演绎更曲折

  不过,对于蓝筹股行情的复苏,现在还不能预期过高,必须持谨慎态度。当年,蓝筹股之所以有一波暴涨行情出现,是和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价值发现色彩。而这一条件当前并不存在。应该看到的是,当时人们很看重这些公司业绩的增长空间,而现在则比较多地关注即便业绩没有大的增长了、股价还是很便宜这一点。显然,在不同的思维视角下,对蓝筹股必然会有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的认识,自然会导致不同的行情出现。

  另外,现在市场上的资金供应状况还是非常令人担忧,尤其是8月份以来,鲜有增量资金入场迹象。虽然股票基金发行的节奏很快,但是它们的规模和一年前早就不能同日而语了。问题还在于,原来发行的基金,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下半年来遭到了很大的赎回,资产规模有所下降。有人估计,现在基金可以用来投资股票的资金,大体上也就150亿元-200亿元,这看上去似乎并不少,但是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压力,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可以说,供求失衡正严重影响着中国股市的正常运行,而在这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流通盘大、对资金需求强烈的蓝筹股。最近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宝钢权证的成交金额远远超过G宝钢,有时甚至比深市所有股票还多。这至少说明一点,即由于缺乏长线资金,蓝筹股很难有大的动作,而短线资金则不甘寂寞,涌入了对投机品种的炒作。可以说,如果没有蓝筹股的真正崛起,那么这种局面就很难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在当今市场炒作权证的气氛仍然很重的情况下,蓝筹股的复苏步伐不可能很快,其行情的运行将相当曲折。

  当然,蓝筹股能够在现在有所表现,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人们重视。深入分析蓝筹股复苏的内在原因和内涵,对深刻认识当前的市场状况及变化趋势不无帮助。与此同时,正视其复苏道路上所存在的问题,不盲目乐观,则更是市场操作者所应该把握的原则。

  (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