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补涨阶段将成最佳逃命机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20:2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补涨阶段将成最佳逃命机会

  提要:在目前阶段,由于支持牛市的宏观面因素还将有一定的惯性拉动作用,所以行情在适当调整后将继续补涨。然而投资者切不能为行情补涨所迷惑,而应该仔细理解行情的本质,从而在操作上能够恰当的利用每次拉高来调整仓位。

  我们曾在昨日的文章中提到过,行情已经处于第一阶段牛市的收官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支持牛市的宏观面因素还将有一定的惯性拉动作用,所以行情在经过调整后可能还将
拉高并且维持一段时间的活跃。然而投资者切不能为这种表面上的活跃所迷惑,而应该仔细理解行情的本质,从而在操作上能够恰当的利用每一次拉高来调整仓位。

  一,支持本轮牛市的基本面因素将惯性拉动补涨行情

  1,有色金属的大幅度反弹

  在全球经济并没有衰退的情况下,对有色金属的基本需求不会大幅度下滑,这就构成了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度反弹的宏观面基础,也直接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股反弹的基础。今日部分有色金属股在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反弹的刺激下高开,个别个股甚至以涨停开盘,这些都将成为主流机构调整仓位的最好时机。

  2,并购等资产整合概念仍然将维持活跃

  中国证监会5月22日宣布,对现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作出重大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以往的规定相比,《办法》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制度,调整为强制性要约方式,同时加强了对购并的监管。从修订内容看,新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上市公司并购、提高市场效率、保障上市公司利益的精神,而中国证券市场也将由此步入新并购时代。

  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有望进一步持续发展。另外,随着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开闸,增发尤其是定向增发收购优质资产的题材正处于较活络状态。并购等资产整合概念仍然会成为未来支持补涨行情的另一因素。

  3,准G股填权效应没有完全消失

  目前还有大约2-3成左右的上市公司没有进入股改,这部分上市公司进入股改后的填权效应将成为稳定大盘的第三个因素。从近日盘面上来看,准G股仍然保持活跃,部分停牌时间较长后进入股改程序的个股甚至以连续涨停的形势强势上攻,比如中兴商业。这部分股票的活跃也维持行情展开最后的补涨。

  另外,我们认为中国石化股改将标志着准G股填权效应的基本结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中国石化将成为股改风向标的重要原因。

  二,投资者不能为大盘拉高的表面现象迷惑,必须利用补涨良机调整仓位

  1,补涨行情阶段,主流资金将以出货为主

  无论从本轮指数上涨幅度将近70%这一角度,还是从支持行情的宏观面因素正在改变,或者

新股发行将给市场带来更大资金压力等角度上来说,主流资金都有足够的理由在此派发筹码将利润落袋为安,这就决定了近期的任何拉升都是为主流资金减仓和调仓而服务的。这是本质性的,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制定操作策略的基本准则。

  2,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应是拉部分低价补涨股和题材股来掩护主流资金撤退

  为了掩护主流资金的出逃,这一阶段的盘面特征必将有足够的迷惑性。主流资金采取的方法应该是拉动部分低价补涨板块和还有一定上涨空间的题材股来制造假突破和盘面活跃表象,掩护主流资金的撤退。

  3,本轮补涨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

  本轮行情持续了半年多,主流资金在各板块上介入的程度也较深,这就决定了其短期内完成仓位的调整难度较大。加上目前支持牛市的基本因素仍然在起到最后的惯性作用,所以预期本轮补涨行情将在一些二线板块的反复活跃下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这样一是可以用长时间的震荡来麻痹和迷惑中小散户,另外也为主力的全身而退提供足够时间。

  4,行情可能在新股密集发行的导火索下结束补涨

  目前新股发行的压力是构成短期内主流资金不敢过分拉高股指的主要原因,因为管理层很可能根据大盘的走势来调整新股发展的密度。从最近的消息来看,目前已经过会等待IPO的公司多达30家,IPO已经成为了管理层手中随时可以调整的砝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盘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高,补涨可能在新股密集发行的导火索下结束。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行情处于牛市补涨阶段,本轮补涨在外围环境的影响下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投资者应该以高抛低吸为主要操作方式,逐步的调整和控制仓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