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3日10:25 新浪财经

  【中信策略】“孩童消费产业”专题报告(策略篇)——宝贝经济:携手成长,共享未来

  中信策略团队:秦培景/杨灵修/陈乐天/刘方/林莎

  投资要点

  “人小钱多”,四大领域撑起宝贝经济。宝贝经济,指以0-14岁孩子为需求主体,涵盖食品、日用品、服饰、服务、教育、医疗在内的儿童消费领域。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0-14岁的儿童2.37亿人,围绕孩子成长而带来的宝贝经济规模预计可达1.89-2.01万亿元。参照联合国测算,中国婴童数量将持续增长至2020年峰值2.61亿人、且“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每年新增100万的人口,综合测算,我们预计2015-2020年整个婴童产业CAGR将达16%,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3.96-4.22万亿。细分来看,宝贝经济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每一个领域都衍生出针对特定年龄阶段的消费品。不同年龄阶段婴童的消费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早期以日常消费(奶粉、纸尿裤)为主,后期以教育、娱乐、服装支出为主。根据我们的测算,儿童产业链的四大核心板块(商品消费/休闲娱乐/儿童教育/医疗保健),2015年市场规模分别达3500亿/2200亿/7700亿/1200亿元,未来五年年化复合增速预计分别为13%/17%/22%/15%。

  潜力无限:数量效应、消费升级和杠杆作用三重催化,促进宝贝经济加速发展。首先,婴儿潮每20年一轮,如今时点又至,叠加“全面二孩”政策,补偿性生育高峰来临。美国婴儿潮带动50-70年代儿童产业爆发式增长,回看中国,庞大的儿童群体必将带来巨量市场空间。其次,消费升级趋势催化宝贝经济格局优化。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金额占GDP的比重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父母有能力也有意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儿童养育上。另一方面,80后妈妈逐步成为新生代妈妈主流人群,且在婴童消费中掌握着更大话语权,正因为其超强的消费意愿与精细化培养理念,宝贝经济正步入需求爆发与结构优化阶段。最后,宝贝一人带动全家,撬动更大的合家消费。父母陪伴孩子时间越来越多且外出活动逐渐流行,宝贝将带动全家人在消费场所增加餐饮、购物、娱乐等附加消费,亲子旅行也日渐受到追捧。宝贝消费将撬动更大空间的全家消费。

  亮点纷呈:各大细分板块各有千秋。从儿童产业发展的两大直接动力寻找亮点:(一)庞大儿童数量带来巨大市场空间;(二)伴随消费升级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具体来看,一、日常消费:婴幼儿奶粉市场空间广阔,本土品牌较之海外品牌的竞争力也逐步提升,其亮点在于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抢占先机占领持续扩张的市场;纸尿裤发展潜力来源于提升品质、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布局;童装的机会在于提高品牌影响力。二、休闲娱乐:玩具和动漫均受益于消费升级带动文娱消费需求井喷。其中玩具产业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瞄准新型玩具消费市场;动漫产业在于延伸动漫产业链。三、儿童教育:前景诱人,幼儿早教是一片蓝海。四、医药保健:蓄势待发,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儿童保健品的发展前景渐好,儿童专科医院供需缺口亟待填充。

  破旧立新:宝贝经济的三大转变。具体来看,消费内容:重心从基础消费向娱乐消费转移,寓教于乐成为增长新动力。教育玩具和电子智能玩具日渐受到追捧。消费方式:粗放型传统消费向家庭式体验消费转变。以商品为核心,传统儿童消费在时点和产品方面都相对分散,产品之间难以协同;而家庭体验式消费打破在产品和时间的孤立性,带动可重复可持续的消费,形成完整的儿童消费产业链条:以1+2/1+4家庭为单位的消费模式+利用儿童体验带动潜在消费。消费决策:家长代位消费向儿童自主消费转变,能吸引儿童眼球、符合儿童偏好的产品更易受到青睐,打造大动漫生态系统是大势所趋:(1)开发动漫产业链,将产品渗透到儿童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如动漫文具、动漫周边;(2)把握新技术趋势,将动漫与新技术融合,通过在供给端提供新产品来激发儿童新的潜在需求,如动漫+VR。

  投资建议:掘金细分亮点领域,把握行业转变趋势。站在儿童产业链的角度,建议投资者从细分亮点领域与产业变化趋势两个方向寻找投资机会。具体来看:细分亮点领域,首先从伴随孩子成长的儿童产业寻找最具亮点的领域,涵盖量的优势和质的提升两个维度,其中,量的优势在于扩容市场空间(婴幼儿奶粉、玩具),质的提升在于衍生新型需求(纸尿裤、童装、幼儿早教、儿童保健品)。行业转变趋势,未来随着孩子在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消费决策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儿童产业链料将出现新的业态,包括从基础消费转向娱乐消费(寓教于乐)、从粗放型传统消费转向家庭式体验消费(家庭体验消费业态)、从家长代位消费转向儿童自主消费(基于儿童兴趣开发大动漫生态系统)。结合中信证券研究部各行业组的观点,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的宝贝经济组合包括:和晶科技秀强股份汤臣倍健、宋城演艺、锦江股份、海昌海洋公园、森马服饰山大华特威创股份奥飞动漫华策影视

  “人小钱多”:四大领域撑起宝贝经济

  关爱儿童,引爆宝贝经济

  孩子作为家庭的宝贝,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也有意愿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下一辈的培养,他们开始崇尚“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随着对孩子培养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围绕着孩子成长而来的消费、娱乐、教育产业将形成一个经济体系,即“宝贝经济”。所谓宝贝经济,指的是以0-14岁孩子为需求主体,形成的包括儿童食品、儿童日用品、儿童服饰、儿童服务、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在内的消费需求。庞大的儿童数量、多样的消费品类、旺盛的消费需求,宝贝经济蓬勃发展不仅引领了新的消费趋势,而且带动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

  “人小钱多”,拥抱万亿空间

  宝贝经济规模高达两万亿。中国的儿童产业消费市场在2000年初步形成,随着婴幼儿数量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增长态势。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0-14岁的儿童2.37亿人。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估计:“中国城镇家庭婴幼儿年平均消费量约为1249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32倍”,考虑到城镇和农村儿童的人口比例,中国婴幼儿年人均消费金额估计约为8000-8500元。据此测算,2015年0-14岁婴童市场规模约为1.89-2.01万亿。参照联合国测算,中国儿童数量将持续增长至2020年峰值2.61亿人,且在“全面二胎”放开的额外拉动下,年均新增儿童将增加200~300万人,同时由于孩子成为全家最核心的消费投入点,儿童消费代表了全社会的消费升级。综合测算,未来5年整个婴童产业年复合增速将达到16%,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3.96-4.22万亿。

  商品消费、休闲娱乐、儿童教育、医疗保健齐头并进

  宝贝经济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伴随年龄变化,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衍生出针对特定年龄阶段的消费品,整个产业链能够持续盈利。从细分领域来看,儿童消费品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每一年龄阶层都有属于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消费品。以奶制品为例,可以根据消费者特性分为婴儿奶粉、学生奶制品等,伴随着儿童的成长,不同类型的奶粉消费此消彼长;又如饮料类产品,就可以根据主要成分分为果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不同时期,消费者偏好不同口味的饮料;又如教育可以分为早教培训、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不同细分领域产品有各自的消费受众,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同的细分领域都产生持续的消费需求。

  儿童产业年龄特征明显。儿童产业是以儿童消费(商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儿童群体生理及心理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消费与成人消费的区别显著。不同年龄阶段婴童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1)0-3岁的婴幼儿,基本没有消费意识,消费由父母长辈完成。这一阶段,婴童消费主要集中在饮食上,占比高达60%,以奶粉和辅食为代表;其次是日用品,占比30%,以纸尿布为代表。

  (2)4-6岁的儿童,模仿成人实践活动,父母购买商品时会询问和考虑儿童的喜好和感受。这一阶段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教育支出上,占比高达60%,以早教和课外兴趣培训为主。

  (3)7-14岁的儿童,消费虽然必须仰赖父母,但却又有独立的品牌偏好,同时受发达的媒体影响,并控制和影响父母的决定。其中,7-11岁儿童其家庭影响力较大,11-14岁儿童其同伴影响逐渐加大。这一阶段,消费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化,教育仍是最为重要的消费方向,同时娱乐消费逐渐增加。

  根据前文的分析,各个板块的消费占比在不同阶段的儿童群体之间差异显著,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儿童产业链的内部构成情况。四大核心板块(商品消费/休闲娱乐/儿童教育/医疗保健)2015年的市场规模达3500亿/2200亿/7700亿/1200亿元,未来五年年化复合增速预计分别为13%/17%/22%/15%。

  日常消费:2015年市场规模已超过3千亿。儿童商品消费指满足儿童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消费,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各异的需求,可以细分为婴幼儿奶粉、童装童鞋和纸尿裤三个子行业。根据Euromonitor的测算,2015年婴幼儿奶粉的市场规模为1220.81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2838.8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18%;童装童鞋2015年的市场规模为1808.74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2591.96亿元,年复合增速为7.5%;纸尿裤2015年的市场规模为457.44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995.99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7%。据此测算,2015年整个儿童商品消费的市场空间约为3500亿元左右,到2020年市场空间将达到6500亿元,预期年复合增速为13%。

  休闲娱乐:涵盖玩具游戏和动漫,市场空间超两千亿元。儿童消费中的休闲娱乐行业主要由玩具游戏和动漫产业两大部分构成。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玩具和游戏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427.4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预计中国2015年的玩具和游戏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元”。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中国的动漫产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368.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13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据此我们预计2015年休闲娱乐行业的市场空间为2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

  儿童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三头并进,市场空间超过7000亿。按教育部对于教育行业的分类,可将儿童行业按年龄阶段划分为早期教育(0-3岁)、学前教育(3-6岁)和义务教育(6-14岁),涵盖早教培训、课外辅导和幼儿园教育等多个儿童教育子版块。综合教育部、中国产业信息网和计世咨询的数据,预计2015年儿童行业的教育市场总规模为7657亿元,其中早教市场规模为1395亿元,学前教育为1762亿元,课外辅导为4470亿元。

  医药保健:2015年儿童医药保健市场空间达1200亿元,整个市场蓄势待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按药品说明书标示的儿童用药,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在2009年已经达到35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3%。如果将处方药品中的减半部分计入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将由2009年的676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2%。”虽然与儿童产业链的其他市场来比,儿童用药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儿童药品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是刚需,0-3岁婴幼儿消费中药品消费占比又非常高,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意识不断的强化以及婴儿潮的到来,儿童用药市场蓄势待发,考虑到婴儿潮带来的需求增长的数量效应,预计儿童医药保健市场未来五年CAGR将达到15%。

  潜力无限:三大动力驱动市场发展

  数量效应:庞大的儿童群体带来持续的消费需求

  当婴儿潮遇上全面二胎政策红利,生育高峰时点再度来到

  历史上的婴儿潮形成接力效应,新的婴儿潮时点又至。新中国的第一次婴儿潮出现在1949年至1957年,主要得益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施行和中央政府的提倡。第二次婴儿潮出现在1965年至1975年,主要得益于经济的短暂稳定。第三次婴儿潮出现在1985年至1995年,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的提高。每次婴儿潮相隔二十年、历经十年。婴儿潮中诞生的人口在二十年的间隔之后成为稳定的婚龄人口,为新一轮婴儿潮的产生提供动力,形成婴儿潮“二十年一轮”的接力逻辑,如今上一批婴儿潮人口又到了适婚年龄,当下正处于人口出生的高峰时点。

  “全面二孩”启动,政策红利再添助力。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估计,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每年新增人口约为100万,每年出生人口在1700万左右,“全面二孩”政策提升出生率约0.7个百分点。

  婴儿潮叠加全面二孩政策,2020年儿童人口数量将攀上新高峰。根据联合国测算,中国儿童人口增速在2012年由负转正,且在2012-2020年期间持续正增长,至2020年儿童人口数量达到峰值2.61亿人。庞大的婴童数量为儿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经验:庞大的儿童群体带来儿童消费爆发式增长

  参照国际,美国的婴儿潮带动儿童产业快速发展。美国婴儿潮开始于1946年,此后的1946-1964年间,美国有7500多万婴儿出生,约占美国目前总人口的1/3。随着婴儿潮的成长,在不同阶段也带动了美国不同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指出:“婴儿潮出生的人虽然只占美国人口的28%,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占美国整体经济的一半,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婴儿潮降临的初期,儿童消费就开始猛增,在1950-1970 年代,在婴儿潮的推动下,婴儿食品、玩具、卡通动漫等产业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直至今日仍具有绝对优势。

  以迪斯尼动画为例,迪斯尼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三段,1950-1966,1984-1994以及1999-2004,分别对应着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婴童人数暴增、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研发新技术。具体来看婴儿潮时期对迪斯尼的影响:1950年的《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小飞侠》以及1955年的《小姐与流氓》的这些动画都因为婴儿潮而催生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动画的目标客户消费能力也与日俱增,迪斯尼又顺势利用动画“赢家通吃”的效应进一步扩张其娱乐王国,而这段黄金时期的结束也正是由于这批婴儿潮的长大成人、儿童消费市场的骤然缩小所致,之后直到1984年迪斯尼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才有了下一次的繁荣。

  质量提升:消费升级趋势优化宝贝经济市场格局

  当前我国的儿童消费已经消费升级轨道。一方面,通过将中日韩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进行对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缓慢提升,但与日本和韩国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儿童的养育开始转而注重培养质量,父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儿童养育上。Euromonitor 的数据显示,作为儿童消费重要一环的婴儿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0.31%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的0.55%,在2015年人均GDP较2001年增长了4.7倍的情况下,婴儿消费暴增了9.2倍。

  新生代妈妈站上消费舞台,重构儿童消费市场格局。一方面,随着中国的80后90后人群步入结婚生子的阶段,80后妈妈已经成为婴童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亚米研究显示:“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女性已经进入生育高峰”。在孩子年龄为0-6岁的新妈妈人群中,80后妈妈的数量正在超过70 后妈妈,进而成为这一人群的主流;另一方面,80后妈妈在婴童消费中也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亚米研究调研数据显示:“3/4的家庭主要是由妈妈负责孩子各方面事物的决策,而一线城市的妈妈话语权更大。”比如在上海、北京等地,妈妈决策分别占到了78.5%和86.5%。当新生代妈妈站上消费的历史舞台,同时又对婴童消费占据主导权,其偏好将显著影响儿童消费的市场需求。

  新生代妈妈的超强消费意愿与精细化培养理念助力儿童产业步入需求爆发与结构优化的消费升级阶段。第一,新生代妈妈超强消费意愿决定了宝贝经济较高的增长潜力。亚米研究显示:“80后妈妈的月消费水平在4500元到9999元的占整体人群的68%,这一数据远大于70后的37%,而就经济能力而言,80后妈妈群体和70后妈妈群体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这表示80后妈妈的消费倾向较强,将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同时,目前“4+2+1”模式正在成为中国主流家庭结构,儿童逐渐成为了家庭消费的核心。统计数据表明:儿童的直接与间接消费已经占到了家庭日常消费的60%以上,儿童消费支出已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5%,且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递增。新生代妈妈的超强消费意愿将投注在各自的宝贝身上,宝贝消费潜力大为提高;第二,80后妈妈群体注重精细化培养。80后妈妈对婴童消费的关注程度高于以往时代的同龄妈妈,同时养育孩子的理念也从以前的“养大“转向了“培育”,更加注重宝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投入在儿童消费的精力和财力也会相应更多,儿童产业链的重心也从前期的以饮食和服装为主转向如今的以娱乐与教育为重。

  杠杆作用:宝贝带动全家,撬动更大的合家消费

  宝贝是联系家庭的核心枢纽,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一方面,研究表明亲子互动对儿童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团队通过追踪超过11000名男女与其子女的案例,发现如果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在阅读、游戏等方面的亲子活动,有助让子女智商发展,从而帮助他们日后的工作,甚至令他们能够向上层的社会阶层流动。另一方面,父母越来越意识到对孩子成长的投资不仅仅是金钱投入,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互动的时间。通过相处,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近期的心理状态、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维达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55.70%的父母表示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年轻父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90后父母每天陪伴孩子的实际时间达到4.61小时。”相比60后、70后的父母,80后、90后的父母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80后、90后的父母每天与孩子相处的实际时间也大大超过父母预期的时间。

  外出活动成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主要方式。随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的增加,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过去,父母通常在家中陪伴孩子,比如陪孩子观看电视节目、辅导孩子学习等,由此带动的消费相对有限。现在,外出活动已成为父母陪伴孩子渡过童年的主要方式,如亲子旅行、外出就餐、外出娱乐等外出活动占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比重达到近70%。

  外出活动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出消费的增加,宝贝一人可以撬动全家消费。父母外出陪伴孩子的方式中购物、娱乐以及旅行的方式最为普遍。具体来看:

  当外出购物时,儿童消费往往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有2到6位大人陪伴,以前孩子是陪着父母来购物,现在变成了全家陪着孩子来休闲,宝贝一人可以带动全家人在消费场所增加餐饮、服装、美容美发等附加消费。研究表明:“传统百货商场,人均停留时间1小时;而有儿童业态的家庭购物场所,人均停留时间则是4.3小时。”在商场呆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产生消费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孩子父母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90后,是最有购买力的主流消费人群,也是购物中心争抢的主流消费人群(25~40岁)。顺应时势,商业地产也开始利用儿童消费巨大的撬动效应发展儿童业态商业。盈石研究中心对全国42个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显示,儿童业态商业总面积已达到916.1万平方米,在过去五年间增长达538.8%。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占比更是由5%上升至15%,近两年提升尤为显著。

  当外出旅行时,亲子旅行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根据同程旅游《2015年春季亲子游需求报告》显示,34%的家长表示自己每年带孩子出境旅游的支出超过3000元,如果选择出境游,花费会更高。

  亮点纷呈:各大细分板块各有千秋

  日常消费:婴幼儿奶粉强调抢占市场,童装纸尿裤注重提升品质

  目前儿童消费产业链主要包含四大领域:日常消费、休闲娱乐、儿童教育、医药保健,产业链价值提升的直接动力可以归结为两个:其一,受益于庞大的儿童数量效应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其二,伴随着消费升级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由于儿童消费的各大领域的特质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这四个板块分别拆分来看,从扩容市场空间和衍生新型需求两个角度来寻找最具亮点的细分领域。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各异的需求,将日常消费细分为婴幼儿奶粉、童装童鞋和纸尿裤三个子行业。将三个儿童消费的子行业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婴幼儿奶粉市场受益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效应,增长潜力最强、未来发展空间最大,发展的重心在于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精准定位目标客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童装和纸尿裤市场增长空间相对较小,顺应消费升级要求,需要向国外品牌看齐,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打造国产品牌知名度。

  婴幼儿奶粉:受益于数量效应,抢占市场空间

  婴幼儿市场空间在持续扩张。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甚至包括二三线城市的女性)将生活的重心从家庭转向了快节奏的职场。在成为职业女性之后,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变得难以实现。搜狐母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已经由1998年的67%下降至2015年的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其中农村为30.3%,城市仅为15.8%”,母乳喂养率的下降为奶粉市场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及消费习惯也越来越向城市居民靠拢。而目前农村乳制品的消费额还不足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收入提升后家长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视也随之升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辅助母乳喂养,奶粉的消费量也有望进一步提升;最后,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婴幼儿产业链显著受益,而奶粉作为0-3岁小孩的刚需,从婴幼儿一出生就会第一时间受益。

  国产婴幼儿奶粉逐渐足以与进口奶粉匹敌,抢占市场份额。一方面,随着国产品牌的不断成熟,口碑渐渐与进口奶粉品牌比肩。根据2015《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口碑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相比于2014年,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三元、飞鹤、伊利2015年的网络口碑指数出现接近30%的增长,目前已赶超雀巢,且与其他的进口品牌的口碑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婴幼儿奶粉的质量与越洋代购奶粉的安全问题,这也有利于本土品牌奶粉的进一步扩张。《2015年中国婴幼儿乳粉行业舆情环境分析报告》显示,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在婴幼儿乳粉行业的新闻舆情分布中占据27%的比重;同时2015年“洋奶粉”产生的诸多负面事件引发了舆论对“洋奶粉”的质疑,“洋奶粉”的质量问题、购买渠道、监测标准等问题引发广泛争议,国产品牌可借此契机,持续发力,更进一步抢占市场。

  基于前文的分析,婴幼儿奶粉的市场空间广阔,本土品牌的竞争力也逐渐可以与海外品牌相抗衡,那么未来发展的重心则在于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在市场快速扩张之时,迅速抢占市场。我们认为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婴幼儿奶粉需求提升潜力相对较大,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童装纸尿裤:伴随着消费升级,提升品牌质量

  相比之下,纸尿裤和童装的市场增长空间相对较小。从绝对数量来看,纸尿裤和童装的现有市场规模比婴幼儿奶粉的市场规模小的多。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0-2015年,婴幼儿纸尿裤的市场规模增长率不断走低, 2015年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低至11%”,前期高速增长的盛景难以再现。对于童装市场,美国的经验显示,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童装市场确实在不断扩张,但是增长速度却在逐步减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童装童鞋市场规模保持着年均10%的增长, 2015年上升到了291.2亿美元,我国童装童鞋与美国童装童鞋的规模差距在不断缩小,未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纸尿裤市场外企竞争力强,童装市场品牌集中度低。我国的纸尿裤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公司均为国际品牌。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纸尿裤市场上贝亲公司的占有率高达33%,强生的占有率高达20%,海外的两大巨头市占率已经过半。我国本土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较弱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难以满足居民日渐提高的消费质量要求;童装市场的品牌集中度非常低,2015年我国童装品牌CR5仅为7.5%,CR10仅为10.6%,市占率前10的品牌多数为海外品牌,我国的童装市场呈现高度分散的状态,并没有一个认可度高、具备压倒性优势的国产童装品牌。

  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居民对生活用品的品质要求不断的提升,对于市场空间相对较小的纸尿裤和童装市场来说,在现有格局下,如何提升品质、提高品牌认可度才是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纸尿裤市场的龙头公司均为国际品牌,本土品牌竞争力低于国际品牌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需要提升产品的品质才能与外企品牌相抗衡;童装市场则高度竞争,随着消费者对童装产品的质量、设计、品牌影响力方面要求的提升,我国童装产品需要逐渐品牌化,才能在万众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休闲娱乐:玩具产业追赶国际巨头,动漫产业迎来扩张时代

  儿童消费中的休闲娱乐行业主要由玩具游戏和动漫产业两大部分构成。玩具和动漫均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衍生文娱消费的需求井喷。其中玩具产业的亮点在于向发达国家看齐,开发新型玩具满足新的玩具消费需求;动漫产业的亮点在于扩张动漫市场,延伸动漫产业链。

  玩具产业:规模尚待扩张,追赶国际巨头

  一方面,从规模上来讲,中国玩具产业发展迅速,但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2009年至2014年中国的玩具和游戏产业实现了年均3%的增长,并于2013年完成了对日本玩具和游戏产业的超越,足以说明近几年来中国玩具市场的快速增长。然而,美国的玩具和游戏产业规模稳定在400亿美元左右,由于积累的存量优势,中国的玩具和游戏产业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从产品上来讲,中国市场也开始流行发达国家的玩具,新的品类的出现有助于进一步扩张市场。上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玩具市场上就出现了“教育玩具”,并引发“教育玩具”的销售热潮,上世纪末“教育玩具”蔓延到欧洲,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同样引起了市场的轰动,如今教育玩具也开始逐渐在中国推广。随着家长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加上家长教育观念也日渐改变,教育玩具也开始逐渐被中国市场所接受,中国玩具市场也开始推广以“教育玩具”为潮流的新型玩具。我们认为,玩具和其他技术的新的结合方式将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中国玩具市场的增长潜力有望大幅提高。

  动漫产业:伴随着消费升级,迎来扩张时代

  美国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快速增长;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进入“井喷”时期,并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均GDP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步入3000美元和5000美元大关,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当前正依旧处于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整个文化消费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文化消费持续井喷,国产动漫市场扩张,动漫IP产业链价值凸显。在文化消费需求持续爆发的背景下,动漫电影市场空间在持续提升。票房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市场动画电影票房约45亿,其中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为22.34亿,国产动画票房和进口动画票房等量齐观,同比增速达98%,增长势头迅猛”。2015年国产动漫电影TOP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熊出没之铁岭雄风》和《十万个冷笑话》均跨越亿元俱乐部,三者票房合计13.68亿,超过2014年全年国产动漫电影票房。此外,国产动漫电影迎来爆发性增长,持续带动动漫衍生品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从2010年153亿爆发式增长到2014年的316亿元”,四年之内成功翻番,且未来随着中国的国产动漫电影市场还将继续扩张,动漫产业链也料将不断成熟,持续引爆增长高点。

  儿童教育:前景诱人,幼儿早教是片蓝海

  政策优势、人口优势和重教优势三重利好,儿童教育行业前景诱人。首先,政策扶持促使儿童教育迎来行业春天。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科教兴国政策的推进为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5年的财政性教育支出高达26205亿元,2010至2015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15.9%。其次,婴幼儿人口基数为儿童教育需求奠定基础。据联合国测算,中国0-14岁儿童数量将于2020年达到峰值2.61亿人,为儿童教育的规模扩张增添助力。最后,中国历来重视教育的传统为儿童教育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保持着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2014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成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之外最大的支出部分。居民的教育需求正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种观念在培养下一辈的时候也表现得格外明显。

  我们将儿童教育市场分成三个细分行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包含课外辅导)和幼儿早教。对比来看,我们认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市场相对成熟,幼儿早期教育蓝海市场等待开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基本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市场容量难有巨大突破。同时义务教育受国家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性,课外辅导则属于在义务教育阶段除课堂教育之外,家长投入时间和金钱最多的一个环节,各种课外辅导班层出不穷,这个市场也相对饱和;而在一份关于学前教育的调查中,幼儿园等机构成为74%家长的首选,这意味着学前教育市场和义务教育市场业务模式和产业链基本成型,市场增长空间较为狭小。相较之下,幼儿早期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空间仍然很大,是一个值得开拓的蓝海市场。

  消费升级趋势下,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随着新生代父母——“80后”“90后”爸爸妈妈群体逐渐成为早教的主力消费群体,重视早教成为新生代家长的统一标签。《2014中国早教研究报告显示》:“80后家长对于早教的认可度高达90%,科学早教成为新一代年轻父母的共识”。科学的早教培训成为众多年轻父母的共同选择。幼儿早期教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为早教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与此同时,接受调查的新生代父母中,只有16%的父母表示完全了解早教。谈及“综合类早教”时,不少年轻父母都感觉到陌生。这对早教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代父母对早教的重视以及对科学早教知识的缺乏成为早教消费市场日益火热的重要原因。

  幼儿早期教育市场空间5年之内有望翻番。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2015-2020年中国幼儿教育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幼儿早教市场规模自2007年的43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3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8%,增速明显”。根据搜狐教育进行的调查显示,43.42%的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心理接受费用在2000元以下,31.58%的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心理接受费用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平均的心理预期区间在3000元到3500元之间。根据联合国2015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测算,2015年0-4岁人口为8310万,2020年0-4岁人口为9100万。按此预估,接下来的五年内中国幼儿早期教育消费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500亿,与目前14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市场发展前景明朗。

  医药保健:蓄势待发,关注儿童保健品市场

  儿童医药保健市场按照药品的用途分类,可以细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呼吸系统用药、抗生素、保健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由于儿童生理特征原因,儿童患病种类多样,药品市场种类多、功能全,比如呼吸系统用药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儿童感冒药、儿童解热阵痛剂、儿童止咳化痰药以及儿童清火药剂等;消化系统用药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儿童健胃消食药和儿童止泻药等。

  从药品结构上来说,儿童药品多为常规用药,药品占比较为分散。儿童患病多为常见病,因此儿童药的消费品集中为常规药品,各种药品占比较为分散。南方医药经济所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抗生素药占据22.2%,呼吸系统用药也约为20%,细分项来看,感冒用药、解热镇痛用药占比相对较高;同时,以儿童维生素和儿童补钙为代表的保健品药业占据一定比重,超过10%。

  在消费升级趋势下,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儿童保健用药的发展前景渐好。

  从实际数据来看,过去几年儿童保健行业增长最为迅猛。根据Euromonitor数据,我国儿童保健行业由2001年的19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31亿元,初期的增长率高达30%,过去十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7%。2015年至2020年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将保持进一步的扩张,有望在2020年上升至191亿元。

  展望来看,儿童保健市场空间依然很大。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的儿童保健情况统计表显示,7岁以下儿童的系统管理率由81.5%上升至2014年的89.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由83.4%上升至2014年的91.3%,增速明显。与此同时,儿童保健情况的地区差异明显:上海的两项指标分别达到97.9%和99.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疆的两项指标仅为84.6%和85%。一线城市和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明显,儿童保健行业的市场腹地仍然很大,各年龄段的保健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儿童专业医师从业数量来看,我国目前的专业儿科执业医师供给也显著低于发达国家。2016年2月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称:“我国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职业医师数为0.53人”,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医生数量为0.85-1.3人,美国儿科医生比例甚至达到1.6/1000。儿童专业医疗从业人员的大规模短缺也映射了儿童保健市场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当前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供需缺口亟待填充。一般情况下,民营医院可依靠优质的诊疗服务,与传统公立医院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同时,由于技术和民众认可度等影响,民营资本多选择医疗风险小、技术难度低、资金回报快的专科领域,其中美容、整形、妇产专科医院是首选。2014年,我国民营妇产科医院559家,数量占比已达到90%。但是对于儿童医院,由于儿童患者身体弱小,儿童疾病又有着起病急、发展迅猛,儿童用药选择少的特点,民营资本进入儿童诊疗领域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如此的高门槛使得私立儿童医院数量从2010到2014年仅增加30个,民营儿童医院2014年占比仅为30%。

  根据前文对四大板块各个细分领域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儿童消费产业链的亮点纷呈,细分领域各有千秋。主线一:受益于庞大的儿童数量的数量效应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婴幼儿奶粉、玩具);主线二:伴随着消费升级出现的提升品质要求或者新品类的消费需求(纸尿裤、童装、动漫产业链、幼儿早教、儿童保健品、儿童医院)。

  破旧立新:宝贝经济的三大转变

  消费内容:从基础消费到娱乐消费,寓教于乐成增长新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和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到消费决策,儿童消费进入了全方位的变革时代,同时,宝贝经济产业链也得到重构。通过分析儿童消费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寻找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以玩具消费为例,我国娱乐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儿童人均玩具消费额来看,2014年国内儿童年人均玩具消费额约为9美元,同期美国儿童人均消费额约为126美元,国内儿童人均玩具消费额不足美国消费额的十分之一;从儿童消费结构来看,2014年国内儿童消费结构中玩具消费占比仅为12%,同期欧美主要国家玩具消费占比稳定在40%以上。对比国内外人均玩具消费金额、儿童消费结构,国内玩具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未来我国消费重心将逐步从基础消费向娱乐消费转移。从结构来看,我国儿童消费结构中食品与服装等消费占比超过80%,玩具消费占比不足20%;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的重心将逐步向娱乐消费转移。具体来看,2009~2014年间,年人均儿童玩具消费额由4.94美元增长至8.87美元,复合年增速高达12%,而包括玩具、食品、服装、教育在内的儿童消费总额增长率仅为1.04%,精神消费增长速度远超消费增长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过去父母对于培养儿童兴趣的精神消费重视不足,相对更加重视孩子的吃穿,对娱乐消费并不那么看重;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玩具市场仍以传统简易玩具为主,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玩具仍占少数,玩具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仅够满足日常的消费。

  但是随着80后父母对儿童早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培养儿童兴趣为目标的精神消费有望攀升,娱乐消费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同时传统玩具升级为人工智能玩具已经成为玩具行业的大趋势,供给端不断有推陈出新的产品出现也进一步刺激了新的需求。未来从基础消费向娱乐消费的转变将是儿童消费市场的一大趋势。

  玩教结合成为玩具市场加速增长的新动力。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早已成为欧美各国积极践行的教育理念。因具备娱乐和教育两大功能,玩具在现代学习方式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成效,例如美国近年来出现的STEM玩具销售热。STEM玩具源于美国推出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政策,STEM玩具的设计目标是帮助儿童开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2014年亚马逊首次捆绑销售STEM玩具产品就获得大量关注,销售额跃居成为所有玩具类产品第二名;2015年亚马逊为STEM玩具开设专门网店。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结合儿童的喜爱游戏的天性,未来教育类玩具成为玩具市场加速增长新动力乃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非传统玩具的规模持续扩张,但目前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未来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正逐步尝试将传统玩具升级为电子智能玩具。一般来说,玩具可以分为传统玩具和电子智能玩具两大类。传统玩具一般不涉及电子类产品,主要包括形象玩具、拼合和装配玩具、建筑玩具、体育活动玩具等;电子智能玩具多为运用电子技术等高科技设计的智能玩具,如早期流行的电子游戏机,到当前流行的各种智能设备。目前中国玩具产业中,传统玩具占比约为80%,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传统玩具占比仅为50%。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未来以互联网、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电子玩具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国内公司已经开始将传统玩具业务将转型升级为人工智能玩具,以奥飞动漫为例,今年已推出两款面向儿童及父母的乐迪陪伴机器人和嘉佳社交机器人。中国正在电子智能玩具领域不断地进行尝试。

  消费方式:粗放型传统消费到家庭式体验消费,发挥儿童消费杠杆效应

  旧:以商品为核心的传统儿童消费。不管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传统的儿童消费均体现为粗放、单一的特点。从横向来看,产品销售往往是孤立的,比如玩具店仅销售单一的玩具,服装店仅销售单一的服装。不同产品的销售相互隔离,而相同类型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这样的经营模式导致单一产品无法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吸引力,产品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从纵向来看,消费在时间上同样不具有连续性。一次消费完成后,下一次消费又是新的决策起点,一次消费仅能带来本次的销售收入,很难带来未来的潜在收入。

  新:以家庭为单位的体验式消费。未来,家庭体验式消费将打破在产品和时间上的孤立性,带动可重复可持续消费,形成完整的儿童消费产业链条。所谓家庭式体验消费的亮点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儿童消费的特征是一人消费可以辐射家庭消费,孩子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家庭的选择,通过儿童消费可以带动全家消费,打造以家庭为单位的组合式消费变得前景广阔;其二,区别于传统商业以单一零售业态经营的方式,体验式消费更注重消费者亲身参与、体验和感受,通过体验消费延长消费链条进而带动其他消费。家庭体验式消费的重点在于:其一,以家庭为单位;其二,注重儿童体验。具体来看:

  以儿童为中心的1+2/1+4家庭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儿童产业新的盈利点。一方面,“4+2+1”是当前城市的主导家庭结构,一个孩子对应父母2人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4个老人,作为家里的宝贝,孩子的家庭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通过在商场设立儿童游乐处、儿童体验馆等儿童业态,家长在把孩子安顿好之后,可以继续进行其他消费,进而带动周边相关餐饮、成人商品零售等其他消费项目。以儿童消费作为突破口,通过家庭式消费的连带作用拉动相关品类的销售,将成为未来儿童产业新的盈利点。

  体验式业态带动潜在消费。当前儿童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于单一的零售消费,而是呈现出儿童教育、儿童职业体验、儿童游乐、儿童餐饮、儿童摄影、母婴服务等多方面的消费诉求。“体验式业态”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以零售为主的业态组合形式,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过去以百货为代表的传统商业,现在转变为以休闲娱乐、儿童教育等业态为代表的“体验式购物中心”。“体验式业态”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延长消费链条,带动其他潜在消费。体验结束并不代表消费的结束,体验过程接触到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潜在购买。从单一的儿童零售向多元化体验式消费转型将成为儿童业态的发展方向。

  体验式消费的典型案例:星期8小镇。星期8小镇是一家专为3-13岁孩子创建的角色扮演主题乐园,由以不同职业场所命名的主题场馆组成,儿童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角色体验等方式体验社会生活。星期8小镇重复消费率高达30~40%,由于孩子每次入园最多只能扮演3~4个角色,很多孩子都会反复入园。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星期8小镇上海店开业第一年,全年接待人数是20万,第二年达到26万,预计第三年上升到35万人次”。尽管当前星期八小镇各项收入中门票收入超过60%,但在未来随着小镇内纪念品店、百货商店、剧场、快餐店等其他配套消费场所的不断开发,诸如纪念品销售、广告植入、场地零租、职业体验带动其他的潜在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消费决策:家长代位消费转向儿童自主消费,打造大动漫生态系统

  传统的儿童消费模式以家长“代位消费”为主。传统意义上来说,儿童消费的购买群体和消费群体是相互分离的。儿童消费品的购买者很大部分是儿童的家长,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大多没有独立的消费意识,同时也不具备自主消费能力,这种消费模式称之为“代位消费”,家长在儿童消费决策中占据主要地位。作为成年人,家长购物时更看重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选择也相对理性,所以儿童特有的兴趣和消费偏好很难反映在消费过程中。

  如今的儿童消费开始向儿童自主消费转变。随着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成为年轻父母一代,他们的观点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更注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也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儿童对父母的购买行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从成长阶段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独立购物的比例不断增长,同父母一起购物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决策。从产品类型来看,儿童在购买小食品、饮料、服装、玩具、文具等方面拥有相对较大的选择权力,对于一些大件商品的影响程度有限。与成年人相比,儿童购物时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自己接触到的广告宣传和同龄人流行趋势的影响。

  新的消费决策背景下,能吸引儿童眼球、符合儿童偏好的产品更易受到青睐。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出发,延伸产品的产业条链满足其现有需求,乃至激发其潜在需求变得至关重要。当儿童掌握了购物消费的自主权后,儿童会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购买相应的产品。在这其中,动漫以其特有的高渗透性对儿童消费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动漫形象对儿童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其他影响方式。受到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声音和图像对儿童感官的刺激强于其他方式:动漫形象往往个性鲜明,易于儿童识别和记忆,往往形象可爱,易被儿童接受和喜欢;另一方面,动漫产业可以和其他产业密切融合。从最直接的动漫图书、音像制品,到融入动漫形象的玩具、服装、食品等日常消费品,动漫产品几乎可以涵盖儿童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我们认为,通过两种途径打造大动漫生态系统是大势所趋:(1)开发动漫产业链,将产品渗透到儿童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2)把握的新技术趋势,将动漫与新技术融合,通过在供给端提供新产品来激发儿童新的潜在需求。

  开发动漫产业链,突破现有动漫+其他产品的简单结合方式。中国动漫产业链扩张已经拉开序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09-2013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逐年增加,年均增速近20%,2013年约为264亿元”。但是2013年以来国内动漫产业总产值增速逐步放缓。未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需要将进一步延伸动漫产业链,突破现有动漫+其他产品的简单结合方式,将动漫理念真正融入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从而获得1+1大于2的效果。

  以迪斯尼为例,迪斯尼是以动漫品牌为核心竞争力,围绕着核心动画形象,通过消费产品、主题公园和媒体网络实现对品牌价值的多轮次放大。影视作品的制作是迪斯尼轮次模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核心环节,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开发出优秀的动画产品并将其中的动画主角品牌化。第二轮,在影视作品广受欢迎的基础上,迪斯尼通过光盘、图书等出版物的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并延长了影视作品的生命周期。第三轮,则通过主题公园将动画明星进行体验式推广,将动画中的浪漫神奇世界成功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益,也进一步增强了动画品牌的影响力。第四轮则是利润率最高的一个环节,通过形象授权和衍生品开发,充分发掘动画明星们的品牌价值。

  动漫+新技术:VR技术与动漫的融合成为刺激儿童需求的新突破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与动漫产业有着很多共同特征。首先,VR技术的作用在于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动漫与VR技术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强化动漫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其次,VR技术具有广泛地适用性,可以与各类产品结合,打造诸如VR游戏、VR影视、VR社交、VR旅游、VR教育等多种用户体验。这些相似特征使得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与动漫产业融合的前景广阔。随着整个VR行业正式进入爆发成长期,产品定价更加亲民,内容体验与交互手段更加强大,未来以动漫为内容、以VR为技术载体的多元化产品链条将成为动漫产业新的突破点,这种新奇的体验方式也将更易于被儿童所接受。

  风险因素

  把握宝贝经济相关投资机会的同时,分析其风险点也同样重要,包括:

  整体宏观经济及消费形势不及预期;

  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相关领域国外品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投资策略:掘金细分亮点领域,把握行业转变趋势

  站在儿童产业链的角度,建议投资者从细分亮点领域与产业变化趋势两个方向寻找投资机会。具体来看:

  细分亮点领域:从伴随孩子成长的四大板块(日常消费、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儿童教育)寻找最具亮点的领域,涵盖量的优势和质的提升两个维度,其中:量的优势体现在扩容市场空间(婴幼儿奶粉、玩具);质的提升体现在衍生新型需求(纸尿裤、童装、幼儿早教、儿童保健品)。

  行业转变趋势:未来随着孩子在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消费决策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儿童产业链将得以优化,进而出现新的业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消费内容从基础消费转向娱乐消费(寓教于乐)、消费方式从粗放型传统消费转向家庭式体验消费(家庭体验业态)、消费决策由家长代位消费转向儿童自主消费(从兴趣出发,开发大动漫生态系统)。

  相关概念标的梳理如表2所示。结合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的观点,建议重点关注:和晶科技、秀强股份、汤臣倍健、宋城演艺、锦江股份、海昌海洋公园、森马服饰、山大华特、威创股份、奥飞动漫、华策影视(参见表3)。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