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1月19日讯
近年来中国全面鼓励“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既协助扩大了人民币在海外使用的范围,也让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几乎与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趋于平衡;这个改变显示了在全球经济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正在改变。
今年1-10月的大陆海外投资达到8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长了17.8%;因为官方鼓励企业到海外寻找商机,今年引人注目的大陆海外投资项目不少,其中联想集团[微博]收购美国谷歌[微博]旗下摩托罗拉[微博]的手机业务、IBM[微博]的低阶伺服器,涉及金额就高达50亿美元。另外,大陆的三胞集团斥资7.52亿美元收购了苏格兰百货公司(HOUSE OF FRASER),是目前中国对单一海外零售公司的最大投资。
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去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三位。中国官方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投资人”华丽转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18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4年新版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在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方面,除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外,全部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预计说,这一次取消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意味着企业在未来走出去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习主席近期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的讲话表明,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战略转变,即从之前的“引进来”战略过渡到“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重的阶段,而且有可能“走出去”将放在更重要的位臵。
最近可以看到,中国正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初显轮廓。10日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11日北京APEC会议决定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17日中澳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短短8天之内,三大自贸区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多点开花,明显提速。
相关人士表示,加快中澳、中韩等自贸区谈判有助于推进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调推进自贸区建设。未来自贸区建设包括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尽快启动,推进中巴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推动重启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推动亚太贸易协定取得新进展,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泛北部湾、中亚等区域次区域合作建设等。
申银万国[微博]表示,2015年英雄时代应重点配置三类标的英雄:大蓝筹,后市场,走出去。从“走出去”角度推荐高铁、核电、建筑等行业。
中国发力自由贸易战略
多位专家均表示,中韩自贸区谈判结束和中澳自贸区谈判结束的连续公布,意味着中国正在积极落实“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重要部署。
专家表示,以中澳和中韩自贸协定的“点”,串起RCEP十六国自贸协定的“线”,最终再融合汇聚为亚太自贸区的“面”,中国正在绘就自贸新蓝图。包括尚在构想中的亚太自贸区在内,正式启动一年有余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杭州提出的“网上自贸区”等,都牵动着国人的目光。与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相比,各种形式的“自贸区”似乎来得风头更劲。
相关人士表示,加快中澳、中韩等自贸区谈判有助于推进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调推进自贸区建设。
目前,中国已签12个自贸协定 还有6个仍在谈判中。截至目前,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分析认为,自贸协议可能带动进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港口等利用率的提升。同时,相关协议有望降低原材料成本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自由贸易协定的逐步执行下,严峻的贸易形式将倒逼相关产业的加速升级,例如电子电器等。
中国“走出去”战略雏形初现
当前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增速低迷,基础设施领域的贫乏是限制增长的重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照,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经验丰富,投资相关的行业还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且积累了较多利用效率较低、可用于对外投资的外汇储备。建立相关机制衔接这些供给与需求,争取让中国企业和资金“走出去”,是中国本届领导人上台以来在外交方面所要努力促成的目标。这既有利于中国自身短期和中长期发展,也将促进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的进展表明,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初现雏形:
“一带一路”
本届领导层自上台以来密集出访大量周边及其他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的合作发展思路已经形成;2)金砖国家银行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望成立,中国均将是主要的股东;3)除了产业领域之外,中国在金融领域的“走出去”战略也取得积极成果。截止目前,与中国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达27个,累计金额达2.9万亿元;4)从外围来看,IMF[微博]刚刚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专门讨论了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全球经济的意义。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关注。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基于“一带一路"基础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的一种坊间说法,官方并无此名目计划。有媒体报道指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高明之处,在于现时中国拥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拥有基础设施及部分产业优势,像高铁建设便被评为“平靓正”,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自身陷入主权债务的泥潭自然也无法拉动全球增长,中国正好可以借机利用外汇储备拉动全球增长,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既弥补内需不足,又可拓外交,及有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换言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一样,都望能达至双赢的局面。
总结而言,“走出去”预计可为铁路、基建及能源三大领域带来投资机会。由于“一带一路”在推动走出去的同时,也是一个推动国内企业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化”的过程。关注国内在基建、建筑施工、机械工程领域有较大优势企业,未来亦有机会大举进军海外。建材、钢材、水泥等领域的过剩产能也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相关板块可以留意。
走出去的战略涉及的主要板块:
高铁
泰国总理18日表示,内阁当天通过一项中国投资泰国铁路的合作项目,下一步有关合作的规划细节将提交国家立法议会审议,按照交通部规划,中国将参与投资、修建泰国一条全长867公里的双轨标准轨铁路。
韩着手研究中韩铁路方案。韩国国会表示,韩外交部2015年“欧亚倡议(Eurasia Initiative)”预算达7亿韩元,其中3.5亿韩元用于外包研究连接韩中铁路的方案,或将包括朴槿惠总统2007年提出的“韩中铁路轮渡”方案。国会外交统一委员会上周已审议通过该预算案,将由预算结算特别委员会作出最终决定。该方案不经过朝鲜,包括利用巨型轮渡,再将列车运过西海后与中国铁路连接的“韩中铁路轮渡”项目。
核电
除了高铁之外,中国下一项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大型基建项目,或将是核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英国时,便曾推销中国的核电。内地亦积极推进“核电重启”及修订“十三五规划”内的核电比例。
中国高端设备出口走出去中重点提到核电的走出去,由于中国近期建的核电项目较多,有经验优势,人才储备也较多,走出去有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与阿根廷、南非、英国等国进行了合作。国家层面也正在大力推动,能源局牵头成立了产业联盟,未来核电出口步伐将加快,这将成为核电发展一大亮点。
相关个股:关注率先受益的装备材料股江苏神通、中核科技、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南方股份等。
交通运输
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海运需求,航运港口股可关注,亦很可能令一批在东盟区内经营航运物流的公司受惠。
相关个股:港口运营公司,大连港、天津港、连云港、唐山港、营口港、锦州港、日照港;海运公司,渤海轮渡、天津海运、中国远洋、中海集运。
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日前发布了《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开闸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这将是人民币“走出去”路程中又一重要事件。人民银行[微博]相关负责人表示,RQDII开闸开辟了境内投资者对外投资和人民币走出去的新渠道,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
华安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很显然,RQDII使得人民币投资者多了一个投资海外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国内投资渠道比较有限的问题。同时,以人民币进行投资可使得投资者不必过度担心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汇率损失。这对于投资者有效分散国内风险、全球布局资产具有创新意义,也进一步拓宽了人民币“走出去”渠道,长远看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五周年之际,开闸RQDII,进一步打通人民币流动渠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述分析师表示。
沪港通
在资本市场,中国亦打开互联互通之门。酝酿已久的沪港通17日正式开启。沪港通之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打开了一扇“大门”。只要海外投资者开设香港证券账户,他们就可以进入有24年历史、原本只对少数海外机构投资者开放的上海股市。从2002年起,内地相继推出QFII、RQFII等机制,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无法与欧美成熟市场和多数新兴市场相比。目前QFII在内地资本市场的占比仍不足2%,而新兴资本市场的这一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
从更深层意义来说,沪港通巩固了沪港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正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香港迄今仍为国际金融的重要中心。内地人民币资本投资香港股市,国际资本借助香港投资内地,将让两地的资金池进一步放大,从而巩固两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
沪港通也极大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人民币以跨境证券投资的模式走出去开辟了新的通道。这一模式既操作便利,又由个人投资者主导,其分散状态有利于提高人民币使用效率,及时规避系统性风险。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