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田勇(微博) 褚蓬瑜
6月4日,交通银行以4.52元的股价跌破其4.65元的每股净资产,以0.999的市净率成为近年来首只破净的银行股。而其他银行股的日子显然也并不那么好过:华夏银行的最新市净率为1.01、浦发银行(微博)为1.02,就连市净率最高的银行股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净率也仅仅是1.42。
当前,与直接融资相比,我国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在某种意义上,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近来,银行板块估值体系整体下降,应该是对宏观经济环境不振、自身资产质量堪忧等不利因素的市场反映。
首先,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潜在风险进一步积聚、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趋缓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容乐观,银行赢利能力受到限制。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需求增速放缓,以及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之下,传统企业的库存被动增加,扩大投资再生产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导致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减弱,而信贷规模缩水影响了银行的赢利能力。
其次,房地产贷款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极大不确定性引发市场对银行不良率反弹的担忧。截至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3260亿元,较上年同期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但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却上升至4382亿元,相较去年末的4279亿元增幅达2.4%。中央一再强调要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绝不让调控出现反复。在从紧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销售下跌和价格下降可能引起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和按揭贷款违约事件,房价的下跌还会波及土地及相关行业,从而影响其他商业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质量。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中,80%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资金,2011年至2013年是融资平台的还债高峰期,存在不良贷款率上升隐忧。此外,在今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风险还存在于受到出口下滑影响较大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最后,息差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的传统收入来源,而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在短期内会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压力。尽管近年来“转型”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关注重点,而且转型措施确已初见成效,但净利息收入占比依然高达近70%。“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银行将被迫面对息差缩小以及赢利模式改变的挑战。而银行业能否成功从襁褓中走出、实现业务转型,市场各方对此的确有所担忧,甚至怀疑。
分析原因是为了更加理性、正确地看待“破净”事件。不可否认,银行股的低估值的确令市场躁动,至少在心理层面造成一定影响,但市场也无须反应过度。从长远来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我们仍有理由对银行股未来的走势充满信心。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以来,我国银行业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财务状况根本好转,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产规模、赢利能力、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议价能力方面均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虽然传统信贷需求行业在经济疲弱、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下受到限制,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其未来在中小企业贷款、消费信贷、“三农”、民生领域的巨大潜力,又为银行业实现战略转型与业绩增长双赢打开了另一扇门。利率市场化在使商业银行传统赢利模式受到冲击的同时,反过来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信贷需求,尤其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对稳增长、防止经济下滑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将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发展增值业务、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由以往的非价格型竞争转向更加集约、高效的价格型竞争。当然,这需要政策制定者预留更多的创新空间,比如允许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资产交易工具为银行业经营提供流动性等。
(作者单位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