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地产:堵不如疏 建议关注出口和标配蓝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 15:15  海通证券

  投资建议:近期调控着力于抑制投资性需求,力度超越预期,短期内已对住宅销售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房价小幅调整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在一个卖方完全垄断的土地制度下,解决高房价的根本之道,在于增加土地供应以满足需求,而非强制性的抑制需求;相关调控措施,短期或可治标,长期难以治本。在经济结构转型远未完成、土地制度仍为卖方垄断、城市化进程前景依旧、金融深化方兴未艾的前提下,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仍将延续。当然,就短期而言,房价不跌,则调控不止,行业仍难有整体性机会。行业未来的最大机遇,在于出口未来可能的冲高回落。美国消费占比下降将是长期趋势,振兴出口是其唯一选择;因此,中国出口面临窘境,或是人民币升值,或是惩罚性关税。我们判断,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在下半年出口再度萎靡之后,对地产的调控政策将逐步“有名无实”,行业届时有望迎来重大投资机遇。维持对行业“中性”的投资评级,考虑到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建议从长期的角度逐步配置蓝筹地产公司。如果说行业从量缩到价跌阶段的结束,是地产股见底的标志;那么,欧洲债务危机深化等因素推动的出口回落,导致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成为地产股再次启动的关键。

  在货币主义者眼里,所有的价格变化都是货币现象;这对于近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应是如此。与2009年天量货币投放随之而来的,是上游的大宗商品以及房地产等资源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房地产泡沫急剧扩大;按照逻辑,此效应将经由中间品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例如,前期钢铁价格随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若无政策调整,货币效应将先后导致房地产泡沫与恶性通涨;两害相权取其轻,若恶性通涨到来,管理层将被迫进行快速且大幅度的加息,进而被动的刺破地产泡沫。

  当然,在房地产泡沫已成事实的情况下,管理层未雨绸缪,已开始通过对新增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发行央票等手段,来回收流动性,以降低未来恶性通涨的可能性;目前,效果良好,CPI温和上涨;因此,对于房地产而言,这一最后的重大利空——进入快速且大幅的加息周期,在中期内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但仍需关注。

  在上半年出口增速较为乐观、房价再创新高的情况下,调控短期将再次加强,如二套房甚至一套房按揭利率七折优惠的取消等。

  市场对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此次调控已有预期,但调控力度明显超越预期。近期,各个地方政府正相继出台关于“新国十条”的细化措施;其中,北京的力度较大,如“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等;至于其他地方出台的细则,基本与“新国十条”一致,并无更为严厉的措施。

  明显,后续可能的调控政策,将视当下调控政策的效果而定;房价不跌,则调控不止。未来,在房产税方面加强对个人征收,将是可能的选择。按照相关规定,房产税的征收对象为经营性物业,一般按物业评估值的70%征收1.2%,或按租金收入的12%征收;当下,房产税对法人单位的征收力度较大,对个人征收力度极小;与物业税相比,该税种只针对经营性物业,比物业税的征收范围要小,而且已经立法;因此,在房产税方面加强对个人征收,远比物业税有可操作性。但是,考虑到调控已对住宅销售量产生较为直接、快速的负面影响,房价小幅调整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认为,“缩微版的物业税”——房产税加强对个人征收,出台的可能性也在急剧降低。

  此次调控意在通过保障性住房满足最低需求,继续引导刚性需求,着力抑制投资性需求,进而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具体而言,此次调控的措施,如二套房首付5成、1.1倍基准利率以及暂停异地购房贷款等,着力于通过窗口指导来抑制需求,而非增加供给。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其说是因城市化而催生的泡沫,不如说是一个制度性的泡沫。中国高房价的根源,在于落后的财税制度、土地制度甚至户籍制度等,难以适应因城市化而催生的庞大的潜在购房需求,无论刚性,或是投机。

  在1992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比重不断减少;同时,支出比重却不断加大。在非联邦政体下实行“财政联邦制”,使得寻求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在以经营城市为导向的情况下,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填补赤字的最主要来源,而招拍挂制度将这一模式固化;在卖方完全垄断的土地制度下,相对自由市场,土地供应更少、价格更高。考虑到地方政府天生具有的自我扩张的冲动,我们认为,除非对财政税收制度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否则地方政府饥渴式供地的模式仍将延续。中国房价高昂不下,当然是因为有效供给难以满足潜在需求,但更是因为卖方完全垄断的土地制度下的适度饥渴式供地的模式,以及购房者预期这一模式难以更改。

  在现行的财税制度、土地制度下,所谓的有效增加住房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措施,或是奢谈。至于“新国十条”的其他措施,则重在抑制需求。堵不如疏,相关调控措施,短期或可治标,长期难以治本。就长期而言,增加供给平抑房价的选择,在于以财税制度改革为先导的土地制度改革,例如实现城镇土地的产权多样化,以及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土地一体化等,以实现一个自由竞争的土地市场。但一个很典型的反面例证就是,近期,管理层不断强调,正在拟订小产权房整治方案,以打击变相的城镇与农村的土地一体化现象。当然,在暂不改革土地制度的前提下,管理层短期内也可通过强硬的行政措施,以快速增加土地供应;但很明显,尚付阙如。

  从房价收入比、投资收益率等指标看,中国房地产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泡沫之一;但是,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性与区域性的泡沫,仍将延续。

  首先,在这个缺乏创新的国度,除非出现因制度创新推动的技术创新,否则,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仍不可替代;因此,无论中央,或是地方,仍将有极强的动力去维持这个泡沫,而非刺破泡沫。

  其次,就人口周期而言,行业仍有成长空间。从长期看,从当下开始,如果没有外来人口的迁入,中国城镇25至29岁间的人口,无论是其绝对数量,或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逐步下降,下降趋势在2015年后将加速。但是,城市化对上述下降趋势有明显改善作用,城镇25至29岁人口数量见顶的时间延缓至2015年。从长期需求的变化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理论上仍有5-10年左右的黄金时代。显然,未来城市化的方向,在于广大的二三线城市。

  另外,诸如“三个家庭付首付”的购房模式、二三线城市购房人群的首付比例仍较高等因素,使得以按揭贷款为代表的金融深化仍有空间;而当下开发商充裕的现金流,也使得其大幅度降价的压力较小。凡此种种,是我们认为泡沫仍将延续的原因。

  当然,考虑到民生压力较大,中央政府短期仍将控制泡沫蔓延;而近期出口增速较为乐观,调控政策短期仍将延续;但是,我们判断,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在下半年出口再度萎靡之后,对地产的调控政策将逐步“有名无实”。

  就长期而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键在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调整;对于美国而言,降低消费比例、振兴出口是其中期的合适选择。因此,在美国出现新的技术革新并带动中国制造业升级之前,中国出口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繁荣境况,这也是我们认为出口增速下半年将走低的根本原因。

  近期,美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而欧洲暂时难以从主权债务危机中解脱;近期出口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去库存之后的补库存所致。在奥巴马政府提出出口振兴计划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中国出口面临窘境,或是人民币升值,或是惩罚性关税。因此,就中期而言,出口仍不容乐观;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近期的不断深化,将加速推动对地产调控的“有名无实”。

  考虑到此次调控措施力度较大,我们维持前期的判断,预期相关上市公司销售面积年度同比下降20%以上,房价将小幅调整。目前,估值充分反映了行业的悲观预期,短期仍缺乏向上的推动因素,但可重点关注出口。若出口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回落,地产调控将逐步“有名无实”,行业届时有望迎来重大投资机遇。维持对行业“中性”的投资评级,考虑到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建议从长期的角度逐步配置蓝筹地产公司。如果说行业从量缩到价跌阶段的结束,是地产股见底的标志;那么,欧洲债务危机深化等因素推动的出口回落,导致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成为地产股再次启动的关键。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