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给传统汽车带来的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1日 11:14  银河证券

  1.事件

  前期被给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终以未获得有约束力协议而告终。但是,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议题,人类拯救地球的行动并不会因此停止。汽车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将陆续推出专题,讨论新能源汽车给传统汽车产业链带来的改变。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新能源汽车--低碳的必然选择,国家战略方向

  从量上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从趋势上看,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占比逐年攀升,并未出现下降势头,WWF预测依此趋势发展,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无疑,碳减排压力对中国来说成为更加现实的问题。

  多项政策驱动,未来政策支持空间大

  国内新能源汽车现处于起步前期,作为一种消费品行业,行业的发展无外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二是消费环境发生变化。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由于消费惯性以及购置成本的原因,以上两方面的转变绝非汽车制造厂商所能主导,需要相关政策引导消费,补贴政策减小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购置成本差,只有政策推动才能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阶段。纵观各主要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基本都遵循了政策推动的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起,欧美、日本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后,陆续在该领域出台多项大手笔的支持政策,政策主要涉及消费层面的减税、购置补贴、政府采购以及研发层面的政府拨款与优惠贷款。

  2009年以来,中央以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位置。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支持政策仍有很大发挥余地,例如由大型公交、环卫等市政用车扩大到私人消费领域补贴,补贴的力度也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并且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上的支持政策相对缺位,未来也有发挥空间。

  时间顺序应为先混动,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按动力源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和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

  从上述主要性能的比较上可以看出,目前业内公认现阶段最适宜产业化的新能源汽车应为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在几种新能源汽车中最为成熟,又可达到一定的节能降耗目标,且主要采用制动能量回收不需外部充电设备,最易普及。而纯电动汽车虽可以实现零排放,但由于电池技术的制约,续航里程有限,电池自重较大,公用充电站建设匮乏,尚难大面积普及。但随着电池技术特别是磷酸铁锂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纯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燃料电池车是目前人类可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终目标,但目前燃料电池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成本高昂,燃料电池反应的催化剂为贵金属铂,铂价格高昂,运输、储存氢的成本也较高。其次,目前燃料电池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因此,燃料电池汽车仍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能进入商业化阶段。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问题上,值得重视的是2009年6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该规则把新能源汽车分为三个技术阶段,分别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其中,只有成熟期产品可以实现与常规汽车产品适用的管理方式,而发展期产品只允许进行批量生产,且只能在批准的区域下销售,并对至少20%的产品进行动态实时监控;起步期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且只能进行示范运行,并对全部产品进行动态实时监控。使用铅酸蓄电池的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及纯电动商用车,以及使用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的混合动力乘用车被列为成熟期产品。在其规定的截止2010年12月31日的技术阶段划分情况中,纯电动车中只有铅酸电池产品被列为成熟期产品(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低),而混合动力乘用车中镍氢动力产品被列为成熟期产品。这就在政策层面上选定了短期内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3.投资建议

  “新能源汽车”经过2009年市场的热议,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路径逐步明晰,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势必将趋于理性。在众多整车厂商一哄而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在名目繁多的核心零部件产品中,究竟谁会“真金不怕火炼”取得货真价实的业绩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在电池、电机、整车三块中,相对上游、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公司将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带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