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业的2009:与不良贷款风险赛跑

  ◎史尧尧/文

  21世纪初,国有大银行在经历了巨额资产剥离后,终于以一份亮丽的资产负债表成功上市。如今,全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来买单的故事还会再次出现吗?

  在《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最后一期杂志中,编辑们对资本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预测。其中,对银行在2009年的业绩表现指出,“不良贷款率和贷款增速可能决定上市银行的业绩。”

  这一预计,将延续至2010年。

  放眼未来,对于中国银行业最大的机遇将是,有资本实力的国有或股份制银行是否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其它经济体中立足并实现多元化经营;最大的挑战则来自于,以MOU(大陆与台湾签署的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为标志的金融市场开放后,中国的各家银行是否已做好了应对更多竞争者加入的挑战。

  从现在开始,银行的管理者们要打起精神与时间和潜在不良贷款风险赛跑了。

  回顾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若无巨大的政府投资,GDP同比增长可能会非常低,半数以上的GDP增长当归于政府投资项目,在消费方面依靠的是对汽车和购房者补贴的政策。但要想达到依靠市场自身推动的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此来考量,14家业务重心都在国内的上市银行,投资者们想要看到它们再度辉煌,资产低风险,利润高增长,还需耐心等待。

  走出去进行全球化经营,在来年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压低成本,调整现有资产结构和业务分类配比,这是银行家的当务之急。不管怎么说,银行不能只做些存储放贷这样堆砌资产负债表的活了。

  这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规模和风险齐飞 不敢放松信贷增速

  截至10月底,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已发放出9万亿的信贷额度。虽然最后两个月的数据还没有出来,预计也有四五千亿左右的信贷量。

  以中国规模最大的银行工行(601398)为例,其2005年底的总贷款为3.3万亿,从2006到2008年底,以每年12%左右的增速增至4.5万亿,而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近11个月的时间贷款增长了23%左右,新增1万亿的贷款。

  我们怎能不为银行未来的资产风险捏一把汗?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2010年虽然这样几近倍数的增长可能不会出现,但信贷投放仍将十分惊人。这似乎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信贷增速一旦下降,则前期稳定的信贷质量又将恶化,大量在建工程和项目会成为不良贷款的新源头。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测算,由于2009年银行放款主要用于投资和耗时多年的政府基建项目,预期2010—2011年的银行贷款余额每年将增加10万亿元,3年内银行贷款余额会翻倍,从2008年的32万亿元增加至2011年底的 60万亿元左右。

  2009年以来业绩一直不如市场预期的招商银行(600036),其行长马蔚华近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忽视了另外一方面,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使社会倒退:“我们批评自由市场主义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我们在加大政府刺激救市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现在摆在银行面前的问题是,能否在未来几年顺利收回突击放出的贷款。

  银行大量放出贷款后,短期会把利润计入银行的损益报表,而把成本体现在其他借款企业的利润损耗上,表面看最近一年银行业绩还不错,但数年后,坏账的损耗会把银行的利润拉下来,和社会总体利润率保持同步。

  这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21世纪初期,以工行为首的国有大型银行在经历了巨额资产剥离后,都以一份亮丽的资产负债表成功上市。而国家用全中国居民省吃俭用的几十年的储蓄来买单的故事还要再次出现吗?

  这是否又是一次倒退?

  乘数效应微乎 议价能力丧失

  面对不断下滑的息差,以存贷收益为最主要收益的银行业不得不尝试着用“以量补价”的方式,来提振因拨备增加而不断下滑的利润。

  随着国有银行从年初开始的放贷风潮逐步蔓延,进入二、三季度,每家银行都开始疯狂地授信和放贷款。

  凯恩斯学派的学者们认为,有必要继续增加政府投资或者实行持续宽松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探底。结果可能是那样,虽目前无人认为刺激带来收益被夸大,但乘数效应已变得微乎其微。

  暂且不说经济学原理,仅从加减乘除来看,由于分母(贷款)被几何倍数的扩大,而分子(利润)项却缓慢前行,这样货币的乘数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报表产生的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在这样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下,直到三季度银行的息差仍旧疲弱。“以量补价”在流动性的不断冲刷下,早已失去了年初被提及时的光芒。

  值得安慰的是,在诉诸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大规模刺激之后,经济终于在2009年第三季度停止了节节后退的脚步,开始逐步回升了。

  在这过程当中,银行向市场注入了巨量的流动性,其规模如此惊人,以至于经历了半年的通缩后,大家还没有回过神就马上开始担心通货膨胀将会迅速蹿升,成为经济回升面前的重大威胁。

  看上去,在当前的季度当中,我们的经济还是在持续扩张的。不过,当前最大的问题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复苏究竟有多大的可持续性?它是否能够一直持续到2010年,抑或途中重新转向收缩?

  面对目前巨额的贷款,怀疑完全没有需求站不住脚,但仍然有些数据使得我们对银行的利润表示担忧,更对无需求的贷款表示疑虑。

  巨额的流动性成为压低银行利润最主要的原由。“从年初开始,我们就对多家全国性的银行进行了季度性的全国调研,发现由于各家银行都有充足的资金,使得银行的议价能力被大大压制了,即便银行愿意放贷,企业也会对比各家银行的综合报价后再做决定。这与2007-2008年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一位分析师说。

  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银行面前:在巨额流动性和无序竞争的冲击下,银行丧失了对自有产品(贷款)的议价能力,这样的减弱必然导致息差不断收窄,即便他们是目前中国市场中货币资源唯一的掌握者。

  需求方的情况又是如何呢?银行业的监管者们似乎更有发言权。对于银行的拼命放贷,传出了央行对中国银行(601988)等银行发放惩罚性定向央票和刘明康约见城商行管理层的事件。

  市场不得不怀疑银行的行为:他们似乎是在进行另外一场“跑马圈地”的运动,然后等待央行加息的声音,从而坐地收钱。

  海量的廉价资金和巨大的流动性诚然可以视为一种推动经济前行的手段,但是它们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被抵消。而抵消它们的,便是若干可能会扼杀我们复苏的问题。

  调节财务报表 资本充足率勒缰绳

  各国银行的盈利方式各有不同。在国外,有依靠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赚钱,以高盛为代表;也有以降低规模、收缩资产负债表来盈利,以瑞信为代表。在中国,银行业更多地是在依靠扩大资产负债表用“以量补价”不成功的情况下,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调节来实现盈利。

  单纯以大项目贷款来进行以量补价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金的急剧下降,并低于银监会所要求的标准。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曾发表文章《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指出银监会已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来计算。以此测算,假设2010年招商银行、深发展(000001)、宁波银行(002142)、兴业银行(601166)公布的融资计划已完成,新增贷款为8万亿,那么14家上市银行2010年的核心资本缺口为142亿元,资本缺口225亿元,其中华夏银行(600015)、浦发银行(600000)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13%和8.61%,中国银行为10.74%,低于上述标准。

  按照野村证券孙明春的估算,三大行的融资需求更为触目惊心。在他看来,由于工行2008年末的资本充足率是13.06%,中行为13.43%,建行为12.16%,三家银行至201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仅为6.53%、6.71%和6.08%(不考虑利润转资本金和次级债发行),若需保持11%的充足率,则3年内需增发超过1/3的股份,数额在万亿之间。

  这显然是证券市场无法承受的。

  其实,监管层明白银行再融资对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但面对银行的无序竞争和肆意放贷,也只有通过资本约束来让银行转变经营思维和经营方式。

  长远看,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特别关注 上海的五大动作

  2009年12月4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正在研究信贷转让市场,以盘活银行信贷资产,下一步再研究发展信贷资产支持的债券,上海还将研究保单转让市场,以促进保险业发展。

  屠光绍表示,金融服务应在五个方面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完善银行渠道和直接融资的渠道,推动证券化进程和证券化产品的发展,促进股权投资;二是健全金融体系,不仅包括大中小金融机构,也包括租赁、信托等不同金融业态;三是改革金融体制机制,无论在经营模式还是内部风险防范上,都将做出一系列调整和安排;四是拓展金融服务领域;五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上海似乎要有大动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