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融证券:资源板块精彩故事未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05:4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华融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 张红杰

  今年资源板块已经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经济好转、需求上升,资源板块的精彩故事还没有结束。A股市场的资源板块主要是指煤炭和有色金属。今年以来,煤炭板块上涨幅度达到177%,有色板块上涨幅度达到190%,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分别是第三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价格变动已经开始与国家煤价、原油价格同步,煤炭资源品属性表现突出;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在历次资源板块上涨中都表现出色。

  货币贬值推升资源品价格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货币本位价值的变化。当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增加时,货币价值就会降低;当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减少时,货币价值就会增加。如果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只要超过了需求,货币价值就会下跌。

  在摆脱了金本位以后,货币本位价值目前还无法具体衡量。金本位作为一种货币制度,采用或者放弃金本位更多是取决于当时一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选择,就基本货币制度而言,金本位和纸币体系显然也是各有利弊,所以即便我们从1900年开始看起,金本位的确立与废除也是经常的事。在过去300多年历史中,黄金曾经是全球范围内唯一的货币,这里暂且把黄金作为一个货币标尺来看待。

  金融危机以来,黄金的价格从最低680美元上涨到超过最高1200美元,上涨幅度大约80%,真实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经济刺激政策造成货币价值下降的程度。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价值都在下降,反映的是货币与实物商品的关系。显而易见,货币的集体贬值将推动资源品价格上涨。

  我们还需要关注货币比价关系的变化,即货币相对价值的变化。相对于其他货币,美元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单边下跌,这对以美元标价的商品价格将影响重大。

  一方面,美国为刺激经济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供给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短短几个月期间内迅速翻了一倍,这直接造成了美元超量供给,给美元带来巨大贬值压力,美元货币本位价值正在下跌;另一方面,亚洲国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也使得美元对主要货币出现大幅度下跌。今年以来,考虑到美元可能出现长期下跌趋势,亚洲国家纷纷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将一定比例的美元资产转换为欧元、日元、其他货币的资产,中国和日本都在逐步调整过程中。

  货币贬值的累积效应对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具有更重要意义。很常见的是,在货币贬值之后,其购买力下降不会立即充分体现,因为商品的价格还没有根据货币的贬值立即做出调整。考虑到各种长期合约的存在,价格调整在实际中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充分完成。有人曾经估算过,整体价格体系调整完成大概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国际上交易的商品价格往往首先做出调整,一般在货币贬值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调整完毕。目前正是货币贬值的累积效应将开始逐步显现的时候,货币贬值将直接推动资源商品价格上涨,并且给资源板块带来充分的投资机会。提升货币本位价值,需要货币政策的根本改变,在我们还看不到货币政策转向的情况下,资源板块的投资机会就显得相对明确而且有足够吸引力。

  需求上升造成产出缺口

  涉及到商品价格,总是无法离开供求。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产出的下降总是伴随着产能过剩和过度库存,企业生产开始减少甚至停滞。随着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经济开始恢复,首先是消耗掉了库存,就像我们在2009年上半年看到的情景。在经济进一步走向复苏的过程中,私人企业活动趋于活跃,需求将再度上升,未来我们讨论的主要议题将再度是产出缺口问题。

  9月27日IMF预测的2010年全球范围GDP增长率是3%,已经高于早先预测的2.5%;最新的数据更是把全球GDP增长率调高到4%以上,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将更加显著,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超过9%。在2003-2008年的资源品价格上涨中,中国需求因素就曾被认为是推动资源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可以明确的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了投资下降,2009年相当部分资源品生产企业产能并没有大幅扩张,需求上升速度将大于供给上升速度,2010年考验我们的仍然可能是产出缺口。这是对真实需求部分的考量。

  我们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一致预期情况下,在真实需求之外可能产生虚假需求,而这也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价格上涨过程本身就会带来有效供给减少,需求也可能产生扭曲。一般而言,价格上涨将带来供给增加,供给和需求将趋向平衡。但就短期而言,则可能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价格上升可能造成囤积的新增需求,并使得有效供给显得相对不足。囤积需求的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在市场参与者有明显预期的情况下,囤积需求将放大需求信号,这将使市场需求信号扭曲,并造成价格上涨的循环。历史曾清晰向我们展示过类似场景,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企业甚至私人都开始参与囤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