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甲型H1N1袭击旅游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 12:21  中国经营报

  如果7月份疫情还没有好转,那么旅游业将重蹈非典时期的覆辙

  梁宵、陈继英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一位负责美洲线路旅游的张先生闲了一个多月了,北美游如今降到了冰点,日本、墨西哥的航线更是完全停滞,让旅游业雪上加霜的就是甲型H1N1流感。

  上述情况并非个案,中国旅游报社经济部主任刘思敏近期对多家酒店、旅行社和知名景区进行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当前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比表面上看到的要严重的多,如果7月份疫情还没有好转,那么旅游业将重蹈非典时期的覆辙。” 他对记者说。

  “出境业务全面停滞”

  张先生从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悠闲起来了,进入今年5月,这种清闲更甚,而以往他所在的北美游部门通常是旅行社最为繁忙的部门之一。

  2008年之前,美洲游部门每月服务六七个旅游团(商务团除外),包括150名游客;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成为旅游业的第一道难关。那时,每个月的旅游团数量已经缩减到四五个,游客人数下降到100人左右。

  今年4月底,开始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H1N1流感,则让旅游业“旧疤未去,再添新伤”。

  “从一个月前世界卫生组织预警甲型H1N1流感后,现在都没什么去北美的游客了。”张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门正在“练内功”,每天搞培训。

  “我们是国有企业,不能随便裁员,以前大家在路上,现在在办公室。”张连连苦笑。但是对比规模较小一点的旅行社,张先生倒还算幸运;前者大量的员工已经停薪放假,甚至面临裁员的命运。

  这些作为零售商的小旅行社正在面临“断粮”的威胁,而作为上游的批发商也已经自身难保。据了解,北京某著名的出境游批发商“6月份的业务已经全面停滞”;作为承接其业务量的零售商来说,业务自然就变成无米之炊。

  “这次情况特殊,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化,之后是禽流感,现在又遭遇H1N1流感。多重因素都对旅行社造成了影响。”刘思敏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乘数效应’。”而甲型H1N1流感,也逐渐从帮凶成为了主谋。

  旅游业的全面传导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旅行社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正是逐渐被流感阴影笼罩的整个旅游行业。

  实际上对旅行社来说,也并非全盘沦陷。“从目前的业务来看,出入境部门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国内游的情况要好一些。”中国天鹅国际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刘某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出境游受阻而使国内游作为替代选择而暂时远离了流感的威胁。尤其是短途游、周边游大有逆势增长的势头。

  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亿元;而京郊更成为旅游热门。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同比增长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告诉记者,国内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基础,其比例占70%以上。

  但是,在数量上占据70%份额的国内旅游却产值不高,由此产生的综合消费很少。比如一些高档酒店,其消费水平并不是国内大部分游客所能承担的;据悉,某四星级酒店由于外国游客的减少,针对国内游客推出了特价酒店,即便是这样,其入住率仍然不到一半。而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入住率仅为10%。

  同在产业链条上的航空业对此也有切肤之痛,东航董秘罗祝平表示,5月下旬美国和加拿大的退团数量同比大幅上涨,“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见的”。

  而端午节前后各航空公司的竞相打折降价更凸显了目前的惨淡境况。一位机票代理人对此无奈的说,“6月份是航空淡季,再加上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没办法只能打折。”

  相比于国内长途游,短途、尤其是周边游对整个旅游业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上述刘某就指出,“京郊游一般是自驾游,既不住酒店,又不坐飞机,也用不着旅行社。”

  防控的伤害

  在上述张先生看来,之所以北美游遭遇灭顶之灾,原因在于政府的态度和媒体的过度宣传。他在美国的朋友说,美国本地还是内紧外松,“丝毫没有恐慌气氛”。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态度则要严肃得多。4月27日以来,国家旅游局成立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启动了旅游系统疫情应急工作机制,同时,国家旅游局要求旅行社暂停赴墨西哥旅游组团业务,建议中国公民近期暂缓赴墨西哥旅游。

  “政府的宣传加剧了恐慌。”张先生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后“欧美游、日本游”等出境旅游线路被取消。国旅总社出境游相关国家线路销售纷纷出现超五成下跌,与去年同期相比,个别线路下跌超过七成。

  “官方发布的旅行警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形式上的强制性。但是一旦旅行社没有听从警告而发生问题,肯定要承担全部责任。”刘思敏说。

  刘也表示,此类政府通告对旅行社具有相当强的约束力,一般都是令行禁止。因此,国家预警在旅行社的层面一般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实上,政府并非不清楚这些提示和警示对旅游业的负面效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用警示性级别较高的通告。除了疫情较为严重的墨西哥,其他的国家,比如菲律宾、冰岛、新加坡等,国家旅游局一方面实时通报流感动态信息,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措辞,一律以“提示”而非“预警”发布。

  但是,正如一位旅游业业内人士所说,现在官方本着“宁错一千,不放一个”的态度进行防疫,这从入境检测上就可略见一斑。上述人士打趣的说,“一旦在机场发现体温异常,马上就要隔离7天,把入境旅游的客人都吓跑了。”不过,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其防疫承担着更大压力,由于人口密度大一旦流行,后果将极为严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