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泰欣 北京报道
从一季报上市银行公布的贷款数据看,绝大多数银行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双降”,一季度银行业新增信贷绝大多数投入到交通、制造、基建等行业,且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不过有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了反弹,不良贷款迁徙率仍占有一定比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贷款风险集中度较高,且期限配置较为集中,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压力加大。
绝大多数贷款流入经济实体
从工中建交四大国有银行公布的一季报看,上述四家银行一季度新增信贷20043亿元,占到一季度银行业整体新增信贷的44%。其中,中行的增幅最高,一季度该行新增贷款5694亿元,同比增速达24%;交行一季度的新增信贷也达到了2778.62亿元,同比增幅达20.91%。从贷款投向看,基建设施、交通领域的贷款增长尤为明显。一季度,建行向基础设施领域投放的贷款增速达到18.83%,贷款余额为1.41万亿元;交行的新增贷款中主要投向基建领域的交通、公共事业和建筑行业,其中交通运输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比达到了11.12%,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达到了53.22%。
此外很多股份制银行的新增贷款也投放到中长期的建设项目和居民消费比较旺盛的领域。一季度,深发展的新增信贷主要投放到个人住房贷款和轻工业中,二者在其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24.3%和23%。不过也有很多中小银行缺乏足够的项目储备和政府资源,一季度新增贷款很多源于票据贴现和进出口押汇。以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例,一季度民生银行贴现和进出口押汇807.74亿元,占到贷款总额的25%;浦发银行一季度新增的1566.96亿贷款中,有728.54亿元源自贴现,占比达47%。东方证券人士认为,由于中小银行很难占有规模效应的优势,在息差缩小、项目短缺的情况下,票据融资及其它贴现成为一些中小银行的选择,虽然贴现也是经济体中短期资金需求的体现,但如何规避票据空转,减少其中的操作风险,对银行和监管部门而言还需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监控,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资金流入其它渠道,确保贷款对经济刺激措施的有效性。
需关注贷款迁徙率
大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保持下降,但有一些银行的贷款质量出现了恶化。如一季度招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8.49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5亿元;浦发银行一季度的呆滞贷款比年初增长了2.38亿元,呆账贷款比年初增长了2253.3万元。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负面效应已经体现。
监管部门人士表示,虽然一季度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继续保持“双降”,但需密切关注贷款的迁徙率,只有经济整体向好,关注类贷款才有可能转化为正常贷款。以宁波银行为例,一季度该行正常类贷款的迁徙率为3.51%,不良贷款的迁徙率为26.79%,如果经济形势继续下滑,或是贷款的集中客户行业出现风险,则未来其不良贷款的比率最高将增长30%以上,这无疑对中小银行的经营将带来致命性打击。从民生银行公布的2008年报看,截至去年底,该行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迁徙率达到67.52%,说明其未来不良贷款的形成压力正在加大。
银河证券人士认为,就目前贷款的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和地方基建项目占有很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该人士建议,银行在加强“三查”的同时更应密切关注贷款项目和资金需求方的即时变化,做到动态跟踪,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他还认为,贷款质量的向好与国内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只有宏观形势确立好转,银行的信贷才更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