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证券 李镜池
事项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2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320多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亩和5240万亩。
主要观点
1、旱情特点:历史罕见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秋冬连旱,受旱程度重。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据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去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1月20日-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局部地区达17℃-20℃,加剧了旱情影响。
或出现冬春连旱。据预测,2月份华北、黄淮大部、江南东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旱情还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将出现冬春连旱。严重旱情已经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严重影响次生根生长,造成地上营养体发育不良。
2、范围影响近40%,主产区受灾。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300天左右,其中我国以冬小麦种植为主,占产量的80%以上。我国小麦分布广,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区划为基础,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10个麦区。
2008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09亿吨,2007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56亿亩,此次小麦的干旱面积相当于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近40%。从区位看,此次旱情主要影响的是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冬小麦。
黄淮冬麦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小麦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中南部,江苏、安徽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山西西南部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
北部冬麦区: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易发旱灾,春旱尤甚。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小麦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1.7%,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5%,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全国务麦区之冠,但省际间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产量最高的为江苏省,而江西全省以及湖南省西南部则为低产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与浙江、江西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全区水资源丰富。
3、敏感性分析。与过去年份相比,今年黄淮、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出现大面积的旱情是少见的,其中黄淮小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两产区的单产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因此,此次旱情对我国全年的小麦生产或有重大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受旱严重地区小麦收成通常会下降两成,因此,按目前受灾的程度估算,受旱区减产幅度可能在13%左右,即使进一步恶化,损失也应该会控制在20%以内。目前,我们很难对旱情的影响程度做准确的预计,按目前受灾面积占比40%,灾区产量占比约43%,对旱灾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