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降息利好 制造业电子信息业迎来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 09:01  通信信息报

  以次非对称降息,将从财务费用和融资额度两方面利好中小制造业,缓解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而产生的经营困难。尤其对处发展压力下的电子信息行业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本报记者 张颖洁

  在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深化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出现下滑,中央开始放松信贷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消息: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4年来央行首次降息,也是5年来存款准备金率首次下调。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为了扶植制造业的发展。这一被看作是利好制造业的政策或许也给电子信息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机会。

  央行降息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降息消息或将支撑中国国内市场。

  首先,从降息的目的来看。面对国内出口继续减速,投资继续萎缩的严峻局面,政府日益担心经济急剧减速。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放松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融资成本。

  回顾过去,央行曾在2006年4次、2007年10次、2008年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幅度都在0.5个百分点。此次的货币政策调整从调整幅度和范围上看为微调,显然是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力度向外界释放一种信号: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提高了。

  摩根大通驻香港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也认为,中国央行降息的消息显示货币政策将反映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策重点;通货膨胀率连续四个月下降,8月份已降至4.9%,在经济放缓幅度大于预期之际,政策制定者已找到放松货币政策的必要空间。

  其次,从降息的手段来看。央行本次公布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使用了差异性下调手段,即从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指出,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将会使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增强,而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中小企业。可以认为,该政策意图在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也成为当务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一直是国家经济中最活跃最具生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已多次被强调。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中,资金缺乏问题被广泛提及。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层的关注。在CPI走低而PPI持续走高情况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非对称降息利好中小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或迎新契机

  从中小制造业整体来看,成本上升,需求回落,使制造业在上半年遭遇挑战,增速减缓。另一方面,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今年以来,放贷集中的一季度各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4%,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

  针对电子信息业,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7%,与上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出现回落,整个电子信息行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行业原材料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而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竞争力下降、高通胀带来的信贷紧缩、需求疲软导致的终端产品价格下降,都给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从上市公司的中报情况看,盈利能力的下滑也使得短期内行业基本上不容乐观。

  而在这种情况下出台降息政策,专家指出,本次非对称降息,将从财务费用和融资额度两方面利好中小制造业,缓解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而产生的经营困难。尤其对于处于发展压力下的电子信息行业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适当降息将减轻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有利于他们逐步实施技术升级和产品转型,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降息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改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电子信息企业也需加快提升自身竞争力

  海通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陈勇表示,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的确存在,眼下紧缩周期已经过去了,可以认为长期已经进入了降息的周期。短期内最有可能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是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出台是对国际金融形势作出的应对之策,也能成为切实帮助企业发展的实质性举措。但是,政策的扶持是一方面,从自身来说,电子信息企业更需深挖国内信息需求,加快升级转型,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成为最大受益者。

  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创新性优势,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总之,中小企业必须在提高通胀承受力的同时,通过积极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实现结构性转变,开发新市场等策略手段来消化成本压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