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石油石化:石油战略产业攘外与安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0:26 顶点财经

  中投证券 周颖 

  投资要点:

  世界范围内供需紧平衡以及储量探明放缓是油价高企根本原因。我们判断,除非能源开采和利用的科技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或是有巨大的油田储量探明,可以显著改变世界油气资源增长放缓的趋势。否则,油价高企的局面短期难以缓解。

  我们认为资源税的开征不会对石化行业产生实质影响。继资源税调整落后资源开采企业的生产模式,燃油税意图对国民能源消费现状进行调整。燃油税开征的最终目的不是也不可能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于交通运输用油的需求。

  中国石油的现在的主要盈利来源于上游勘探与开采业务。中国石油由于其在上游业务具备的优势地位以及优秀的海外资源获取能力,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具有充沛的现金收入。建议作为战略性投资品种配置。

  中国石化的炼油能力卓越,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对公司盈利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石化的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炼油板块以及营销分销板块。在油价高企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成品油定价是挤压公司盈利的最大因素。建议关注国家对于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趋势。

  中海油的业务构成以勘探和营销为主,主要集中于上游业务。国内成品油定价对于公司盈利没有直接影响。考虑到国际油价的走高的大环境因素,以及公司仅次于中石油的海外油气资源获取能力,我们认为,中海油的业务成长性是最可预期的。建议密切关注中海油回归。

  一、石化行业投资研判

  1.1供需紧平衡以及储量探明放缓是油价高企根本原因

  从1977年前后开始,世界石油当年消费量就已经略大于当年石油产量。世界石油的供需情况处在紧平衡的态势。而与伴随紧平衡的供需关系,世界原油探明储量趋势逐渐放缓。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的石油探明储量锐减。这种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市场对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的悲观预期。我们认为,这种悲观的预期是油价炒作在基本面方面最重要的因素。

  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及消费组织之间探明储量速度及需求的矛盾,更凸显了石油的战略意义。正是以这样的矛盾作为基础,地缘政治对于油价的影响才得以被放大。

  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和重质稠油、油砂的开发应用逐渐加大。但是伴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调整,应用成本也在增加。油气勘探向深海和极地发展,又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同时,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大力开发替代能源,但石油仍将长期保持在能源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我们的判断是,除非能源开采和利用的科技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或是有巨大的油田储量探明,可以显著改变世界油气资源增长放缓的趋势。否则,油价高企的局面短期难以缓解。在今后的较长时间,油价将保持高位运行。

  1.2国家战略对于石油石化公司的影响

  为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长远考虑,中国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对内,则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两个词:“攘外”,“安内”。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获取资源的进程中,必将受到国家政策和其他渠道的大力协助。这是我国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实施的战略性措施。

  而在国内,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综合国家资源税出台的真正调控意图以及考虑石油石化行业独特的行业特征,我们认为资源税的开征不会对石化行业产生实质影响。继资源税调整落后资源开采企业的生产模式,燃油税意图对国民能源消费现状进行调整,也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燃油税开征最终目的不是也不可能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于交通运输用油的需求,而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过程对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1.3中国石油——战略性配置品种

  中国石油由于其在上游业务具备的优势地位以及优秀的海外资源获取能力,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具有充沛的现金收入。可作为战略性投资品种配置。

  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除了国家在成品油政策上的调整之外,主要集中在海外油气资源的后续获取上。建议投资者可作为战略性品种配置。

  1.4中国石化——成品油调价的最大收益者中国石化的炼油能力卓越,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对公司盈利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石化的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炼油板块以及营销分销板块。在油价高企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成品油定价是挤压公司盈利的最大因素。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趋势,将会极大程度提升中国石化的盈利能力。

  二、全球油价高企背后的意义

  2.1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凸显

  2.1.1供需紧平衡,储量增速放缓

  从1977年前后开始,世界石油当年消费量就已经略大于当年石油产量。世界石油的供需情况处在紧平衡的态势。

  看了世界石油产需状况,我们来分析一下探明储量的变化。伴随着供需紧平衡的态势,世界原油探明储量趋势放缓。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的石油探明储量锐减,首次出现了探明量低于消耗量的情况。探明储量增幅放缓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市场对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的悲观预期。我们认为,这种悲观的预期是油价炒作在基本面方面最重要的因素。

  分析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及消费组织之间储量的变化,更凸显了储量发现趋势的不同与需求趋势不一致之间的矛盾。正是以这样的矛盾作为基础,地缘政治对于油价的影响才得以被放大。

  2.1.2伴随资源探明程度增加,后续开采难度增大

  Masters评价认为,世界石油原始总量的勘探程度在多数地区一般为70%~90%,平均达到79%,而有些国家(如中国和加拿大)的勘探程度只有60%,同时,世界天然气的勘探程度只有59%。

  20世纪末最后10年的世界油气勘探成果表明,世界上未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域或地面条件较差的陆区,譬如南美海域、马拉开波、坎普斯、墨西哥湾海上、北海、巴伦支海以及东南亚和大洋洲海上、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北非、南美、中国西部等。

  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油气勘探技术的提高,目前的油气勘探逐渐向更深、更难、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开采难度加大,将会导致开采及运输成本的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和重质稠油、油砂的应用必将伴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调整,增加了应用成本。油气勘探向深海和极地发展,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

  2.1.3一次能源品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无法改变其主导地位

  高油价可促进替代能源的使用,但石油仍将长期保持在能源供给中的主体地位未来50年,化石燃料将仍然占据重要位置,2020年保持在90%左右,2050年仍将占比60%~70%以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起主导作用。

  2.1.3.1石油在运输消费领域集中程度最高,无法被大幅替代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供热和发电领域已广泛采取石油替代措施,使得石油消费在运输领域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车用替代燃料带有先天的劣势,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技术不成熟以及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很难实现对石油的大规模替代。研究机构预测,在2030年以前,石油仍将提供运输行业所需能源的80%以上。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1.4油价高企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石油的不可替代性,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OPEC的增产与限产,虽然反应的是供需关系,然而这种矛盾近年来愈加激化,以及地缘政治对油价影响越来越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储量发现放缓趋势没有得到改变。

  我们认为,除非短期内有突破性的油气资源发现,油价今后维持高位可能极大。

  2.2高油价背后的中国

  2.2.1重工业化时代对资源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更朝向能源密集型发展,另一方面,能源消费结构正处于以油代煤和以油代柴的历史阶段。

  总的来说,中国的GDP与能源消费、石油消费之间呈正相关,未来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将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由于这两大行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所以,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一定要保证。

  2.2.2经济发展必须有充足能源作为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油价的波动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愈加突出。

  当今世界经济仍处于资源经济的时代,对于能源有较强的依赖特征。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作为基础。

  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遵循全球经济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取资源。

  2.2.3中国能源战略发展方向——“走出去”与“节能减排”

  中国一直是把立足国内资源作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能源供不应求,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长远考虑,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对内,则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

  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两个词:“攘外”,“安内”。

  三、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攘外”与“安内”

  3.1攘外,怎么做?——国有石油公司实力将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原油分布极不平衡。其中,中东石油储量最为集中,在各主要地区中居第一位。沙特阿拉伯储量最为丰富,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22.1%,预计可开采年限约67.8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石油储量也较多,分别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1.1%、9.7%、8.3%和8.2%,除伊朗可开采年限预计为88.7年外,其余几国都在100年以上。此外,卡塔尔、安曼、也门等国也有少量石油分布,可开采年限分别为42年、19.4年和18.2年。

  欧洲和欧亚大陆石油探明储量在各主要地区中居第二位,约占世界总石油探明储量的11.7%,预计可开采年限约21.6年。其中,俄罗斯储量最多,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预计可开采年限约21.3年。其次是哈萨克斯坦,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3%,可开采年限约83.6年。此外,挪威、阿塞拜疆也是该地区富含石油的国家,可开采年限分别为8.3年和60.2年。

  非洲、中南美洲近年来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迅速,分别约占世界总石油探明储量的9.4%和8.5%。

  要想实施“走出去”或是说想要成功的“攘外”,就必须到世界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开展油气资源获取。通常是经济合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国家政策及外交面上的各种支持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3.1.1能源新大陆“里海盆地”——资本实力来说话

  里海盆地位于中亚西部,沿岸国家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里海及其周边地区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号称“能源新大陆”。

  据预测,到2010年,里海石油生产水平将达到目前北海地区的生产水平,将成为世界主要油气开发中心。同时,由于里海靠近21世纪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迅速的亚洲,所以很有可能成为满足亚洲油气需求的最主要来源。

  勘探开发里海地区油气资源涉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有关国家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里海沿岸各国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纷纷与国外合作,开始进行里海地区的油气争夺。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投资已经分别占到1/4和1/3以上,在决定未来油气输送的管道走向问题上也将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将本国西部周边国家和里海地区作为今后长时间内供应中国油气资源的基地和开展经贸关系的地区,无论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国家能源安全等因素考虑,都是很好的选择。

  目前中哈原油管道项目已经在两国能源合作框架下签署。下一步尚需加强的是:

  加大我国石油公司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元化资金来源。

  只有加强我国石油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实力,才有可能在里海油气合作项目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考虑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与能源安全,可以预期我国政府必将大力支持国有石油公司的成长,而非单纯挤压利润。

  3.1.2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中东地区——政治因素提供机会,双边经贸合作是根本继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介入石油体系参与国际石油竞争势在必然。中东将是中国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

  我国从中东进口前3位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原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比例逐渐稳定在70%左右。

  3.1.2.1从中石化与伊朗合作说起

  2007年12月9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伊朗政府签署了Ya-davaran油田的部分开发合同,石化将投资20亿美元用于该油田的开发,该合同已经开始生效。

  Ya-davaran油田开发合同时伊朗政府迄今为止签署的最大合同之一,也是与中国企业签署的首份此类合同。

  美国为了孤立伊朗,一直不主张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投资伊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一直未能就进一步制裁伊朗与美国达成一致。

  独特的政治身份中国同中东国家进行石油合作具有自己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中国同中东所有的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贸易基础,中国是世界政治大国中唯一同中东所有国家及冲突各方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

  近年来,由于美国在介入中东事务时频频采用双重标准,而中国在与中东各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国际地位日趋提升、石油消费潜力巨大,且对于进口中东海湾石油保有积极态度。

  虽然我国与中东各国的经贸关系相对目前较好的政治基础有一定滞后,但这却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增长空间。

  互补性的经贸合作中东许多国家有资金却缺乏技术和管理,他们认为中国的技术和管理较适合他们的国情。利用中国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以及对方的资金、原材料和营销进行生产,既可以满足当地市场需要,发展当地工业,又可以适应中国对化工产品不断增大的需求。

  在美国继续制裁伊朗的同时,美国石油巨头将错过与中东国家合作的机会,而相比来讲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靠近使得石油业务间的合作更加容易;而中东各国与中国在需求方面的互补性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增长潜力。

  3.1.3攘外,国有石油公司实力的提高将成为关键

  要持续地获取资源,无论是在里海还是中东地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都必须以经济合作的方式进行。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增强我国国有石油公司的技术、资金实力。可以预计,为了国家能源安全,在海外油气获取以及后续政策支持方面,都会向国有石油公司倾斜。

  3.2安内?国内石化行业规定与政策必将理顺

  3.2.1成品油定价瓶颈预期突破

  谈到增强公司实力、扩大公司规模,不可回避的是国内成品油价格问题。作为国家企业,盈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成品油国内定价与国际价格的长期滞后,尤其是油价持续高企情况与成品油价格调节间的严重延迟,成为制约国有石化公司利润成长的最大瓶颈。这个瓶颈能否打破?答案是肯定的。

  诚然现在实施成品油市场定价还有许多未解决的因素,不仅需要考虑到下游行业的承受能力,还需要考虑到对物价指数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是,由政府取代市场来平衡多方利益并不利于市场导向为主体的经济健康运行。

  安全、公平合理的能源价格对于能源市场的稳定运行直观重要。在市场经济中,理应由能源的供应和需求来决定,使得价格成为调节供需的杠杆。政府采用价格政策引导市场,商家用经济方式规避风险。能源的供应、需求与由此形成的价格,在动态变化中达到平衡,才能使得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只有尽快实施合理的定价机制,理顺成品油价格,实现顺畅的传导,才能真正平衡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又切合适应社会发展及国家越来越重视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在全球对于石油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理顺已成为到关系我国能源安全的切实需求。

  所以我们判断,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指定价格”给国内石化企业带来的瓶颈一定会被突破。

  3.2.2税制改革会限制石化行业么?

  资源税与燃油税改革与提高的真正意图是促进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

  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税法的规定来实现对现有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实现节能减排,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2.1新资源税不会给石化行业带来实质影响

  我们观点认为,新的资源税法很可能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具有落后生产习惯、无法实现资源高效开采利用的企业。

  现有的资源税税率见表:

  现有的资源税率较低,对于某些行业,并不能真正起到引导生产作业的作用。

  当税率及项目与现有经营状况相匹配时,才能改变我国资源开采业落后的生产习惯。

  虽然以量计征到以价计征的具体规定还没有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参考煤炭行业的情况做一个判断。现有的煤炭矿产资源补偿税,不仅与储量及产量挂钩,而且与回采率挂钩。可以明显看到,已有的税法已经在注意引导采矿企业的技术进步,以提高能源开采及利用程度。

  对于资源税开征对于资源企业利润的挤压,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即使税负提高,增加了成本,也可以通过价格传导至下游。在实际税法颁布之前,这样的看法也值得商榷。

  具体到石油石化行业,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与其他行业的关键区别:

  石化企业与普通的采矿业不同,我国的石油石化工业体现为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主体经营的行业格局,对石油的开采可由国家直接调控。

  现阶段石油的开采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投入,我国石油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以后的开采过程技术导向的特征。

  即使三大公司具有依靠资源控制获得利润的特征,但是国家可以且已经通过06年颁布的特别收益金进行了调整。

  石油石化行业具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石油资源本身战略意义和现阶段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完全不同于其他资源性企业。在国家可以制定特殊政策来直接调控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新的资源税并不会对石油石化行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3.2.2.2燃油税意图调整能源消费现状

  继资源税调整落后资源开采企业的生产模式,燃油税意图对国民能源消费现状进行调整。

  燃油税设计首先要解决道路的收费问题,主要是养路费及其他收费问题。海南是燃油费改革制度的试点省份,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九日发布了《海南经济特区机动车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办法》,将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四费合一,征收燃油附加费。

  与财政部早先提出的燃油税的实施办法不同,海南的燃油附加费是在加油站收。

  财政部的燃油税是在炼油厂收,不仅汽油收费,煤油、柴油也收了费,柴油百分之八十五用于渔船、轮船、农用拖拉机、农用机械,实际并不应该征收养路费。如果按照原有方案征收燃油税,很影响全国燃油税征收的积极性,而且除中央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没有增加,而养路主要是靠地方,这也影响到燃油税的推行。

  如果新实施的燃油税条款结合海南的试点情况进行调整,那么可以预计:煤油与柴油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调整品种为成品油中的汽油。

  3.2.2.3税制改革后对石化行业的总体影响

  鉴于具体条款尚未最终确定,我们从国家十一五所大力倡导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以及已有的政策方针方向来判断:

  资源税以及燃油税的实施,并不会对石油石化行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节能减排,以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提出的引导性政策。很可能的后果是:降低石油强度,并提高人均消费量。

  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公司分析及投资建议

  4.1勘探与开采能力比较

  我国的石油勘探生产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公司开展。三大公司油气产量与全国油气产量之比在最近三年约在90%以上。其中,中国石油的油气储产量均处于主导地位。

  4.2成品油与化工产品生产能力比较

  4.2.1我国汽油柴油基本供给平衡,煤油依存进口

  4.2.2我国乙烯衍生物、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主要化工产品均不同程度依存进口

  4.3三大公司业务比较

  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06年报中披露的各板块收入情况进行大致比较,见下表。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石油较侧重于上游,其中勘探和炼油部分所占比例较大。而中国石化的业务较侧重于下游,炼油、化工,特别营销分销业务是中石化的强项。中海油着重于海上原油的开采,近年来已开始逐步介入加油站等业务。

  4.3.1中国石油业务结构分析

  中国石油是我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其勘探与生产业务在我国油气行业中占据显著优势,勘探与生产业务不仅是中国石油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而且确立了公司长期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石油勘探生产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公司开展。三大公司油气产量与全国油气产量之比在最近三年约在90%以上。其中,中国石油的油气储产量均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石油主要从事中国北部与西部陆上原油勘探开发。截至2006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石油的探明油气储量,已经达到全球油气勘探与生产公司前列,仅次于埃克森美孚。

  中国石油的经营涵盖石油石化行业的各个关键环节,从上游的原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到中下游的炼油、化工、管道输送及销售,形成了优化高效、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业务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石油的经营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肩,中国石油加快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

  中国石油2000年4月海外上市时,未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中国石油海外上市后,制定了国际化战略,按照积极稳妥、互利双赢的原则,按照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资源、市场、技术和资本相结合的思路,以发展油气业务为主,加大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力度,重点加强海外油气勘探开发。

  4.3.2中国石化业务构成分析

  中石化主要从事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陆上原油勘探开发中国石化拥有中国主要的炼油能力中国东部和南部省份的石油产品销售市场及主要的石化产品生产能力。完成对新星公司的收购后,陆上勘探开发区域将扩展到中国北部与西部,并同时拥有深海石油勘探开发业务。

  中国石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的乙烯产量占全国乙烯总产量分别为46%、15%和32%。

  4.3.3中海油业务构成

  中海油主要从事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

  公司储量连续多年维持稳定增长,2006年底,公司储量达到25.3亿桶油当量,储量替代率为199%。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006年渤海获得7个油气新发现,成功评价4个含油气构造,为今后的油气田开发建设和产量增长打下了基础。

  4.4海外扩张能力比较

  在国家“走出去”的能源战略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目前三大公司在国外共有约60个油气项目。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中石油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依然是一马当先,中海油、中石化则紧跟其后。

  4.4.1中国石油集团

  中国石油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拓国际油气业务,使国际油气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东南亚五大油气生产发展区,拥有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6.5亿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5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40亿立方米。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业务健康发展,经营规模和领域继续扩大。油气投资业务已扩展到了全球26个国家。集团公司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的油气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实现5914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51.5%。2007年,公司海外原油年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10%,达到6023万吨。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产量近年来均以两位数水平增长。

  到目前,中石油的海外项目达到70个,油气开发生产项目31个。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投产成功。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在两国成立上游和下游合资公司,从事油气勘探、炼油销售业务。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国际油气贸易创新方式和手段实现快速发展,贸易量达到9449万吨。

  国际业务实现了油气投资、工程技术服务与国际贸易的一体化发展。国际业务在保持现有项目平稳运行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发新项目,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特点。

  4.4.2中海油总公司

  2006年,中海油集团海外发展硕果累累。海外油气资产遍布于亚太、非洲和北美地区。2006年,公司国内外油气总产量4033万吨油当量,海外权益产量580万吨。油气净探明储量总计23.6亿桶油当量,其中海外储量249.1百万桶油当量。

  在印度尼西亚拥有5个在生产油田,是该国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

  资产并购为中海油的海外份额产量迅猛增长作出贡献。公司出资22.68亿美元完成了对尼日利亚OML130区块45%股权的收购,在该区块的高峰生产期,公司每年可获得800万吨份额产量。

  风险勘探促使中海油的海外业务区域快速扩张,铺垫了一条长期发展之路。目前中海油海外业务遍及10个国家,拥有海外权益储量约16亿桶油当量,海外勘探区块共25个。

  4.4.3中国石化集团

  4.4.3.1境外投资

  境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要突破,海外项目布局和项目结构趋于合理。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在非洲、俄罗斯—中亚、美洲、中东和亚太累计执行了35个海外油气资源项目,重点勘探开发项目按计划运行。全年在俄罗斯、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等国家新签6个油气资源项目,新增权益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600万吨,实现权益油产量550万吨,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

  境外成品油零售投资取得进展,在香港分三批中标了11座加油站,并已全部投入运营。

  4.4.3.2境外工程项目

  开发、执行能力不断提高,海外市场扩展到29个国家,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2006年,执行石油工程服务合同203个,合同额27.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4.03亿美元,完成合同额7.21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2%和39%。海外石油工程队伍达到193支,中方员工达到2524人,在中东、非洲和南美地区的石油工程服务市场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2006年,新中标国际炼化工程服务项目6个,合同额30.8亿美元。伊朗阿拉克炼厂改造升级项目,合同总额21.68亿欧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炼化工程服务项目;加拿大罐区项目标志着中国炼化企业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五、投资建议

  5.1中国石油——战略性配置品种

  基于油价高企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各大公司炼油业务均因成品油定价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挤压。虽然,现在中石油的主要利润来自于上游勘探与开采部分,但是挤压效果对于公司盈利的成长性有较大影响。

  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除了国家在成品油政策上的调整之外,主要集中在海外油气资源的后续获取上。

  5.2中国石化——成品油调价的最大收益者

  中国石化的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炼油板块以及营销分销板块。

  在油价高企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成品油定价是挤压公司盈利的最大因素。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趋势,将会极大程度提升中国石化的盈利能力。

  5.3中海油——业务成长最可预期

  中海油的业务构成以勘探和营销为主,主要集中于上游业务。国内成品油定价对于公司盈利没有直接影响。无论考虑国际油价的走高的大环境因素,还是公司仅次于中石油的海外油气资源获取能力,我们认为,中海油的业务成长性都是最可预期的。

  5.4二级市场公司投资建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