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建筑行业:规模优势成长性专业化国际化1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0:08 顶点财经

  海通证券 江孔亮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维持高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四年突破20%,2007年前三季度仍到达25.7%。2008年起政府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由于GDP对投资的依赖性很大,而且由于铁路投资、交通基建的投资仍然高速,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小,仍保持15-20%。

  建筑企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建筑子行业分化加剧。我们判断建筑行业整体2008年有望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但建筑行业子行业众多,对于国内的较大的建设工程市场。我们看好铁路建设(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子行业、油气服务工程子行业;这些子行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受本身行业投资驱动仍然能够维持景气运行。看平房屋建设、交通基建子行业;房屋建筑市场受到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大,而且该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但龙头公司仍能够受益;交通基建市场虽然投资仍能维持,但高速公路市场的“低价中标”导致承包企业盈利能力难有大的改善。

  建设市场逐步开放,出现了一批优势公司。中国建筑企业脱胎行业部门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相对封闭和分割。随着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化发展,建筑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了专业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三种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基于自身细分行业优势而发展的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公司和规模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公司在行业背景良好的基础上能持续成长。

  投资主题“规模优势、子行业成长性、专业化和国际化”。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关注几类公司:(1)竞争能力强、承包业务链条长、具有规模优势的综合龙头企业,如中国中铁。(2)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未来行业成长稳定的细分行业,如交通建设大投资中的铁路大投资和地铁建设将给相关公司带来新的投资机会,石油勘探开发业务增长给相应工程承包公司带来的机会。如隧道股份海油工程中海油服等。(3)在所在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垄断地位或者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公司。

  如中材国际中色股份等。

  建筑行业“中性”评级,关注重点公司。建筑工程指数一年来稍好于大盘指数,我们认为未来也将维持这种状况,中国中铁等大市值公司上市使得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更强,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应重点关注。我们认为中色股份、中海油服、龙元建设、中国中铁、海油工程、中材国际等公司的基本面良好,值得重点关注。现阶段对龙元建设、中色股份、海油工程、中材国际给予“买入”评级,对上海建工、隧道股份、中海油服给予“增持”评级,对中国中铁给予“中性”评级。

  行业篇

  1.建筑行业指标持续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主要指标均平稳增长。在建筑企业个数、建筑业从业人数小幅增长的情况下,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均有明显的增长。表现了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率和集中度均有提高,见表1

  2002年,建设部对建筑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市场的准入和清出制度,完成了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和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换证工作,这些努力客观上促进了建筑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建筑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主要原因是宏观调控并没有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幅度下滑。

  从建筑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来看,两项指标一直在高位运行。我们预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建筑行业整体能够平稳增长。

  建筑总产值按承包方式构成来划分,2006年,总承包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的建筑总产值占了86.7%,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完成的仅占13.3%,表明了施工总承包成为建筑业的主要施工模式。(这里的施工总承包并不等同我们后面要讨论的工程总承包。)

  就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按企业资质来划分,特级企业占了17.6%、一级企业占了39.6%,两者合计达到57.2%,见图4。这表明了处于高端的建筑承包商处于有利的发展地位。

  2.建筑业发展趋势—培养工程总承包商,提高企业的横向竞争、促进业务国际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在组织机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上存在不少缺陷:(1)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需求;(2)企业的低层次竞争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3)单一功能的设计、施工企业缺乏竞争力,无法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为此,设计、施工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和拓展功能的步伐,积极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拓宽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工程总承包能力。

  2.1我国建筑市场多元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市场存在比较严格的政策性壁垒,国家对建筑业实现资质等级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筑企业只能在各自的资质范围内承接工程,建筑市场事实上存在封闭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建设部等管理部门也一直尝试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开放封闭的建筑市场。特别是建设部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的业务模式。

  2.1.1传统相对封闭的建筑工程承包市场

  2002年建设部曾对施工企业进行了资质清理和重新认证,下图5是建筑工程行业各子行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商的结构图,从承包商的比例来看,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公路工程的施工承包商最大,相应这三个子行业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三个最大的建筑市场。

  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对全国的施工企业进行资质重新就位,主要还为了逐步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序列的行业组织结构,扶植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其产业集中度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其中:施工总承包序列企业,是指对工程实行施工全过程承包或主体工程施工承包的建筑业企业。施工总承包序列企业资质将设特级、一、二、三共四个等级。专业承包序列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施工技术能力,主要在专业分包市场上承接专业施工任务的建筑业企业。专业承包序列资质设2-3个等级。劳务分包序列企业,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专门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上承接任务的建筑业企业。劳务分包序列资质设1-2个等级。

  2.1.2政策导向——扶持工程总承包商

  (1)我国工程总承包的相关政策措施

  建设部颁发的《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给工程总承包的定义为:“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大中型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之一。世界公认的FIDIC合同条款中,设计-建造合同(Design-Build,简称D-B)方式和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合同(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Turnkey,简称EPC/Turnkey)方式,均属于工程总承包方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投资供给制;二是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基本建设;三是孤立的分割式的建设程序。

  对应这种经济管理的特点,传统上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是按照部门经济来划分,特别在早期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各产业部门承担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而工程承包往往由下属的承包企业来实施。因此,形成了我国建筑市场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性表现在:第一、工程承包企业按行业划分为房屋建筑、化工、港口、钢结构、冶金等众多行业;第二、按工程的业务链划分为设计、咨询、监理和施工企业等部门,这些以业务链分割的部门独立承担相应的工程职责。

  1982年以后,我国逐步探索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但新旧两种模式一直同时并存,下表2是我国建设管理部门在探索工程总承包过程中实施的相应政策措施。

  推行工程总承包能够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正确贯彻设计意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投资;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队伍,弥补了业主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程承包企业陆续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工程规模投资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在实施工程承包上越来越需要跨行业的技术合作。

  因此,工程总承包、EPC、BOT等新的承包模式和投融资模式不断涌现。在这样背景下,我国原有的工程承包资源进行整合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建设部也有意地引导这样的趋势。

  2007年3月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规定明确了支持行业龙头公司向工程总承包商发展的方向,《标准》提出了特级资质企业所能承担的工程范围:取得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可承担本类别各等级工程施工总承包、设计及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取得房屋建筑、公路、铁路、市政公用、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等专业中任意一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其中两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即可承接上述各专业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及开展相应设计主导专业人员齐备的施工图设计业务;取得房屋建筑、矿山、冶炼、石油化工、电力等专业中任意一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其中两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即可承接上述各专业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及开展相应设计主导专业人员齐备的施工图设计业务;特级资质的企业,限承担施工单项合同额3000万元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

  (2)扶持工程总承包的两条路径——弥补短板、完善业务链

  工程总承包模式除了对总承包商在设计和施工资质上有严格限制外,还对其项目管理能力有很高要求。此外,总承包商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和协调角色要远远大过其作为技术提供者的设计方或施工方中的任何一个角色。

  建设部建市[2003] 30号文《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具有工程勘察、设计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通过改造和重组,建立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体系,充实项目管理专业人员,提高融资能力,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综合功能的工程公司,在其勘察、设计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等级许可的工程项目范围内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以设计院、咨询公司改制成工程公司

  设计部门在工程公司内是主体,设计工作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据统计:

  初步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达75%~95%,技术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达35%~75%,施工图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则下降到5%~35%。因此,我国出现了各行业设计单位开展工程总承包工作的两类组织机构。第一种类型是真正组建了适应于EPC/TurnKey全功能需要的组织机构。如:设计体制改革比较早的化工、石化、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一些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公司等。第二种类型是在设计院下设二级机构(工程承包部)。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各行业设计院中普遍存在,约占了三分之二。

  以施工企业改制成工程总承包商

  施工企业通过收购设计院等部门,改善业务短板,也是成为工程总承包商的主要方式。

  2.1.3横向竞争(跨行业竞争)格局逐步形成——铁路建设市场是个缩影

  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从相对封闭的格局逐步走向开发的格局,有利于原来综合实力强大、业务资质众多的建筑企业成为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最近几年铁路建设市场向路外企业开放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直以来,铁路建设市场主要由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和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两家公司分享,1999年以来,铁道部作为唯一的铁路建设购买方不断在尝试建设一个有竞争、有活力的铁路建设市场;特别是2004年12月31日,建设部、铁道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开放铁路建设市场的通知》,扶持具有公路、水利水电、矿山、房建等特级施工资质的企业参加铁路投标,才使得铁路市场真正向路外企业开放。

  铁路建设市场真正大规模开放是2006年。据统计2006年的前8个月,路外企业中标金额到达120亿元,占到招投标工程概算总额的10.5%,相当于2005年全年中标金额的2.5倍。

  当年,包括中国建筑总公司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内的大型路外企业均有很大的收获。中国建筑总公司成功中标新建太中银铁路ZQ-V标段和新建武汉客运站两个特大型工程。在太中(银)铁路站前及重点工程一期招标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中铁十四局集团五公司联合中标工程的概算价达到60.86亿元。德国西门子公司中标京津城际铁路站后集成工程的概算价达到1.6亿欧元。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中标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工程3.95亿元。

  特别是今年1月5日开标的京沪高铁土建工程项目,中交建和中国水利水电公司分别各中了一个标段,两者的中标份额达到京沪高铁总投资的33.4%。这表明“路内、路外”施工企业的划分已经没有成为铁路工程建设招投标中的障碍。

  2.2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主要的事件有: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

  (2)十五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提出,使得我国企业介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3)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4)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一条重要建议被写入《十五计划纲要》。

  (5)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2.2.1“走出去”战略下境外工程承包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迅速,已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已累计完成营业额1951亿美元,累计签订合同金额3034.2亿美元。2002年以来每年新签合同保持1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呈现爆发性增长,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23%。

  对外工程承包新的特点:(1)对外承包业务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已从过去的以土木工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拓展到冶金、石化、电力、轨道交通等资金技术密集领域。(2)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含量都在不断提高。2000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单个项目金额达到和超过1亿美元的不到20个,但在2006年达到96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数量达到5个。比如,中信集团和中铁建总公司联合承包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标额达60多亿美元,中土集团承包的尼日利亚铁路(全长1315公里)项目合同标额83亿美元。

  2.2.2中国承包企业传统业务领域和传统区域市场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行业还是分布在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其中:2006年房屋建筑占了30%。而2006年国际最大225家承包商的行业分布中,国际优势承包商的行业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在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比例明显高得多,这与该两个行业资金和技术更为密集有关。

  从市场分布情况看,亚洲、非洲等传统市场仍然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主战场,2005年该两地营业额之和占我国海外市场营业总额的79%。而国际优势承包商的区域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建筑市场容量大的所有地区,包括美国和欧洲等市场。

  虽然我国总营业收入排名比较靠前,但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内市场。从收入的国际化率指标来看,中国的承包商远低于国际工程承包商。2006年我国前十大工程承包商中,国际化率最高的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达到22.94%,最低的是北京市政建设集团公司,仅0.2%。

  而前十位最大的225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际化率最高的达到98.05%,最低的也达到33.84%。

  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情况来看,已经有一批专业工程承包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佼佼者。如:华为公司、长城钻井公司、中材国际等公司。

  3.传统分析视角: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和子行业相对独立

  2006年建筑行业增加值约占GDP的比重为7%,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第4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投资、消费、出口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日趋重要。预计后续的宏观经济指标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建筑行业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3.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五年突破20%,2006年仍然增长高达24%;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虽然2004年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投资增速小幅放缓,但仍然在高位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很高,有力地拉动GDP的高速成长(见图13)。特别是2003年以后该比值突破40%,并连续几年创出新高,2007年前三季度更是高达55.12%。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指出,2008年国家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缩货币流动性;并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因此,我们判断后续的宏观政策将更有针对性:第一、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改变负利率状态,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二、强调“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房地产贷款进一步收缩,抑止房地产的投资。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投资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而且铁路投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投资将成为投资新的增长点,我们还是保持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保持在15-20%的判断。

  从固定资产的投资行业构成看,制造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是前三大行业,投资金额占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额比重分别为28.21%、23.12%和12.02%,见表7。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结构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区域(见图15)。

  但从地区的投资增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下降。

  3. 2行业盈利能力角度——传统的细分建筑市场差异很大

  我们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对建筑市场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房屋建筑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铁路建设市场、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等大的建设市场,以及更小的、专业性更强的化工建设市场、冶金建设市场、水泥建设市场、油田建设服务、轻工建设市场等市场。下面我们对传统的房屋建设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和铁路建设市场等进行专门分析。

  3.2.1房屋建筑市场需求保持相对旺盛但子行业竞争激烈

  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工业、民用与公共建筑(建筑物、构筑物)工程。房屋建筑市场是建筑工程行业中最大的子行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带来的房屋建筑施工产值是房屋建筑市场产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估计房地产投资中40%左右直接转化成房屋施工产值。

  图17是2001年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对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均保持相对高的水平,2004年的宏观调控使2005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到20%以内,但2006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又恢复到22.99%的水平;2007年前三季度甚至超过30%。

  从全国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及增长情况来看,除2004年宏观调控因素导致当年新开工面积增速见10.42%的低点,2005年该指标又一路稳步上扬,2007年前三季度达到21.6%。

  销售面积的增速波动比较大,但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也在2006年出现,为11.48%,见图16。

  图18为房屋建筑市场的波特五因素分析,我们认为该子行业竞争比较激烈,虽然新进入者和替代者的威胁较低,但由于工程承包企业议价能力较低、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导致,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较低。而且房屋建筑市场整体的施工技术水平并不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建筑的需求方难以接受EPC等工程承包模式。优秀工程承包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较小。

  3.2.2交通基建市场平稳增长

  我国交通基建领域的投资一直以来由政府主导,“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中,中央政府总计计划3.8万亿人民币的交通基建投资,这个数字相比“十五”期间增长73%。对交通基建投资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是2004年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终极”的高速公路骨架布局,同时也是中国公路网中最高层次的公路通道。《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公里。

  2007年12月18日,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过近15年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将于今年年底基本贯通。

  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383.82亿元,比上年增加938.78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回落6.7个百分点,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9.4个百分点。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用20至30年才完成其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致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目前正处在建设中期。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中国距离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交通基建投资规模仍然能够保持平稳增长。

  从占交通总投资85%的公路投资构成来看,也是由三项构成:路网改造、公路重点项目和农村公路。2006年三项投资占公路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24.37%、50%和25.63%。而2001年路网改造、公路重点项目和农村公路占公路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3.6%、43%和13.4%。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成为前几年公路投资中增长最快的市场,这与国家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发展的大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未来几年国家还在大力发展《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预计2010年之前,国家对高速公路网的投资每年均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

  图22是交通建设市场的波特五因素分析,该市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行业竞争相对激烈,但大型桥梁设施和城市地下铁路的竞争较为缓和。第二、交通设施建设的购买方一般是地方政府,其定价能力高。第三、地方政府主导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路桥建设中,由承包商直接对项目融资的建设方式如BOT、BT项目较为普遍,这对工程承包商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

  3.2.3铁路工程市场有望爆发增长

  影响未来几年铁路投资的重要政府规划是2004年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2006年10月份通过的《铁路“十一五”规划》。《铁路“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

  见表8。根据铁道部规划,“十一五”期间铁路投资总额将达到1.5万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为1.25万亿元(包括更新改造),其间客运专线建设长度达7000公里,根据已公布的投资额数据,建设客运专线将耗资6000亿元左右。

  我国的铁路投资一直也主要依靠国家,见图24。1998-2004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在500-600亿元之间波动,2005年上升到889亿元,2006年更是达到1552.75亿元。

  2007年前11个月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1345.02亿元,我们预计2007年能够达到1800亿元。

  从1998-2006年全国铁路总投资的投资构成来看,更新改造投资每年维持在140-210亿元,机车车辆购置投资从1998年的119.1亿元稳步增长到2006年的331.8亿元。基本建设投资自2005年开始大幅增长。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从无到有,是铁路建设最大的新增市场。客运专线项目从2004年进入施工准备,当年4个客运专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2005年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开工和进行施工准备的郑西、武广、石太客运专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武汉至合肥铁路,合肥至南京铁路,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广珠城际铁路,福厦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11个项目,投资完成170.02亿元。2006客运专线建设全面推进。郑西、武广(含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和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石太、京津、武合、合宁、温福、甬台温、广珠、福厦、广深港、胶济等12条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投资完成639.95亿元,全部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线铺轨92.2公里,完成路基土石方1.63亿立方米,特大、大、中桥41.69万折合米,隧道29.58万折合米。2008年京沪高铁客运专线将开工建设,客运专线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图26是铁路建设承包市场的波特五因素分析,在模型中表明铁路建设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为主的路内企业目前居于主导地位,但我们预计随着铁路建设市场的双向开放,以中国建筑总公司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为主的国字头施工企业将逐步进入铁路建设市场,成为该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第二、铁路承包的买家主要是铁道部,在工程承包合同的定价上有很高的议价能力。

  3.2.4轨道交通建设呈现爆发增长

  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完成的报告显示,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在国内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约有14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总投资5000亿元。在“十一五”规划中,未来全国特大城市的地铁和轻轨通车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由于地铁建设成本较高,我国也曾经于1996年和2002年两次对城市地铁建设采取“急刹车”,冻结了许多建设项目。自2005年以来,国家明显放宽了对城市地铁项目的审批,2005年当年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南京、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审批通过,2006年6月重庆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获得审批通过。因此,自2002年10月地铁项目叫停以来的重新放开。除了上述城市以外,尚未获得批准的有大连、青岛、苏州等2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项目。

  现有获批的七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到2010年,地铁建设的新增投资规模达到近2000亿元,其中上海建设规模达到近1200亿元,详见表10。

  4.国际化视角——“项目管理、参与项目融资”角度透视国内工程承包企业

  本节我们主要讨论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比较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此来判断国内建筑公司的潜在战略发展方向,增强对国内公司的国际化理解。

  国际上一般将一个建设项目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叫概念阶段,即项目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立项阶段。第二阶段叫项目定义阶段即从项目实施策划至签订承包合同的阶段。第三阶段叫项目执行阶段,即执行承包合同到项目建成交付使用的阶段。第四阶段叫收尾阶段,即项目的完善和终结阶段。

  建设项目的业主一般不直接管理项目建设,而是委托专门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对几个阶段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承包(PMC)再由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通过招投标,择优选定一个或几个(大型项目)工程公司对项目的第三、第四阶段的工作(设计、采购、施工)进行总承包建设(EPC)。

  国际建筑市场EPC、BOT、CM三大族及其延伸模式已成为国际大承包商实施工程项目的主流,大约占到市场份额的40%。

  4.1建筑承包模式随建筑产品需求(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变化而复杂化

  就建筑产品的投资来源角度来看,简单可以划分为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两类。而对应的建筑产品类别也分别为公共项目和民间项目。随着公共项目的大量增加,政府资本难以满足对这些建筑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时,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项目的建设,从而出现了很多创新融资模式。这样建设资金来源与建设产品类别相对应的二元建筑产品格局逐步演化成三元建筑产品格局。见图27。

  国外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建设项目的可分为PFI项目(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即“私人主动融资”)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FI其含义是公共工程项目由私人资金启动,投资兴建,政府授予私人委托特许经营权,通过特许协议政府和项目的其他各参与方之间分担建设和运作风险。它是在BOT之后又一创新的公共项目融资模式,目前该模式成为国际上用于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重要模式。

  PPP模式也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私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形式。

  其典型的结构为: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定特许合同(特殊目的公司一般由中标的建筑公司、服务经营公司或对项目进行投资的第三方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采用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

  与PPP相比,PPP模式政府直接参与项目,PFI政府不参与项目。因此在融资方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4.2项目管理角度衍生的工程承包管理模式

  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实现。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性、系统性越来越强;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概括说来工程项目管理是对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进行管理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不直接与该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但可以按合同约定,协助业主与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并受业主委托监督合同的履行。

  图28中的是基于项目管理角度的主要工程承包方式,以业主与工程承包企业对建设项目的风险承担和责任划分,可简单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工程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作为第三方参与项目的管理,依照管理责任与业主签订PM合同或PMC合同;第二、业主只选定唯一的工程承包企业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甚至设备采购等活动,这类项目管理模式中,工程承包企业作为项目总承包商对项目的进度、质量等全面负责,虽然它也可能把其中的业务转包给其它企业。

  项目管理模式(PM)模式中,项目业主聘请一家公司(一般为具备相当实力的工程公司或咨询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这家公司在项目中被称做“项目管理承包商”(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简称为PMC。PM模式PMC受业主的委托,从项目的策划、定义、设计到竣工投产全过程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承包服务。工程项目管理一般通过项目管理承包商(PMC)和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IPMT)来实现。

  项目管理的组织一般有三种情况:(1)由一个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独立作为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PMC),业主不直接参加项目管理;(2)由一个以上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联全组成项目管理承包商(PMC),业主不直接参加项目管理;(3)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与业主联合组成一个体化项目管理团队(IPMT),IPMT负责完成基础设计、项目定义,安排EPC、EP+C、E+P+C等合同设计与招标,负责管理承包商。

  PM通常用于国际性大型项目,适宜选用PMC进行项目管理具有如下特点的项目:(1)项目投资额大(一般超过10亿元)且包括相当复杂的工艺技术;(2)业主是由多个大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并且有些情况下有政府的参与;(3)业主自身的资产负债能力无法为项目提供融资担保;(4)项目投资通常需要从商业银行和出口信贷机构取得国际贷款,需要通过PMC取得国际贷款机构的信用,获取国际贷款;(5)由于某种原因,业主感到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完成的项目,需要寻找有管理经验的PMC来代业主完成项目管理,这些项目的投资额一般在5000万美元以上。总之,一个项目的投资额越高,项目越复杂且难度大,业主提供的资产担保能力越低,就越有必要选择PM进行项目管理。

  在工程公司作为工程承包商参与项目建设的模式中,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EPC总承包还有交钥匙总承包、设计-采购总承包(E-P)、采购-施工总承包(P-C)、设计-施工总承包(D-B)、建设-转让(BT)等相关模式。交钥匙总承包是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业务和责任的延伸,最终是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

  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建设转让总承包指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实现全过程总承包;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自行承担工程的全部投资,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后,业主向工程总承包企业支付总承包价款。

  我们下面介绍较为典型的D+B模式和EPC模式。

  设计-建造模式中,业主只选定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设计─建造承包商不但对设计阶段的成本负责,而且可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分包商或使用本公司的专业人员自行完成工程,包括设计和施工等,见图31。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是一种主要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最终是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由于该模式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单一的合同责任,在项目初期预先考虑施工因素,减少管理费用,减少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以减少对业主的索赔。但业主无法参与建筑师/工程师的选择,业主代表担任的是一种监督的角色,因此工程设计方案可能会受施工者的利益影响,而且业主对此的监控权较小,图32。

  EPC模式代表了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CM)和设计的完美结合,也是成功运用这种模式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目的的典范。EPC的关键是依赖称职的专业分包商及标准化的过程控制与程序,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

  与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模式相比,EPC总承包模式能充分发挥设计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能有效地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交叉,有效地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三项控制,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4.3承包商提供项目融资介入建设项目管理——对承包商综合实力的考验

  无论是PFI模式还是PPP模式,私人投资者介入公共项目后,以参与项目的程度和风险衍生了非常复杂的项目投融资方式。以PPP模式为例,衍生了BTO、BOT、BOOT、DEFO、BOO等多种项目投融资模式,见图31。

  我们以工程承包商最常见的介入工程项目的投融资模式BOT来介绍该模式的项目特点。

  一旦工程承包商介入项目融资以后,对承包商的综合实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我国的工程实践中,出现过不少工程承包商参与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的案例,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项目、市政工程中的大桥和隧道项目。

  建造-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由土耳其总理土格脱·奥扎尔于1984年首次提出。BOT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BOT模式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发电厂、机场、港口、收费公路、隧道、电信、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项目都是一些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和可以自己运营获利的项目。

  迄今为止,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行的BOT项目中,比较著名的有横惯英法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工程、香港东区海底隧道项目、澳大利亚悉尼港海底隧道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BOT模式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重视,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有成功运用BOT模式的项目。

  BOT方式优点:(1)降低政府财政负担。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转移给私人企业,减少了政府主权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2)政府可以避免大量的项目风险。实行该种方式融资,使政府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贷款者及相关当事人等共同分担,其中投资者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3)组织机构简单,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协调容易。(4)项目回报率明确,严格按照中标价实施,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利益纠纷少。(5)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6)BOT项目通常都由外国的公司来承包,这会给项目所在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给本国的承包商带来较多的发展机会,也促进了国际经济的融合。

  BOT方式缺点:(1)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调查了解、谈判和磋商过程,以致项目前期过长,使投标费用过高。(2)投资方和贷款人风险过大,没有退路,使融资举步维艰。(3)参与项目各方存在某些利益冲突,对融资造成障碍。(4)机制不灵活,降低私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性。(5)在特许期内,政府对项目失去控制权。

  4.4国内公司的发展路径

  4.4.1基于核心竞争力下的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是将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成长有效结合,可以是企业的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与成长战略相匹配,从而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建筑承包企业在选择专业化和多元化战略的时候,因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做出,才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图33是建筑企业在生命周期背景下对企业为了战略的选择。一方面,随着企业从成长到成熟再到衰退,企业为了维持其核心竞争力,其战略选择从专业化向多相关产业多元化再向非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运用自身的优势在业务的地域扩展上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实现自身核心优势的全球化转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