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农业行业: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1:52 顶点财经

  招商证券 朱卫华

  事件:

  2007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了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并且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主要观点:

  一、08年中央一号文件敲定三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

  论改革、迎奥运的关键之年,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再次聚焦“三农”。今年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供给吃紧,价格大幅上涨,“菜篮子”问题成为下至普通百姓,上至中央决策层都关注的话题,不久前召开的有“判断经济走向的风向标”之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再次指明的农业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因此,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据《经济观察报》等近日获悉,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这将是本届政府第五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十个涉农的一号文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核心命题为往年农业政策的加强版,表明农业是现阶段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大方向后,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则是对来年一号文件的讨论。该会议是决定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走向的最高级别会议,从1993至今,中央每年年底都定期召开,每年都有一个新的核心命题,而今年则是过去几年农业政策的一个加强版,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行宏观调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用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新提法,与以往“支农惠农政策”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味深长,这更加表明了农业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政府第三次介入“三农”是进入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领域,化解基层矛盾,从客观上缓解三农问题,对农业发展起到相当积极作用。政府介入农村经济领域历史回顾: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政府为了恢复生产,政府直接进入农业领域,主要目的是获取三农剩余推动以农哺工,加速了工业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业经济,这称之为“第一次退出”,退出了基础生产领域;第二次是80-90年代,政府有了“二次退出”,由于第一次退出后小农经济使交易成本陡增,政府退出了供销社、粮食部门、农业金融、农机生产等经济效益不好的一些涉农经济领域,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由“计划模式”转向“市场调节”,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但对农村经济也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因此有了第三次介入;第三次就是21世纪初,即2003年开始的连续4次一号文件,这次政府也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进入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领域,过去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都叫“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就像2002年末胡锦涛总书记讲的:要把财政新增开支主要用于县以下,解决农村基层公共开支的问题;国家支农资金主要用到村以下,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需求。我们认为从客观上缓解三农问题,对于化解基层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04年以来的一号文件回顾。1982年1月,中央下发了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文件总结了当年推行的农村改革,但在四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重点便由农村转向城市。2004年,我国粮食供需缺口达3750万吨,一些地区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在阔别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回归“三农”。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起步开局阶段,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从2004年到2007年中央连续发了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并且一脉相承。

  政府第三次介入农业“一号文件”关键字回顾:

  2004--农民增收

  200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消农业税)

  2006--新农村建设

  2007--现代农业

  二、农业将受益于政府抑制通胀政策

  会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二)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积极促进农民增收。(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1、07年成果显著:中国粮食产量将超过1万亿斤,这将是1985年以来粮食首次连续4年增产。在自然灾害严重、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趋紧、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动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胀,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民将直接受益

  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务相关联。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明年将动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胀,对于生产成本中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政府加大补贴投资力度进行调控,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因此农业可能是抑制通胀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会议首先是提出三个“明显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其次是结合已有的“四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今年还新增加退耕还林农民的补贴、奶牛良种补贴等,今年中央财政拿出专门资金用于生猪补贴,据了解,明年中央财政会继续安排25亿元扶持生猪规模养殖,补贴生猪良种的标准将从今年的50元提高到100元;另外发改委也已出台农资价格调控办法。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约1.6万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3000亿元。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万亿元,面对日渐殷实的“家底”,多位“三农”问题专家建言,“支持三农已经刻不容缓”。财政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比上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按照增量和增幅“继续高于”的原则,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将再创新高,其中新增部分不少于520亿元。

  如图2所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再创新高,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收入达到3321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这是多年以来首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加加快,与今年的粮食丰收,粮价上涨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粮价价格每涨1分钱,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块钱。而今年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9.1%,农产品涨价使农民获益。

  3、预计明年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

  会议要求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而明年仍有许多对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例如:

  (1)耕地日趋减少——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与10年前相比,我国耕地减少1.24亿亩。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2)自然灾害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明显增多,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防治压力加大。1月到9月我国因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损失达890亿斤。(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2亿多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外出务工农民兼营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不足,经营比较粗放,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生一定影响。(4)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业部统计,2005年以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成本每年都以6%到8%的速度增长。(5)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全球油价上升刺激了粮食的能源利用,全球粮食库存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全球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缺粮国用于进口粮食的开支今年将比去年增加25%。

  因此我们认为流动性泛滥、能源价格上涨仍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政府干预手段只是对供给的适度平滑,防止供给剧烈波动,价格大涨大跌。

  投资建议

  我们的投资逻辑是用“产品层-子行业-公司”三步法自下而上对公司进行筛选:

  第一步从“产品层”来看,我们看好有中国成本优势的农产品,例如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水稻种植、蔬果类种植、海水产品养殖等等;

  第二步从“子行业”来看(如图5),种养类行业直接受益于农产品上涨,对成本上涨敏感性较低,而占上市公司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类企业则看其在产业链中是否占主导地位。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压力加大,行业集中度,政策的倾斜角度等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成功传导涨价。我们认为番茄酱加工业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强,企业能够受益于农产品涨价,以及水产饲料加工业受益于下游水产品价格上涨和细分子行业集中度较高;

  第三步落实到具体公司,我们建议关注上述受益子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如水产养殖的獐子岛好当家,水产饲料的通威股份天邦股份,番茄酱加工业的新中基中粮屯河(表1、重点公司盈利预测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