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煤炭行业:行业发展态势及上市公司概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10:06 顶点财经

  国元证券 周海鸥

  投资摘要:

  国际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逐步攀升。

  国内煤炭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消费逐年递增。

  煤炭有效供给不足。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产能扩张速度受到有效遏制。铁路运力分布不均衡特点决定了区域性煤炭供求关系失衡长期存在。

  煤价呈现长期上升趋势。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出现供应偏紧的局面。预计煤炭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小幅上扬的趋势。煤价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及节能环保政策促使煤价上涨,煤炭企业定价权的上升以及其他一些制度性因素也推动煤价长期上扬。

  煤炭行业面临大好发展形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动力。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政策性增支集中出台,成本面临急剧上升压力等等。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布局优化;煤炭总量得到调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培育等等。

  国内众多煤炭企业已经上市融资并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十五”期间,煤炭工业投资持续增加。大机遇、大建设、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因此建立有效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煤炭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煤炭资源整合、资产注入给煤炭上市公司带来了机遇,国家逐步推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使煤炭类上市公司再次升值;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选择向下游非煤产业延伸,将使发展的空间有效扩大。在煤炭行业整合的过程中,煤炭上市公司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业绩将大幅提升,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一、全球煤炭行业概况

  全球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石油及

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欧洲各国纷纷以进口煤替代当地煤炭,国际煤价价格逐步攀升,例如澳大利亚BJ现货价格在过去的1年里(2006年11月-2007年11月)上涨了88%。随着煤价的大幅上涨,国际煤炭企业业绩大幅提升,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约为9800多亿吨,按照目前的全球生产能力,煤炭资源尚可开采190多年,而石油可开采约40年,天然气尚可开采约60年。在国际上,按同等热值计算,燃用天然气、石油的运行成本一般为燃用动力煤的2至3倍。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根据BP统计概览的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产量约为62亿吨,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8.4%。

  煤炭作为一种经济性的能源资源具有一定竞争力,煤炭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全球煤炭需求,特别是亚洲煤炭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国际煤炭企业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

  1、世界煤炭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南非等国的煤炭企业逐渐重组为几家大型煤炭销售跨国公司,控制世界80%的煤炭出口量。

  2、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3、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煤炭市场呈现出按地域分割的布局特点。由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煤炭,特别是动力煤消费及价格受运输距离影响较大,全球煤炭市场呈现出按地域分割的布局特点,各个区域性市场之间的煤价存在很大差别。在世界各煤炭市场中,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但国内需求相对较小,而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煤炭需求大但资源匮乏。在煤炭资源匮乏的地区,电厂和其它煤炭用户主要从其它国家或地区购入煤炭,因此煤炭运输至关重要。

  由于国际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各国都将调整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石油消费比例,转而提高煤炭比重。国际能源署在2007年11月发布报告称,2005年到2030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增长73%,其中,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提高到其总需求量的3%,达到年进口9200万吨。而印度在同期煤炭消费将增长3倍。中国今年已经由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蒸汽煤和焦煤出口国,也将不断提高对中印煤炭出口金额。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表1:目前中国主要能源储备情况

  2、需求和供给:供需总体平衡,局部供不应求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4年至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2006年、2007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23.8亿吨和10.82亿吨。受煤炭进出口税率变化、国内煤炭需求旺盛和人民币升值影响,预计中国煤炭未来一定时期内出口量进一步减少,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煤炭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并向关键行业集中。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据统计,2006年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电力52.6%、建材14.7%、钢铁17.3%、化工5.7%、其它9.7%。从火电、钢铁行业的产能增量释放来看,需求仍旧非常旺盛;而煤变油、煤化工的发展,将对煤炭需求结构产生战略性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煤炭市场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

  主要耗煤行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拉动煤炭需求强劲增长。2007年前三个季度,主要耗煤行业火电、焦炭、粗钢、水泥行业的累计产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6.7%、19.4%、17.6%、15%,都远远大于同期原煤产量11%的增长率。随着电力新投装机容量进入高峰期,建筑施工逐步进入高潮,水泥及其它建材产品产量和钢铁产量都将较快增长,煤炭总需求高增长势头将得以延续。预计未来几年煤炭需求的增长将继续快于煤炭有效供给的增长。

  中国去年增加了1.02亿千瓦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年的耗电量。中国以每周一个的速度建立煤电站,同时关闭上千个小煤窑。已经关闭了2811个小型煤矿,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因此中国的煤炭供需将更加紧张,部分企业也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煤炭储量。中国最大的电力集团华能集团,计划购买华北地区的煤矿股份以确保其燃料供给,其计划在华北地区锁定3000万吨煤的供应。中国神华除了国内的矿产购置外,计划在印尼和澳大利亚购买煤矿资产。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自2002年到2005年,煤炭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0%。2006年煤炭采选业投资完成额1479亿元,增长27.2%。迅猛增长的投资使煤炭产能持续大幅增加,2002年至2006年,新投产产能约为6.66亿吨左右。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在建规模高达11亿吨左右。为了避免出现煤炭供需失衡,防止煤炭经济大起大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了《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煤炭在建项目进行清理检查,坚决停止违规和规避审核的建设项目,以遏制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随着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2007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1103.1亿元,同比增长24.9%,相比去年同期增幅和全年增幅,均有较大回落。预计未来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或小幅下降的趋势。

  图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煤炭的进出口需求,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从2004年7月开始,我国煤炭出口须获得政府配额,只有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才能申请并取得煤炭出口配额。目前全国只有四家企业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由于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预计中国动力煤进口量将进一步增长。亚太市场主要动力煤进口国家及地区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近年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供应能力保持小幅增长势头,但由于此地区煤炭需求增长较快,总的来看,亚太市场动力煤供应有所增加但继续偏紧,特别是高热值煤供应紧张比较明显。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0月全国出口煤炭525万吨,比上年同期上升18.8%。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前10个月中,仅有7月和10月的单月煤炭出口量同比上升,其中7月当月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2%。海关数据还显示,中国1-10月累计出口煤炭4326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7.6%。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实现单月煤炭净出口。今年1-9月,中国累计净进口煤炭60万吨。

  根据中国煤炭行业协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煤炭的纯进口量将达到1.5至2.3亿吨,大大高于以前预测的7000万吨。中国煤炭进口额逐渐加大。在1990年中国煤炭进口只有200万吨,2000年的时候有212万吨,但在2006年,中国煤炭进口达到3500万吨,2007年估计达到5000万吨,主要进口到广东和福建省。

  图8:我国煤炭出口量的变化

  煤炭的库存处于合理状态。中电联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9月底,直供电网电厂煤炭库存2651万吨,比年初增加241万吨、增长9.3%;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库存1475万吨,比年初增加437万吨、增长42%。据安监总局数据,全国煤矿库存3270万吨,比年初减少882万吨、下降21.2%;全社会煤炭库存1.48亿吨,比年初增加359万吨、增长2.5%。我们认为目前煤炭的库存尚处于合理的状态。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煤炭供需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我们预计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轻微的供不应求局面,同时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难以避免。

  3、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中国煤炭运输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煤炭资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在增加铁路运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将对国有铁路系统进行进一步扩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使得拥有稳定而充足的运输能力的煤炭公司具备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4、煤炭的价格:上升趋势显著

  在国内2007年年初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非电煤价格平均上涨10-3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5%,电煤价格平均上涨3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8%。受“一金两费”预期,山西省煤炭合同价格上涨最大,平均高达40元/吨。一季度,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318.57元/吨,同比上涨15.99元、增长5.3%;供发电用煤平均售价230.05元/吨,同比上涨13.29元/吨、增长6.1%。从不同煤炭品种来看,一季度动力煤、炼焦煤、化肥用煤和焦炭全国平均出厂价格比去年四季度分别上涨4.64%、5.52%、6.63%和1.81%。5月下旬之后,无论是山西煤炭坑口价格,还是中转地秦皇岛煤炭价格,均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主要品种每吨5元的上涨幅度。5月30日中日煤炭价格谈判结果显示,我国煤炭出口价格大幅上升。其中,动力煤离岸价格为67-67.5美元/吨;冶金煤合同价在103-106美元/吨之间,与日本商定的动力煤长期协议出口价为每吨上升了14.03-14.53美元/吨,上涨幅度近30%。

  2007年10月份以来,煤炭涨价的趋势再次明确显现,不仅是焦煤,动力煤价格也节节攀升。据太原煤炭交易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煤炭消费高峰的到来,煤炭出矿价格、重点集散地以及主要消费地区的煤炭交易价格上涨明显,大同地区优质动力煤价格又上涨了15元/吨,达到了295元/吨;在上海及宁波港发热量为5500大卡/千克优质动力煤的提货价格比前月上涨达20元左右,达到了580至590元/吨,而在煤炭交易更加活跃的广州地区,该煤种价格更达到了610至620元/吨的历史高位。本次多品种煤炭的价格上涨,除了受小煤窑关闭、煤炭限产因素影响外,煤炭生产成本增加、季节因素以及市场追涨心态,都导致了煤价的继续攀升。

  由于用煤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煤炭需求大幅增长,而国家关停中小煤矿,限制煤矿产能快速扩张,以致煤炭供给增速的放慢;加上铁路瓶颈因素的长期存在,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等制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过去几年里,我国煤炭的价格呈现明显的上扬势头。从商务部煤炭市场现货平均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现货平均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因此,可以预计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

  推动未来煤价进一步上升的刚性因素。决定煤价的最主要、直接因素是:有效的供给、需求。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仍然存在全局、或局部的供不应求态势,市场价格必然上扬。此外还有一些制度性因素推动未来的煤价长期上扬:

  (1)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2006年11月,财政部等出台的《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要求出让新设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要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取得。2007年开始,山西省开始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其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按煤种征收标准暂定为动力煤14元/吨、无烟煤18元/吨、焦煤20元/吨。加上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等,煤炭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除此之外,2006年9月1日起恢复征收的煤炭企业未利用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进出口税率的调整;焦煤的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从3.20元/吨上调到8元/吨;山西省调整高速公路运价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煤炭生产成本,支撑煤价的进一步上扬。

  国家节能政策导向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简称《意见》)显示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面临一场全面调整。在煤炭价格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同时,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征收办法是按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留,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矿山转产。

  (2)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设立,标志煤企定价权的上升,政策性成本将因此部分转移至下游。5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该中心的目标是建成年交易额8000亿元的大市场,成为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的交易中心,比肩纽约原油和伦敦原油交易市场。该中心的设立标志着世界煤炭和焦炭市场将出现“中国价格”,这将增加我国在煤焦等重要能源商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5、行业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较低

  在我国,除了大型国有煤炭生产企业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进行煤炭开采和销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紧缺的问题愈加凸现,安全、环保和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鉴于上述原因,我国政府加快煤炭行业整合的调控力度,促进加快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企业集团,坚持整顿关闭小煤矿。国家发改委规划2007年底前将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关闭。尽管目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但未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必将成为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对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起重要作用。根据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量总和为595.0百万吨,约占当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5.6%。

  煤炭行业竞争的趋势将由价格竞争转为资源竞争。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逐年递增,煤炭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情况得到缓和,由价格竞争转为对资源的竞争。国务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资源,规划建设十三个国家级煤炭基地,涉及14个产煤省区,拥有煤炭保有储量6,908亿吨,占全国70%,规划2010年年产量达到17亿吨,届时我国煤炭企业将形成较为集中的市场态势,煤炭市场竞争格局将得到根本改变。

  煤炭销售量主要受市场需求、自身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的影响,煤炭企业在煤炭供应的稳定性、供货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客户服务、煤炭质量和价格等方面面临来自于国内其他煤生产商激烈的市场竞争。

  6、行业利润水平:平稳增长

  2001-2006年,煤炭行业在煤价、产销量大幅上涨的大好形势下,行业盈利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实现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受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影响,煤炭价格平稳,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25.3%,增幅回落53.5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幅低5.7个百分点,比电力、冶金、建材等下游耗煤行业增幅分别低18.1、5.3和21.8个百分点。煤炭行业正步入业绩平稳增长期。

  7、行业监管:范围广,要求严

  煤炭行业受到政府的监管,这些监管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煤炭相关的投资、勘查、开采、生产、销售、贸易、运输和出口等。目前,国家发改委负责拟订煤炭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产业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等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组织实施煤矿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对地方相关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炭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指导。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原则,煤矿安监局履行煤矿安全监察和检查指导地方政府监管煤矿安全工作的职能。国土资源部负责对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对无证非法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乱采滥挖煤炭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另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协助政府制定煤炭行业规范和标准,推动和促进煤矿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

  煤炭生产涉及的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是煤炭行业主要监管法规。《煤炭法》自1996年12月1日开始生效。该法涉及到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众多方面,包括煤矿资源勘查、煤矿建设的审批、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安全生产管理、煤炭贸易、煤矿矿区保护、对煤矿企业职工的保护措施以及监督检查等。根据1986年3月19日颁布、后于1996年8月29日修订的现行《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产资源法》对采矿许可证的颁发进行了规定。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都必须符合《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并且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煤炭生产相关的主要政策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等。

  煤炭价格的确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过程中,我国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煤炭定价的管制。1993年1月以前,国家煤炭调配计划内的煤炭价格由政府制订。此后,我国政府放松了对大部分煤炭产品价格的控制,转而通过制订国家指导价格的方式继续控制电煤的价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宣布,从2002年1月1日起取消对电煤的国家指导价。从2002年起,煤炭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

  另外,我国近年对煤炭的进出口关税税率进行调整,主要包括《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的通知》等。2007年上半年,财政部发布了“取消煤炭1%进口关税、将焦炭及半焦炭出口关税从5%上调至15%”的公告,自2007年6月1日起生效。

  煤炭运输相关法规。煤炭运输相关的主要政策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港口设施保安符合证书>年度核验办法》、《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收费规则(内贸部分)》、《港口统计规则》、《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任何铁路线的建设计划都必须符合全国铁路发展规划,同时征得铁道部或铁道部授权机构的同意。国有铁路系统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统一货物运价费率结算运费。按照规定,公司拥有和经营的各条铁路线收取的运费也不得超过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最高运费。国家发改委制订的最高运费反映了铁路的建设成本以及合理的投资回报。任何对此最高运费的修改都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对于煤炭、矿石、油气的专用泊位,新建港区和年吞吐能力200万吨及以上项目的申请,均需获得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核准。

  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环境保护主要政策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

  三、我国煤炭行业的主要特征

  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与第一消费量大国,我国煤炭行业现阶段呈现以下一些特征:

  1、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查明资源储量中,晋陕蒙宁占67%;新甘青、云贵川渝占20%;其他地区仅占13%。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除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煤田开采条件较复杂。

  2、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衡

  我国煤炭消费和煤炭生产地区分布呈不对称格局,煤炭消费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晋陕蒙地区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煤炭生产,而华东地区作为煤炭销售主力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只有全国的5%,处于极度缺煤状态。

  3、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多年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采煤综采化、掘进综掘化、运输机械化、监测监控自动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年产400~600万吨煤炭的综采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2.7%,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4、市场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严重

  虽然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依然存。根据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量总和约占当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1家大型私营煤炭公司煤炭年产量在2亿吨以上,约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8%左右;俄罗斯1家大公司产煤2.50亿吨,占全国95%;印度1家大公司产煤2.40亿吨,占全国77%。

  我国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形成了煤炭产业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不能形成很好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煤炭市场正常秩序和本行业稳定发展。

  5、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煤炭行业的景气度与下游行业的景气度密切相关,我国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主要耗煤产业的周期性发展导致煤炭消费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作为燃料,煤炭行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冬季处于相对销售旺季。

  6、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进入煤炭行业的主要壁垒是煤炭资源的限制。我国煤炭资源由我国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企业进行煤炭生产和经营需要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采矿权证、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另外,近几年国家正在对煤炭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煤炭企业的规模、生产工艺、环保、安全等各项指标提出了行业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壁垒,增加了进入煤炭行业的障碍。

  四、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煤炭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未来较长时期,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内煤炭总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煤炭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其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巩固了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地位;国家积极的产业政策保障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等。

  (一)煤炭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能源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格局是“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将煤炭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至于煤炭。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的同时,坚决关闭非法和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清理在建项目,控制超能力生产,较好地抑制了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量的过快增长。《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国家不仅确定了煤炭在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业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3、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

  我国煤炭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增长强劲,一些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汽车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对较大,引发了煤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且煤炭需求旺盛的势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国际国内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能源消耗的多少,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以发电、钢铁、建材、房地产、家用电器迅速发展为代表的重工业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速,为煤炭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我国1985-2005年煤炭消费量对国民经济的平均弹性系数为0.53。“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约为7.5-8.5%,年均煤炭消费增长量约为4-4.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关下游行业的发展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电力、钢铁工业用煤继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用煤基本维持不变,煤化工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国正在加快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同时,电力实现“南北互供,全国联网”,使得在全国范围内高成本输送煤炭改为在网上迅捷调度及输送电力成为可能,这将加速煤炭向二次能源—电力的转化,促进煤炭行业加速增长。根据“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预计“十一五”期间电源新增装机容量2.5亿千瓦,总规模7.5亿千瓦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用电的年均增速在9-10%左右。近几年在建项目主要是火电机组,预计到2007年,火电比例将上达80%左右。这将大幅度拉动煤炭消费。

  按照“趋势照常(BVA)”研究方法对我国能源中长期需求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等因素,我们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为26亿吨。

  4、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煤炭行业带来了无限生机,随着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矿井先后建成投产,大大提升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水平,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成为煤炭开采主流。目前,我国煤炭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商业化,美国已完成第二代直接液化技术,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液化煤的性能和工艺条件试验以及商业化可行性研究;水浆煤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为煤炭成为洁净能源创造了条件,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洗选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煤质,减少了污染,为煤炭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二)煤炭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

  煤炭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存在五大自然灾害,如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对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煤炭行业安全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同比分别减少361起、1192人,下降10.9%和20.1%。但安全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2、煤炭资源趋于减少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行业是明显的资源型行业,其发展受资源储存状况影响较大,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我国煤炭资源只能开采年限是有限的,行业的长期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3、短期内煤矿在建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压力增加

  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经历5年多的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在建煤矿项目1563个,总规模6.53亿吨,加上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等,新增产能约8.3亿吨,已超过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规模。这些产能的相继建成释放,将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2006年煤矿库存一直居高不下,年底比年初上升43.5%,货款拖欠上升24.6%,就是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

  4、政策性增支集中出台,成本面临急剧上升压力

  近几年,随着补还安全欠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煤炭生产成本增长较快。目前,还有一大批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如,资源税由0.3-1.2元/吨,提高到2.50-4.00元/吨;资源补偿费由销售收入的1%提高到3-6%;煤炭资源价款平均6元/吨;提取安全费用20-30元/吨;提高入井津贴、建立工伤保险制度、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征收未利用采煤沉陷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按照国务院同意的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还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上述政策全部实施,将增加成本50-90元/吨。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看,这些政策都是必要的,但过于集中实施,将导致煤炭成本急剧上升。如果不能形成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全部由煤矿负担,将对煤炭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五、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煤炭集团建设、大煤电产业建设开展一系列工程,煤炭需求和价格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资源将向煤炭骨干企业进一步集中,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大煤电产业格局将进一步确立,煤炭科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和谐友好,煤炭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进一步强化。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煤炭行业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1、基本发展趋势

  (1)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约为7.5-8.5%,年均煤炭消费增长量约为4-4.5%。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等因素,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为26亿吨。

  (2)煤炭价格将继续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从价格方面分析,旺盛的市场需求、煤炭价格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等因素将推动煤炭价格平稳上扬。预计未来几年煤炭价格总体平稳,略有上扬。同时,近两年来国家集中调整煤炭产业政策,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煤炭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也必然推动煤炭价格上扬。此外,适度提高煤炭价格,是促进用煤行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技术进步,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3)煤炭供需将保持紧平衡态势。若从2006年开始,年投资达到500-600亿元,年投产规模达到1.2-1.5亿吨/年左右,到2010年全国产煤25-27亿吨,同时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出口将逐步减少,进口逐步增加,因此煤炭供应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煤炭市场的总体形势是可以做到供求基本平衡。但不排除煤炭市场可能出现优质煤炭供应偏紧,劣质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

  (4)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的步伐,重点支持大型煤炭集团发展,煤炭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在1万个以下,煤炭生产矿井将在2万个以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安排,从2006年开始,未来三年我国将每年关闭4000个小煤矿,考虑到优先关闭的煤矿单产较小(预计平均1.5万吨/年),预计每年减少煤炭产能6000万吨,从而有利于大型煤炭上市公司的产能增长,提高行业集中度。

  2、发展方针

  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3、主要目标

  大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

  大企业发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最有可能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6-8个亿吨级煤炭企业如图8所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位列其中。

  技术进步: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安全高效煤矿数量达到380个,产量占全国的45%,其中千万吨级煤矿达到25个。

  环境保护: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均达到70%,矿井水达标排放率10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80%,自燃矸石山灭火率达到95%,土地复垦率超过40%。大中型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小型煤矿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减少。

  4、主要任务

  (1)优化煤炭布局。全国煤炭布局原则: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全国划分为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调入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包括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

  (2)调控煤炭总量。按照保障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则,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26亿吨。主要增加优质动力用煤和优质高炉喷吹用煤生产,适度增加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块煤生产,控制高硫高灰煤炭生产。新增煤炭产量以大型煤矿为主,中型煤矿为辅。压减小型煤矿产量,严格限制煤矿超能力生产。2010年,煤炭调入区产量8.66亿吨,比2005年增加0.22亿吨,占全国增量的5.6%;煤炭调出区的晋陕蒙宁区产量13.15亿吨,比2005年增加3.25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2%;煤炭自给区产量4.19亿吨,比2005年增加0.48亿吨,占全国增量的12.2%。

  (3)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基地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大中型煤矿主要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内,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和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是坚持有序集中开发。二是推进制度创新。以大型基地建设为契机,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三是优化生产结构。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现代化矿井,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淘汰小型煤矿。四是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融合。五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

  (4)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股、担负跨省区市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促进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5)加快煤炭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围绕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技术、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配套技术、煤矿重大安全隐患防治技术、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矿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

  附录:安徽省支持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

  安徽省支持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成两淮亿吨煤炭基地,建设顾桥、丁集、潘北、杨柳、刘庄、板集等煤矿。鼓励优势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发展煤化工,促进煤炭深度转化。

  《安徽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建设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充分发挥两淮煤炭基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主业,建设煤电基地,实现集约经营。发挥矿区比较优势,成批勘探、成批准备、成批建设,形成一批安全高效矿井,使煤炭主业快速扩张成为超亿吨级矿区。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皖政办〔2006〕79号)指出:着力实施“4321行动计划”,培育煤电化产业集群。以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省能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强煤炭、电力等能源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电、煤化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产业链,带动一批相关中小企业发展,打造煤电化产业集群。到2010年,该产业集群煤炭年产量超过1、2亿吨,电力建设形成1300万千瓦能力,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淮南矿业300元,淮北矿业300亿元,皖北煤电170亿元,省能源集团100亿元。

  以上政策将有利于安徽省内煤炭企业的长期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六、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煤炭行业处于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的关键期,建立有效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对发展关键期的煤炭企业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包括绝大多数骨干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已经通过不同渠道上市融资,并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煤炭企业大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建立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

  “十五”期间,煤炭工业投资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在各种因素的拉动下,煤炭行业将继续保持大建设的发展态势,大型煤炭骨干企业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处于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集团的发展关键期。大机遇、大建设、大发展,需要大投入,因此建立有效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国内众多煤炭企业已经上市融资,并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全国原煤产量排名前十名的大型煤炭集团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已经通过不同渠道上市融资,其余公司也正积极筹备上市。煤炭行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07年11月,国内18家主要煤炭类上市公司(B股、H股除外)首发平均发行数量为42亿股,募集资金总额827亿元。另有靖远煤电、ST平能两家公司通过借壳介入煤炭行业。

  在A股市场持续走牛的市场环境下,行业较好的成长性预期、煤炭资源日益稀缺的趋势和上市公司持续向好的业绩预期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股将被持续看好。从对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在国内上市,享受到的不仅是一级市场超值于国际同行业的估值水平,而且更有利于日后二级市场股票交易的活跃,保持股价高位稳步上行,保障公司市值的稳步提升。在国内上市必然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明智选择。

  七、煤炭A股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2006年我国煤炭A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392亿元,其中中国神华占大约一半的份额。煤炭公司净利润合计254亿元,平均每家12.7亿元,平均每股收益0.66元,兰花科创国阳新能恒源煤电潞安环能等几家公司的每股收益都在1元以上,煤炭公司平均每股净资产3.80元。

  煤炭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16.52%,露天煤业以36.88%,遥遥领先其他同类。另外中国神华、潞安环能、国阳新能、兰花科创、神火股份等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在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平均增长17.29%,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12.90%,靖远煤电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在于资产重组,介入煤炭行业。安源股份业绩的增长主要在于2005年业绩亏损,2006资产重组后经营改善。整体看,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差异不大。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煤炭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势头将会继续延续。

  2、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分析

  大多具有煤炭上市公司较强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20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平均为0.76,净资产周转率1.67,应收帐款周转率约40%,都处于合理的水平。煤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8.43%,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煤炭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平均0.76,净资产周转率1.67,应收帐款周转率约40%,都处于合理的水平。煤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8.43%,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反映大多公司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

  总体看,煤炭上市公司是行业优秀企业的代表,它们具有优秀的经营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我国煤炭行业以其良好的业绩,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和一致看好,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大幅度提升。从二级市场股价走势来看,过去的一年里,煤炭板块指数明显强于大盘。

  八、煤炭上市公司前景展望

  1、资源整合、资产注入给煤炭上市公司带来的机遇

  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将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对中小煤矿实施整合改造,实现资源、资产、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和重组。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推进企业整合。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按国家规划,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控制在26亿吨,新增煤炭产量以大型煤矿为主,中型煤矿为辅。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准入门槛的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位于大型煤炭基地内的上市公司自身以及集团的实力和竞争优势,尤其给煤炭上市公司带来通过兼并收购式外延扩张,迅速扩大产能,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2、国家逐步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使煤炭类上市公司再次升值

  在当前国家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试点的大背景下,无须补缴采矿权价款的权益类煤炭资源面临价值重估;采矿权重估增值幅度在2-10倍不等。此外,据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2007年2月2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这对已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其投资价值。此外,煤炭资源日趋稀缺进一步凸现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价值。

  3、向下游产业拓展,致力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空间扩大

  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选择向下游非煤产业延伸,是那些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煤炭上市公司的最佳选择。国家现在积极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和煤制烯烃项目,实现煤液化、煤化工产业化;支持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发展坑口煤矸石发电、热电联共、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等工作,这为相关公司的非煤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拓展非煤业务,例如兰花科发展化肥业务,金牛能源发展建材业务,上海能源发展电解铝业务,神火股份发展电、铝一体化产业等。

  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动力,我国煤炭行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大机遇、大建设、大发展,需要大投入,通过上市,能够建立有效顺畅宽阔的融资渠道,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煤炭资源整合、产业结构整合的过程中,煤炭上市公司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业绩将大幅提升,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九、煤炭股估值与投资建议

  鉴于用煤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煤炭需求大幅增长,而煤炭有效供给显得相对不足,以及开采生产成本上升、煤炭企业定价权的加强等制度性因素共同作用,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价格将继续呈现高位运行、小幅上扬的趋势,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尤其煤炭资源整合、资产注入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我们认为,煤炭板块现在投资价值仍然被低估了,存在继续上涨的强劲动力。我们给予煤炭板块的投资评级为“推荐”,或言之“优于大势”、“买入”。

  在煤炭个股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煤炭上市公司近期煤炭产能扩张、长期煤炭资源储量的增加、盈利能力提升和经营业绩增长等因素。其中,煤炭产能的持续增长是决定煤炭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平煤天安大同煤业、露天煤业等公司因为新建煤矿的陆续投产、或大股东煤矿资产的注入或整体上市,产能面临迅速的扩张,业绩将有快速的提升,更具估值优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