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医药行业:医改拉动内需创新焕发生机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11:15 顶点财经

  中信建投 罗樨

  3.2血液制品和疫苗

  血液制品是从输血医学起源及发展起来,目前其涵盖范围还延伸到了基因工程产品。由于血液制品为高风险行业,世界各国都有严格的监控手段和相对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属下MRB机构的数据表明,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原有102家企业,由于各国政府加强了监管,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行动升级,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企业数目大幅减少,百特和拜耳两家的产品就占全球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75%-80%,行业集中度非常明显。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根据IMS的调查,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全球血液市场规模只有103.2亿美元,与2004年同比还略有下降。血液制品是传统药物,有深厚的市场基础,但连续数年其增长率一直低于整体医药行业增长率,主要是安全性问题使各国政府对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另外,血浆的原料供应也出现瓶颈,尽管微生物发酵和组织培养甚至

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等基因工程手段在血液制品行业也有一些应用,但目前从血浆中提取蛋白仍然是主要手段。在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的瓶颈突破之前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难以有明显转折点。

  3.2.1产业政策催生行业龙头

  由于有国家行政禁令,除人血白蛋白和基因重组VIII因子等产品外所有血制品均为国内企业生产,而且对于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有行政壁垒,因此我国的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比较高,排名前六名的上生所、成都蓉生、上海莱士、远大蜀阳、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控制了60%-70%的市场份额。国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共33家,市场总容量40亿元左右,2000-2005年在全国16个城市医院血液系统的用药金额的复合增长率为19%,高于医院整体用药金额增长速度。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上。现阶段血液制品的生产规模与投浆量成正相关关系。根据国际经验数值,1000-1500吨的投浆量是最具规模效应的。2004年全国投浆量在300万吨以上的只有华兰生物、上海莱士、成都蓉生药业有限公司、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全国投浆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10%、13%、10%、13%,而其他30余家企业投浆量共占36%左右。

  为了严格控制血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2006年卫生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将与单采血浆站脱钩,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作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产原料的专门供应机构,其设置及管理在符合《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还须符合《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有关要求。通过转制,单采血浆站应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和管理。单采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

  2007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了《血液制品疫苗生产整顿实施方案》,政府采取向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派驻厂监督员、把血液制品逐项纳入批签发、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的“检疫期”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对血液制品加强安全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1日起将丙种球蛋白类制品纳入批签发管理,其他的血液制品也将逐步纳入到批签发管理制度中。至2008年1月1日,将对其他所有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实施批签发。

  2007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其中指出要开展注射剂品种生产工艺核查,逐步扩大向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这次整治将进一步肃清血液制品和疫苗市场。

  自2004年5月底国家四部委开展单采血浆站整顿以来,全国156家单采血浆站已关停36家。而与此同时,全国所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已有6家企业因无血浆供应彻底停产,另有10家企业处于基本停产状态,采血量大为减少。国内原料血浆供应2004年约为4300吨,2005年以后已减少50%以上。生产不足已波及到全国所有大型医院的血液制品供应。原料血浆是血制品企业生产的源泉,如果血浆供应不足,血制品生产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这次单采血浆站转制实际上成为一次行业洗牌的契机,一些规模大、资金充足的企业趁此机会收购并改造血站,在一场血源大战中保卫自己的原料供给。而对单采血浆站管理能力欠缺和资金链短缺的的小企业将受巨大冲击。

  随着血浆采集,存储和运输环节管理规格的提高,血浆供应量将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否掌握单采血浆站资源并对其科学管理将决定企业未来在行业中的地位。在单采血浆站转制完成之后,血浆的供应将趋于平稳,而这次洗牌势必将一些小企业清除出整个市场,使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将分得更大的市场蛋糕。

  3.2.2国内血制品产品结构合理化尚需时日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技术能力还体现在品种类上,投浆量越大、开工越足、证明单品成本就越低;品类越丰富,能源综合利用率就越高,单品摊薄的成本也就越低。所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是降低成本另一途径。另一方面,扩大规模也是为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主要手段,资源越多,话语权越大。

  从血液中制备的产品主要有人血白蛋白、免疫丙种球蛋白、特异性免疫丙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类、特殊因子类,生物胶和黏合剂等,国外的生产企业能生产20多种,而我国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也只能生产其中的9种

  虽然白蛋白的产量高,但是由于其价格低廉,在发达国家的血制品企业的销售结构中所占比例比较低,而高附加值的凝血因子类产品虽然产量非常低,但对销售的贡献非常大。在2005年全球主要血制品企业销售结构比例中人血白蛋白占15%的市场份额,而免疫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各占30%。2005年美国市场上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的比例高达51%,人血白蛋白只占20%。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综合产能不小,但主要产品是技术含量低的人血白蛋白。而且由于用药理念和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技术含量最低的人血白蛋白占据了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凝血因子类产品所占的比例还不到8%。

  根据2000-2005年我国样本医院的白蛋白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人血白蛋白的市场份额正在下降,这意味着其他小制品的份额在增加,我国血液制品的使用结构将发生变化,但结构的合理化尚需时日。

  虽然血制品行业在经历了降价风波和单采血浆站转制等不利影响之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排除未来还会有一些政策调控,如原料的区域化供应,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检测措施,另外突发的安全事件也可能给血制品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2.3主要血制品市场分析

  人血白蛋白(ALB)

  人血白蛋白属于成熟产品,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目前国内排名前6名的分别是成都蓉生,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远大蜀阳,拜耳和上生所,共占据58%的市场份额。

  目前由于我国医生的用药习惯,人血白蛋白在血液系统用药一直排名第一的局面暂时不会被打破。而且目前人血白蛋白几乎没有替代品,所以其需求有较强的刚性,而且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量的1/40,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开拓农村市场将是我国血制品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近期由于原料短缺导致人血白蛋白供不应求和价格高涨,国家和地方政府曾多次提高其最高限价,同时向主要生产企业紧急调配原料血浆。这种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导致的价格高涨局面在原料供应相对平稳之后将逐渐改变。

  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

  免疫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以及传染性肝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胞疹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2006年国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市场约为10.25吨(不含出口量),四川蓉生、上海莱士、远大蜀阳、上海生物所及华兰生物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免疫丙种球蛋白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首先,静丙在国内应用的历史比较短,在适应症的选择上相对保守,潜在的空白领域还很多;另外由于患者的支付能力有限,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偏小,若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或者医保条件改善,治疗有效剂量将向国际先进医疗标准看齐。

  免疫丙种球蛋白市场短期供应将偏紧,价格会有所上扬,但这些都属于监管加强后出现的产品退市及小厂缺供的填补性紧张,血浆站收购结束及血浆供应秩序理顺后应该很快恢复常态。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我国上市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有乙肝免疫丙种球蛋白(乙免,HBIG)、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和组胺人免疫球蛋白。

  国内乙肝免疫球蛋白容量刚超过了4.6亿IU(不含出口量),华兰、蜀阳、蓉生、上海生物所是市场主要的占有者。乙免上市的主要目的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以及针对意外感染后的应急处理,包括乙肝相关器官终末期疾病移植术后预防等。中国是乙肝大国,HBsAg阳性及患病者有约1.2亿人,由于大规格或静脉剂型乙免主要用于乙肝相关疾病移植后的HBV复发,而目前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渠道不畅,影响了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因此短期内影响着乙免产品的市场扩容,但是随着乙免应用领域的扩展,根据国际趋势预测,乙免应该有更广阔的市场。

  2006年中国HTIG市场容量约为7.5亿IU,蓉生、华兰和蜀阳是主要的市场占有者。2006年是狂犬病高发年份,共发病3279人、死亡3215人,HRIG的市场容量随狂犬病的发病率升高而走高。但HRIG市场容量能否持续增长要看政府对养狗证管理的执行态度和对流浪狗管理的力度。制约各厂家产能的主要因素是特免血浆的采集,尤其是最近特免血浆单次采集市场价格的上扬,制约着厂家的供应能力。另外,因狂犬病疫苗标准的提高致使狂犬疫苗的供应不足,加之狂犬疫苗主动免疫接种后14天抗体滴度才上升至有预防效水准,而HRIG注射后数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血中抗体滴度迅速上升到保护浓度,对意外咬伤的急救有效,因此对HTIG的市场谨慎看好。

  凝血因子类凝血因子市场的主要产品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凝血酶和Ⅷ因子,容量分别为0.5亿IU和0.46亿IU(不含出口量)。上海莱士、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几乎垄断了全部凝血酶原复合物市场。而目前国内生产凝血酶和凝血酶Ⅷ因子的企业只有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由于全国凝血VIII因子告急,SFDA加速了对进口基因重组凝血酶Ⅷ因子的审批,进口产品即将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

  3.2.4主要疫苗产品市场分析

  3.2.4.1国内外疫苗产业发展概况

  人类使用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当时的人们用从轻症天花病人中分离出的病毒株给正常人接种以预防天花。经过了一千年左右,疫苗从传统的减毒活疫苗、灭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发展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产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蛋白质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预防性疫苗。疫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预防恶性传染病,如天花,白喉,麻疹等,目前已经发展出了治疗性疫苗。

  全球疫苗行业正在快速增长,1999年全球疫苗的销售额是36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105亿美元左右,增长了将近300%。近年来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和流感、甲肝等在局部地区的爆发都促进了疫苗行业的飞速发展。

  疫苗和血制品一样属于高风险行业,各国政府的准入门槛高而且监管严格,因此行业集中度也高。2004年全球前4大疫苗生产企业占了全球近60%的市场份额。

  虽然很多恶性传染病在我国都已经被消灭,但是每年都有传染病疫情的爆发,根据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2006年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6%,死亡率增加了7.23%,其中流感等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同比增长了20.96%,死亡率增长了31.67%,因此卫生防疫仍然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免疫,计划免疫中的疫苗分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两类。第二类疫苗是指在国家免疫计划中,但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一些以预防为主要手段的疾病疫苗虽然不在国家的免疫范围之内,却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这些疫苗和二类疫苗都由公民自费,统称有价疫苗。

  22种疫苗已成为国家基本药物,拿到生产批件的新药(含进口)有53种,其中有价疫苗有近40个品种。

  一类疫苗以国家卫生部所属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主,占一类疫苗市场的97%以上。全国每年可生产预防用疫苗制品近10亿人份。

  自20世纪90年代有价疫苗市场开拓以来,10年间疫苗市场规模增长了4倍,到2002年,全国人用疫苗销售额增加到21亿元左右,到2003年已超过24亿元,2005年超过30亿元,年增长率约15%,不仅高于药品市场增长率,而且还高于全球疫苗市场的增长率。

  但是我国人用疫苗尤其是有价疫苗生产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现有的疫苗生产企业有28家,生产流行性感冒疫苗的企业有15家(进口5家),生产重组(CHO)乙肝疫苗的企业有7家。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目前单品销售超过亿元的产品很少,与国际疫苗巨头有显著差距。

  我国过去疫苗的销售采取统购统销的方式,省级疾控中心拥有绝对话语权。卫生部2005年6月1日起实施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价疫苗的生产企业可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的疫苗产品。疫苗批发企业也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此类疫苗,省级疾控机构垄断疫苗供应的体制逐渐打破。目前由于有价疫苗的利润较高且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国际疫苗巨头,如葛兰素史克、巴斯德、默沙东及诺华,纷纷进入到中国有价疫苗市场分一杯羹。一些民营企业也跃跃欲试,积极涉足抢滩疫苗领域。

  3.2.4.2疫苗产业的发展契机

  计划疫苗市场的增长有三方面契机,一是新生儿数量的增长所导致的市场需求量增长;二是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容导致政府买单的疫苗种类增加;三是国家对老疫苗的升级换代引起的产品毛利增加。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新生儿在2007年预计达到2300-2500万,按照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为每名儿童投入的计划免疫成本是244.37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购买疫苗的成本,据此计算,07年我国计划免疫市场比去年增长7亿元以上。

  过去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种类只有4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直到2002年乙肝疫苗才对新生儿免费,随后乙脑和流脑疫苗开始在部分省市免费。随着国家对免疫工作的重视,免疫规划的扩容也被提上了日程,目前成人型白喉类毒素疫苗,流脑A群疫苗等15种被列入部分省级单位的免疫规划名单,由政府采购买单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这些疫苗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中央财政将增加支出25亿元用于疫苗和注射器的购买。以麻风腮联合疫苗为例,扩容后的需求量约为每年3100万支,而2006年的供应量只有900万支,其中国产600万支、进口300万支,缺口很大。

  另外,由于一些原有的疫苗规格和剂型过于陈旧,国家正计划用新型的疫苗取代传统疫苗,以前国内疫苗多是病毒灭活疫苗,虽然其致病性已经消除,但由于对灭活能力的控制问题,人体使用有一定风险。这种血液疫苗已经属于国家逐渐淘汰的品种。如目前生产量最大的乙肝疫苗已经从原来的血液疫苗过渡到基因疫苗,而目前计划免疫中风疹、麻疯、糖丸等疫苗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血液疫苗,这部分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而言是个大好商业机会。

  3.2.4.3重要产品市场分析

  预防性乙肝疫苗由于国产的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同,因此占据了80%以上国内市场。目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已全部替代了血源疫苗,占据了全国疫苗市场的1/3。品种主要有重组(CHO)乙肝疫苗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重组(CHO)乙肝疫苗在免疫原性、稳定性、免疫持久性等方面均比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在阻断母婴传播病毒,以及提高儿童免疫能力方面,已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同,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所鉴定认为,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组(CHO)乙肝疫苗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联合长春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目前华北金坦、北京华尔盾、长春生物技术研究所、兰州生物技术研究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成都生物技术研究所等7家企业持有10个药品注册证。华北金坦是开发乙肝疫苗的主要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至2003年底止,实际供应市场量为700万人份,华北制药拥有其18%的股权。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的骨干品种,主要以美国默克和GSK为代表,国内生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技术主要由默克公司引进,具有工艺成熟、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目前主要由北京天坛生物和深圳康泰生物两条生产线,上实医药拥有深圳康泰生物28%的股权。

  2004年3月,国家SFDA批准了大连高新生物制药生产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采用重组(汉逊酵母)

  表达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纯化后在特定条件下吸附后制成,在同类产品中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保护抗体阳转阴率高、抗体滴度高和母婴传播阻断率高的特点。由于其免疫原性较啤酒酵母表达的疫苗高,差价也比啤酒酵母表达的疫苗大,因此受到各防疫站的青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引发了乙肝疫苗领域的降价风潮。

  国内市场的进口制品是GSK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原液产品,由上海生物技术研究所分装,其它国外乙肝疫苗制品极少,因此进口制品对国内市场压力不大,此外GSK公司的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在中国也获得了注册。

  目前国内的预防性乙肝疫苗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内市场容量大约是4000-5000万人份,而仅深圳康泰就有4800万人份的产能。

  流感疫苗

  2005年全球流感疫苗销售额约20亿美元。根据美林证券的预期,在未来5年内流感疫苗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6%,市场规模将翻一番。根据Aventis的研究报告,流感疫苗是过去10年中疫苗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也是未来10年疫苗市场增长的主要品种之一。

  去年我国流感发病5,7557人,死亡4人,发病率比去年提高了25.28%,接种疫苗仍是现阶段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SARS疫情激发了我国流感疫苗需求,2002年时我国流感疫苗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2003年时估计达到1500万人份,2004年销售量大约为1200万-1400万人份。2005年国内流感疫苗销售了大约2000万-2200万人份。

  2005年欧美发达国家的流感疫苗接种率高达20%,由于经济水平和健康理念的差别,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2005年的接种人数计算还不到2%,如果没有大的流感疫情刺激市场,市场需求乐观估计也只有2200-2600万人份。

  我国流感疫苗的进口产品基本上都来自赛诺菲-安万特、诺华(凯龙)、葛兰素史克3巨头。虽然国家对国内疫苗企业一直采用保护政策,但国产疫苗因技术、工艺等原因,稳定性、抗体滴度等指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低。

  2005年进口疫苗约780万人份进口裂解疫苗出厂价约49元/人份;国产流感疫苗约1200万-1400万人份,裂解疫苗的出厂价约28元/人份。根据厂家的出厂价计算,2005年流感疫苗的销售额大约为7亿-8亿元。按销量计算,进口产品占了将近40%的市场份额,由于进口疫苗价格贵,按销售额计算,进口产品占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流感疫苗主要有全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三种灭活疫苗。全病毒灭活流感疫苗的副作用较大,在国外已经不再使用,国内也正逐渐被取代,生产全病毒灭活流感疫苗的企业主要为中生集团下属的天坛生物和兰州所。目前市场上裂解疫苗占主导地位,主要生产企业是长春长生和几家外企,华兰生物的裂解疫苗还处于临床阶段。而目前有上市亚单位疫苗产品的只有海王英特龙公司,天士力控股子公司天士力金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亚单位流感疫苗目前已拿到临床批件。市面上现有的流感疫苗都是通过鸡胚培养系统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生产能力不足、生产过程较长、灵活性较差、反应能力有限等缺陷,从而大大制约了鸡胚培养流感疫苗在流感大流行控制过程中的效率。由于禽流感的暴发时间、严重程度以及现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常常是难以预测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预防禽流感大流行紧急预案时,通常会将那些具有快速生产能力及较强反应能力的细胞培养流感疫苗作为主要应对手段,而这种政策导向的改变无疑将对未来流感疫苗市场的发展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辽宁成大正在开发用Vero细胞培养的流感疫苗,但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医保体系的完善和流感疫苗价格的下降,未来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我国2005年接种率约为1.7%,全球目前的接种率大约为4.6%,我国的接种率低于全球水平,有巨大的增长空间。2006年国内的流感疫苗生产商有10家,进口商5家,还有9家还在新药审批阶段。目前国内流感疫苗产能过剩,加上在建的生产线,国内产能将远大于3000万人份。从短期看,国内流感疫苗的产能将出现过剩的情形,流感疫苗的出厂价将因此出现较大的下调,后进入流感疫苗领域的企业获利空间将较小,尤其会给规模较小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困难。长远看,流感疫苗价格的下降将会进一步扩大流感疫苗销售量,但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因此短期内海王生物、天士力及华兰生物的流感疫苗在国内销售预期不会很大。

  狂犬疫苗

  2006年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为3297人,死亡人数为3215人,发病率比上年增长了28.48%。历年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国内生产的狂犬疫苗主要分地鼠肾细胞和Vero细胞两种,其中Vero细胞狂犬疫苗有效期较长且优于地鼠肾培养的产品。国内原有狂犬疫苗生产企业十多家,但是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实施批签发,人用狂犬病疫苗也纳入批签发管理的范围;另外2005年8月,我国取消有佐剂疫苗生产,开始全面推广无佐剂疫苗,原有的一批生产企业停产,进行技术、工艺改进,重新报批。

  因此目前全国仅有六七家企业的产品投入市场。由于2006年上半年拿到新药证书的狂犬疫苗生产商的狂犬疫苗不能及时进入市场,造成了06年狂犬疫苗市场的供不应求。

  国内生产狂犬疫苗的企业主要有辽宁成大和中生集团下的长春所,兰州所和武汉所。其中辽宁成大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批签发许可证的企业,在其他生产商无法进入市场的良机中,辽宁成大的狂犬疫苗销售出现爆发式增长,2006年的狂犬疫苗销售额达1.9亿元。

  但是一批在2006年度获得新药证书的产品将在2006年底进入市场。如长春高新发通过百克药业控股迈丰药业80%的股权,而迈丰药业于2006年11月22日获得SFDA颁发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批件并争取在2007年内通过GMP认证并完成上市准备,2008年产品投放市场。2007年将会有超过10家的企业供应狂犬疫苗,而且原有生产商也将会陆续获得生产批文,预计2008年后,狂犬疫苗市场将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多家生产商混战的局面。

  艾滋疫苗

  艾滋疫苗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艾滋疫苗上市,已经拿到临床批件的只有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百克药业的艾滋疫苗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共同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都处在I期临床。

  疗性疫苗

  现代疫苗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防病范畴而被应用于治疗疾病的领域,美国默克公司的Gardsil是第一例批准上市的治疗性疫苗。

  我国第一例治疗性疫苗是岳阳长兴的控股子公司重庆康卫与第三军医大联合研制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该药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正准备申请生产批件。该药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新药的保护期为5年,在这5年当中不得有同类药品申请注册。我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数目巨大,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学龄儿童和感染人群,该药的潜在市场量预计可达10亿元。

  在国外,幽门螺旋杆菌疫苗主要由Acambis及Antex两个公司开发。Acambis与aventis合作开发的产品是使用尿素酶作为抗原,但在做完Ⅰ期研究后终止了改项目的研究。Antex开发的疫苗是灭活多价全细胞疫苗,该项目2001年做完Ⅰ期临床后,到目前5年已过,仍未见有进行Ⅱ期临床研究的报道,估计该公司已经放弃该品种。有评论说,全细胞疫苗主要是副作用较大。同时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反复感染率很高,这将会使得该疫苗的价值打折。

  重庆啤酒研发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已经于2003年进入临床研究,目前此疫苗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我国是肝炎大国,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肝炎治疗用药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另外国家一类新药治疗性双质粒HBV DNA疫苗也由广州拜迪医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06年9取得了临床批件,目前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

  与预防性疫苗所不同的是,治疗性乙肝疫苗不仅可以针对新生儿和适龄儿童以及高危人群,还针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我国每年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医疗支出在3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目前,我国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1.3亿人,2006年乙肝的发病人数为11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25%。在庞大的患病人群中只有19%的患者在接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正确治疗方法,高达73%的患者采用的是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因此如果治疗性乙肝疫苗上市,它面临的将是高达数百亿的潜在市场。

  3.3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3.3.1概况

  靶向药物有三个层次,单克隆抗体属于分子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具有三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分别为靶向效应、阻断效应和信号传导效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鼠源单抗、鼠/人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和完全人源化单抗,使鼠源性蛋白的成分从100%下降为33%乃至0%。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用来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疗效突出。

  由于单抗的靶点无法受专利保护,而针对靶点又可研发出多种不同的抗体,因此在2006年全美制药制造和研究协会会员企业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线中,单克隆抗体的在研产品数目高达160种,占了整个研发线的38%以上。2006年生物技术药物的单品销售冠军就是抗TNFR的单克隆抗体Enbrel,单克隆抗体有希望成为未来“重磅炸弹”产生的重点领域。

  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医药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1997年第一个嵌合性单抗药物利妥昔单抗(Rituxan)上市,1999年全球抗体的销售额仅12亿美元,2006年飙升到220亿美元,居所有生物医药产品之首,约占到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的34.5%。01年到07年之间单抗类药物是复合增长率最高的药物。

  美国FDA已经批准23种治疗性单抗药物,按治疗领域分主要集中在癌症和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类疾病。部分药物情况见下表:

  3.3.2国内现状

  国内方面,SFDA到目前为止共批准了11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中5个是国外进口产品,6个是我国研发的,其中3个是国家生物制品I类新药。

  从2005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的用药数据来看,市场主要分布在癌症和肿瘤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关节炎这三种领域,癌症治疗药物利妥昔的用药金额几乎为所有单抗药物的一半,利妥昔和帕尼珠共占71%,其次是治疗关节炎的依那西普和抗CD3,约占17%,其余为器官移植用药巴利昔单抗,约占13%。

  目前我国的单抗市场基本由进口产品垄断,在2005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的用药数据中,利妥昔单抗由上海罗氏、Hoffman Roche AG和基因公司三家垄断,上海罗氏占了79.42%的份额。由于单抗药物价格昂贵,单支的零售价一般为两万元人民币,因此市场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主,如在2005年样本医院的统计中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赫赛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武汉这5个大城市。

  抗体药物的门槛很高,我国抗体药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下游技术。目前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等抗体药物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北京基地以北京百泰生物技术公司为主;上海基地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西安基地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合作形成。以上海中信国健的益赛普为例,2005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批文,2006年该产品销售约6000万元, 2007年销售有望达到1.2-1.5亿元。该公司目前已经建立4条750L的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规模在国内属于一流水平。

  3.4基因治疗的产业化初具规模

  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治疗意义的基因重组进真核表达体系,直接转移至人体细胞,表达出具有治疗作用的堕胎和蛋白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次性植入基因可以长期有效,也属于分子靶向治疗的一种。

  2003年10月,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取得了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上海三维生物的溶瘤性重组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安柯瑞)是治疗头颈部癌的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其他适应症也正处在临床前或者I期和II期临床试验阶段。除了安柯瑞,公司还有其他以腺病毒表达载体为基础的后续产品已经取得了临床批件。在H100系列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公司共完成了相关的12个发明专利申请,包括中国专利、国际专利(PCT)和美国专利,其中与H101相关的1个中国专利申请已经获得授权。三维生物日前与美国Onyx公司签订了使用ONYX-015相关专利的专利许可协议书,其中包括Onyx公司的6项与重组腺病毒有关的美国专利及其相应的国外专利。

  4.行业投资策略:关注行业龙头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4.1行业投资策略

  鉴于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成长初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故给予“增持”评级。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整体调控对生物医药行业会有一定影响,但整顿过后市场将更加规范,竞争更加有序,行业龙头将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对药品的降价在压缩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通过生产新药而拥有原研药品的定价权;或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或者内部挖潜而提高产品质量,在“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下争取单独定价权。

  4.2重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分析

  4.2.1华兰生物(002007):进军疫苗行业的血制品行业巨头

  无论从投浆量还是产品管线的丰富程度,华兰生物都是我国血制品行业的巨头。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亿,比上年同期下降2.3%,完成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50%。公司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国单采血浆站转制,原料血浆供应紧张,人血白蛋白在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同时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开发的费用减少导致营业费下降。而人血白蛋白占了主营收入的72.92%,是公司的主导产品;另外公司通过开发新产品,丰富了产品管线,血浆综合利用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13.95%。

  短期来看,单采血浆站转制和血制品行业批签发制度减少了血浆的供应和提高了原料血浆成本,一度成为制约血制品生产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瓶颈。但长远看来,这些举措从源头肃清了血制品行业,提高了血液制品使用的安全性。在这次转制过程中,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共收购了都安华兰单采血浆有限公司等9个单采血浆站,如果原料血浆的供应恢复增长,公司未来的产能将得到逐步释放。

  通过公司的主营产品的结构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人血白蛋白仍然是公司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但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正在从2004年的88%,2005年的79%下降到2006年的72%,意味着其他小制品的比例正逐步上升。冻干人凝血酶的上市使公司拥有的产品达到9种,成为业内产品结构最丰富的生产企业,提高了血浆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抵御了血浆供应不足的风险。但目前由于国内经济水平和医生用药习惯的限制,小制品的市场推广遇到了困难。高附加值的小制品毛利率只有26%,远低于技术含量低、但拥有成熟市场的人血白蛋白的毛利率43%。公司正计划加强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随着新产品逐步占领市场,现在获利不明显的小制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除生产和经营血制品之外,公司通过成立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和华兰生物工程(苏州)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向诊断试剂、疫苗和基因工程领域进军。公司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今年将开始为公司贡献利润。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已经取得新药证书,公司是国内除大连高新之外唯一一家生产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企业,一旦取得生产批件便可以正式投产并预计在今年为公司贡献利润。在已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产品之外,公司还有后备产品梯队,ACW135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大流行流感裂解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和吸附破伤风疫苗等也取得了临床批件。

  华兰生物作为血制品行业的巨头在整个血制品行业格局震荡的逆境中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把握时机进入了利润丰厚的疫苗行业,有可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新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都存在不确定性,效果有待观望。

  4.2.2天坛生物(600161):疫苗和血制品双轮驱动

  持有天坛生物56.27%股份的中生集团是中国血制品行业名副其实的寡头。为增强产业竞争力,中生集团于2007年4月28日提出将在未来三年内将同业竞争的业务及相关资产注入天坛生物,从而彻底消除同业竞争。7月27日公司原第一大股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持的18315万国有限售流通股无偿划转至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的股权过户手续办理完毕,中生集团正式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成为公司直接控股股东后,集团公司可能采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以集团内资产认购上市公司股份,并利用天坛生物作为上市公司提供的资本运作平台,逐步整合集团系统内部业务、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转化集团内部目前运营机制、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培育集团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时,通过股权划转及后续的整合工作增强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增加其资源储备、拓展其业务规模、增强其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51%,完成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46.44%。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结构合理,疫苗和血液制品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0.1%和19%。疫苗制品的毛利率从04年的58.06%快速提高到05年的63.44%和06年的70.67%,2007年上半年公司75%以上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疫苗制品。公司传统产品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深圳康泰的冲击下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二。

  但公司新产品不断上市,销售毛利率保持上升,产品线日渐丰富。现在,公司更倾向于发展高毛利率的新品种---如麻风二联疫苗、麻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乙脑疫苗和精制白百破疫苗等毛利率较高的新疫苗。预计国家计划免疫扩容后疫苗制品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4.2.3 双鹭药业(002038): 成长性良好

  2006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1.41%,完成净利润5千万,2007年上半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0.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81%,实现利润总额5,495.82万元,同比增长127.85%,净利润实现5,254.25万元,同比增长153.93%,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

  公司的产品围绕抗肿瘤辅助用药,抗病毒药和心血管药形成了有特色的产品管线。公司主营的生物药品为重组蛋白,如迈格尔、扶济复和立生素,其中迈格尔为国家II类新药,并被列入医保乙类目录。立生素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预充式注射剂新包装,力图提高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虽然SFDA放慢了新药的审批速度,提高了新药审批的门槛,公司基因工程产品注射用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仍于07年6月拿到了SFDA的临床试验批件,准备于近期开展I期临床。尿酸氧化酶是高尿酸血症特效治疗药物,用于癌症化疗等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尿酸氧化酶I期临床的开展丰富了公司的产品梯队。2007年上半年生物药毛利率为91.69%,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个百分点。

  生化药毛利率为49.81%,比上年同期增加6.7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公司主打的生化产品贝科能、欧宁、雷宁等销量大幅增长,而欣尔金、欣顺尔、欣瑞金等新产品销售情况良好。

  4.2.4通化东宝(600867):胰岛素行业龙头

  胰岛素是治疗

糖尿病的首选药物,而且其使用具有终生依赖的特点。近年来全球重组人胰岛素用药量正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07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的胰岛素销售额为7000万元,虽然是国企中的龙头,但仅占国内市场规模3%左右的份额,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由于公司的产品与诺和诺德及礼来的同类产品没有质的差别,而且价格便宜12元(国外产品72元/支,东宝为60元/支),因此公司胰岛素的国内销售的高速增长持续具有可持续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