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业:2007年银行业第四季度策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1:06 顶点财经

  世纪证券 俞冲

  2007年上半年以来,银行业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中报显示,除南京银行有所逊色外,其余各家上市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长。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展净利润翻了一番以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2大巨头净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50%,令人叹为观止。

  利息净收入的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上升、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和费用率下降是2007年以来银行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持续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人民币升值、业务转型产生机遇这三方面因素在过去一年内驱动了银行业价值的提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应不会发生根本性反转,银行业长期稳健增长应无碍,所以我们坚持银行股仍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观点。

  银行业要维持上半年以来的增长速度,对净利差、中间业务、管理费用率和贷款质量四个方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根据分析,这四个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且综合考虑宏观调控、股市波动、房地产市场震荡、行业竞争格局变化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得不令我们选择更为谨慎的态度。

  目前估值水平已经基本提前反映了2007年各自的盈利增长状况。

  新上市银行一步到位的定价水平,也限制了银行板块估值潜力的提升。我们并不认为目前国内银行板块估值已经严重偏离合理水平。但由于银行业内在经营过程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外在宏观环境也面临相当大的调控压力,短期内很难再发掘出新的能促进业绩大幅增长的因素,所以我们给予银行业第四季度“中性”评级。

  选取了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业务有特色、经营能力突出的招商银行,具有规模优势、业务结构良好、市场占有率高,资产质量优异、竞争力强大的建设银行,经营富于进取性、资本规模扩张迅速、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民生银行作为第四季度重点关注股票。

  银行业强劲增长

  2007年上半年以来,银行业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中报显示,除南京银行有所逊色外,其余各家上市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长。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展净利润翻了一番以上,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这2大巨头净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50%,令人叹为观止。

  利息净收入的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上升、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和费用率下降是2007年以来银行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2007年以来银行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利息净收入的快速增长利息净收入是各家上市银行收入核心。2007年中报显示,12家上市银行(除北京银行和建设银行2家新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之和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3.89%。表明到目前为止,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利息收入。

  信贷规模的稳健扩张和净利差的扩大是2007年以来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信贷规模扩张是基础,而净利差扩大直接提高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率。两方面共同作用,是2007年以来银行业实现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信贷规模扩张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0850.13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41981.85亿元。截至8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6135.41亿元,同比增长17.0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5个百分点。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77415.95亿元,同比增长16.5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银行业信贷规模保持了稳健增长。

  此外,银行融资扩张行为也是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2006年和2007年,堪称国内银行上市年。目前A股市场13家银行中,有8家是在2006年下半年后上市的。其余5家银行也在资本扩张上动作频频,通过海外上市、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再次融资。以上举动,有效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可以说,主要上市银行规模扩张的资本金制约已经基本消除,其信贷规模扩张空间大增。

  净利差扩大

  2006年以来的6次加息是净利差扩大的直接原因,存款活期化是净利差扩大的根源。2006年8月19日,央行宣布提高存贷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进入加息周期。此后五次加息总体而言使商业银行各年期存贷利差略有缩小。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具有短借长贷的特点,上市银行存款构成中活期存款占比普遍较大,且在2007年受股市行情影响而活期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活期存款利率仅在2007年7月提升了0.09个百分点,远远小于贷款利率提升幅度,所以银行存款付息成本上升幅度要小于贷款收益率的上升幅度,令信贷净利差有所扩大。

  资产质量不断上升,降低了拨备覆盖压力

  资产规模稳步扩张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保持稳步扩张势头,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总资产459288.8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增长14.0%,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比增长22.5%,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28.3%,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同比增长19.4%。

  不良贷款率趋于下降

  截至2007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除宁波银行小幅上升了0.02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家银行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这是2004年以来银行不良率持续下降趋势的延续,其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健快速增长,刺激了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企业盈利能力与偿还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为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原因之二是由于2004年以来,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在剥离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实现上市后,各银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各项风险控制机制日趋完善,不良贷款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拨备压力的减轻,提升了银行业绩

  不良贷款双降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拨备压力的减轻。不良贷款拨备作为利润表中的扣减项,如果能降低,相应的就能带来净利润的提升。

  2007年中报显示各家上市银行除宁波银行外,拨备覆盖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表明银行安全性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在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不出现明显恶化的前提下,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合理的降低拨备覆盖率,从而带来业绩的提升。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绩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不良贷款拨备增长率要远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

  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在银行业务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务体系中最具潜力、增速最快的部分之一。2007年上半年除南京银行出现负增长,宁波银行增幅较小外,其余各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表现良好。其中兴业银行以172.41%的增幅位居增幅榜首、招商银行以136.98%次之。这主要是因为各家银行均下大力气发展中间业务,除传统中间业务外,居民理财、信托托管、电子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等新型业务均有上佳表现,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买卖业务也因火爆的股市行情而强劲增长。

  2007中报显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贡献度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除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外,其余各家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零售业务著称的招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仅保持了2006年同期以来的榜首位置,而且4.93%的比重上升幅度也超过其他同行,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优势。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对利润贡献度也较大,手续费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25%、12.85%、11.40%。

  此外,中间业务对宏观调控的敏感性较小,这部分业务在银行业务体系中的比例上升,相当程度削弱了今年上半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等调控手段对银行业绩的消极影响。

  综合以上考虑,虽然中间业务规模与信贷业务相比要小得多,但也对2007年以来银行业业绩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价值驱动基础未改,长期稳健增长无碍

  持续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此背景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旺盛,屡次加息亦无阻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同时也令企业违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此外,伴随宏观经济发展而提高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企业资产价值的重估,银行业同样受益其中。

  业务转型所蕴涵的巨大潜力: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三项业务既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重心,也是国内银行业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部分。

  以上三方面因素在过去一年内驱动了银行业价值的提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应不会发生根本性反转,银行业长期稳健增长应无碍,所以我们坚持银行股仍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观点。

  靓丽业绩背后的思考

  宏观调控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存款准备金提高的累加效应已实质性反映到银行的盈利上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12.5%,这也是今年央行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央行主要是基于应付流动性持续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和前期贷款投放偏快等问题的考虑。从单次看,该举措对缓解市场流动性、控制信贷增长的作用细微而缓慢,但是其滞后的累加效应不容忽视。

  单从2007年上半年各银行中报看,除中国银行、深发展和南京银行外,其余各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均在法定标准的12.5%之上。但并不能因此乐观地认为因各家银行的超额准备完全能够抵消调控带来的消极作用。通过比较12家上市银行2006年底与2007年6月30日各自存款准备金率,发现有7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2006年末有所上升,其中招商银行上升幅度最大为6.75%,中国银行其次为4.48%。这表明,在过去的6个月内,以上7家银行都采取了以收缩流动性换取准备金率的措施,这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速度。其余各家银行也面临对超额准备金下降的压力。此外,通过比较2007年6月30日银行各自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与9月25日法定12.50%的标准,我们发现中国银行、深发展和南京银行存在负数缺口。这意味着这3家银行在过去3月已经或者在未来将不得不增加存款准备金或收缩存款规模以达到监管标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仅高于法定标准一线,不到1%。如果央行再次采取同样的措施,2家银行也将直接面对存款准备金率不足的局面

  无论如何,对于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3.89%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信贷业务规模的任何风吹草动,对于业绩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加息带来的违约率提高问题

  目前加息给银行带来的除了是更大的净利差外,也产生了违约率提高的问题。根据建行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趋势。报告指出,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

  股市对银行的影响——一把双刃剑

  股市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并不认为股市火爆带来的“储蓄分流效应”会对银行产生绝对的负面影响,也并不是目前银行流动性趋紧的根源。因为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交易所或是上市公司,均不具备吸收存款的功能,银行类金融机构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中唯一能够吸收存款的主体。所以所谓股市“分流储蓄”,仅仅是存款经过股票市场各个环节流动后,在不同地域不同银行之间重新分配,绝对数额并未减少,充其量只是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的储蓄存款转为活期存款。

  其次,股市催化的存款活期化是2007年以来银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活期化存款直接降低了银行存款成本率,且前文已经分析指出银行业目前对宏观调控的“免疫”状态以及较高的净利差水平均得益于此。

  但行业的长期稳健增长显然不能过多依靠波动较大的股票市场。这里简单给出一种最悲观的情形: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居民存款在投资渠道缺乏的背景下重新呈现定期化趋势,银行成本率相应上升。由此带来的存款结构变化,令银行对宏观调控的“免疫力”逐渐弱化,调控政策的累加消极效应被一次性激发,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同时资本市场波动令银行不良率上升,拨备压力大增。以上各个因素共同作用,令银行业绩下滑。

  固然这是一种预想中最坏的状况,银行凭借自身风险控制机制也完全有能力避免以上情形的出现,但这种情形提示我们,应对股市波动带给银行业的消极影响予以充分的重视。

  休戚相关的房地产市场

  2007年中报显示,银行信贷业务在房地产业集中度较高。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体系中,有两块业务与房地产相关,分布是公司业务中针对房地产企业发放的贷款与个人业务中的住房贷款。虽然前者在大多数上市银行公司业务的行业分布中仅居中游,但无一例外,住房贷款业务是所有上市银行个人业务的绝对核心。比重最高的深发展、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住房贷款均占到个人贷款的92%以上。比重最低的华夏银行也有66.14%。通过将两块业务加总,我们发现,房地产相关信贷业务规模占各家银行总贷款的比重为17.01-36.60%。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该比例已经超过公司业务中的其他任何行业,也高于各项个人贷款业务。即使在少数几家银行中,制造业比重仍小幅超过房地产,但由于制造业仅仅是各个更小的子行业的统称,而房地产相关业务的结构相对单一,所以实际上,房地产业已经是目前银行信贷业务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不可不谓之与银行“休戚相关”。

  由于期限长、收益率较高,又因为有房产作为抵押而更具安全性,房地产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银行的优质业务。银行业贷款规模的扩张相当程度受益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但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后,房地产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是不断提高的贷款利率,债务人利息支出增加,从而带来违约率上升的问题。高通胀环境下,第四季度仍存在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因此违约率提高的压力难以缓解。二是房地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宏观调控压力。银行已经通过提高首付比例和评估标准等措施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但由于住房按揭贷款所具有的长期性特征,这些措施更多仅能防范新的风险进一步积累,对已有的业务影响不大。虽然从目前看来,房地产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反转,需求依然旺盛,支持房地产业繁荣的因素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但如此高比例长期性的贷款集中在单一行业上的问题,成为我们对银行业思考过程中一丝始终挥之不去的阴霾。

  开放的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金融业的开放带来的挑战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是国内的银行走出去,这对国内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与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美国次级债风波波及国内多家银行便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是国内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对国内银行形成新的竞争压力。

  银行是否还能维持高速增长?——情愿选择更为谨慎的态度

  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的外延式资本扩张,已告一段落,银行业开始逐步进入依靠内生成长能力的阶段。所以要回答银行是否还能维持今年上半年的速度增长这一问题,应该从与银行盈利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净利差、中间业务、管理费用率和贷款质量予以考虑。

  净利差:近期存在净利差缩小可能性,但长期来看应无碍。美国经验显示利差大小是有周期性的,中国在90年代中前期也有过近乎0利差的时代。但并不应该简单以海外经验或过去历史直接判断目前利差将扩大或缩小。目前来看,确实存在净利差缩小的可能性。此前央行同时提高存贷基准利率的做法,实质上是扩大了银行的净利差。令银行更有放贷的冲动,对控制流动性短期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不排除央行单方面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可能性。但这一方面会受到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与美国保持一定幅度利差的这一政策思路的制约;另一方面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也会被高比例的活期存款所冲抵。此外,仅仅提升存款利率对于降低银行的放贷冲动,收缩流动性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反而对银行业的伤害很大。第四,相对存款而言,贷款规模可控性更强。央行可以采取包括窗口指导在内的多种方式予以调控。所以,央行虽然可能出于调整银行放贷冲动的考虑单方面提高存款利息,但从长远来看,应不会成为一种频繁采用的措施。

  中间业务:增长最快的代理买卖证券、基金、保险的收益主要依赖于股市的火爆,基础并不牢固。中间业务在业务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中间业务虽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近期尚难以成为银行业绩的支柱。

  费用率:2007年中期,1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营业费用为87.41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0.62%,营业费用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1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营业收入37.04%的增幅,营业成本表现为相对节约,反映出各家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7年上半年各上市银行的费用收入比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中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和深发展费用收入比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5.35、5.31和4.8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的费用收入比要低于其他股份制银行,显示了其规模经济效应。但银行业费用率控制也面临相当压力,特别是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大行员工费用上升速度较快,小行在中间业务推广费用上升压力较大。

  贷款质量:贷款质量上升带来的拨备覆盖压力降低是2007年上半年银行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经济持续高增长背景下,企业与个人违约率会随之下降。但不良率变动的趋势不会长期保持向下,国外及中国的历史数据已经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波动有周期波性。这一方面是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乐观环境下,如果降低放贷门槛,降低风险评估标准,就容易积累潜在风险。美国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仍然因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事件陷入困境便令人警醒。

  毫无疑问,银行业要维持上半年以来的增长速度,对净利差、中间业务、管理费用率和贷款质量四个方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根据以上分析,这四个方面均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虽然不会根本性改变银行业长期增长趋势,但不得不令我们选择更为谨慎的态度。

  近期看已无明显估值优势

  按照2007年9月28日的收盘价,A股市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动态市盈率为26-33倍、市净率约为4倍,股份制商业银行动态市盈率整体约为42倍、市净率约为7倍,估值水平已经基本提前反映了2007年各自的盈利增长状况。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均在47倍以上,相对偏高。同时,今年下半年新上市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建设银行上市定价直接反映了2007年的盈利状况,呈现出一步到位的特征。

  从市场相对估值看,目前正处于处于历史阶段性高位的香港市场与美国市场,银行板块的市盈率与市净率分别为15.7倍、2.17倍和16.4倍、2.51倍。国内银行股与这些成熟市场相比,估值水平已经远远高出。

  与中资银行H股相比也存在较高水平的溢价。考虑到目前A股上市银行正处于融资完成后净资本得到扩张,业务规模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及A股市场价值重估效应,我们并不认为目前国内银行板块估值已经严重偏离合理水平。但由于银行业内在经营过程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外在宏观环境也面临相当大的调控压力,短期内很难再发掘出新的能促进业绩大幅增长的因素,目前银行业估值水平也已经基本反映了2007年业绩增长状况,我们给予银行业第四季度“中性”评级。

  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选股思路:

  1、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业务有特色、经营能力突出的,如招商银行。

  2、经营稳健、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大的,如建设银行。

  3、开拓性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估值相对较低的,如民生银行4、资产质量好,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这是我们选股的第一原则。

  一方面凸现了银行资产安全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也存在合理调整该比率直接提升利润的空间。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是国内最具成长性与竞争力的零售性商业银行之一,其战略发展目标清晰,已经在国内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形成了一定领先优势。

  招行利息业务发展稳健。贷款业务方面,以房地产按揭、信用卡信贷为代表的高利率零售贷款业务高速增长;存款业务方面,一卡通等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存款结构趋于活期化。招行的这种业务结构也令其之前的加息周期中受益非浅。可以说,招行已摆脱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谋求增长的桎梏,盈利模式不断优化。

  招行零售中间业务通过多年来的锐意开拓,已经进入了收益逐步显现的时期,招行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盈利模式与业务架构。

  随着零售中间业务在整个业务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预计对收益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招商银行未来成长的最大亮点。

  招行资产质量优异,2007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仅为1.66%,较2006年末下降了0.46%,拨备覆盖率169.97%,位居行业第一。

  高速成长下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脱媒”因素;扩张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与费用控制问题;部分高增长业务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

汇率变动风险;外资银行进入后的竞争风险。

  招行目前估值水平较高,以2007年9月28日的收盘价格,招行2007、2008年动态市盈率分别为46.11、31.63倍;动态市净率分别为9.07、7.83倍。我们认为有其合理性,是与其业绩快速增长相符的。根据我们的盈利预测,招行07、08年PEG分别为0.63和0.69,均低于行业平均1.59和0.72的PEG水平。这说明招行目前的高估值是对其未来高成长预期的合理反映,随着公司未来业绩的高速增长,目前的高PE水平也会逐步回落。因此,我们认为招行目前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给予其“增持”投资评级。

  建设银行:

  体现规模效应的大银行:截至2007年6月底,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61178亿元,在中国仅次于工商银行,位居第二。2007年上半年年化处理后,建设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平均资产回报率率分别为19.80%和1.18%,高于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甚至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相比也毫不逊色。

  零售贷款业务突出:截至2007年上半年末,建设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为6806亿元,位居行业之首。其中个人房贷是其最具优势的业务,占同业市场份额高达21.7%。

  中间业务发展迅速:2004至2006年,建设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CAGR为44.8%,超过另外3家国有商业银行。

  资产质量:与其他国有大银行相比,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截至2007年上半年末,建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95%,较2006年底减少了0.34%,低于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为90.67%,较2006年底提高了8.43%,高于工商银行但低于中国银行。

  风险因素:个人房贷所占比重较高,因而与房地产市场关联度较大,而房地产市场目前面临的宏观调控压力较大。虽然建行已经通过调高首付比例、谨慎评估等方式控制风险,但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回落,会对业绩产生消极影响。

  民生银行:

  截至2007年6月底,民生银行总资产为8521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了21.65%,同比增长了36.24%,增速较快;实现净利润28.21亿元,同比增长了65.81%;拨备前利润55.28亿元,同比增长了61.93%,税前利润45.60亿元,同比增长了62.37%;每股收益0.19元,每股股净资产2.96元。

  信贷业务:民生银行的吸储能力较强,在上半年其余各家银行存款普遍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而增速降低的环境下,其存款增速依然保持了19.98%的增长。这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流动性。贷款余额上半年增长了27.08%。由于存款活期化以及贷款结构优化受益于央行加息周期,2007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净利差为2.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4 %,比2006年全年提高了0.03%。

  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优势不明显:2007年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99亿元,同比增长了54.39%,增速较快,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增速还是在主营业务中所占比重,与以中间业务见长的招行、兴业等同行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银行资产质量优异:2007年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由1.33%下降至1.00%,在A股上市银行中仅高于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由116.62%提高到118.16%。

  资本扩张提升未来竞争力:民生银行以积极进取的经营风格而著称,继参股海通证券并获得高额收益后,2007年9月25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入股陕国投并拟成为第一大股东,再次掀开了其资本扩张的帏幕。民生银行还拟分两步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集团(UCBH),认购比例达9.9%,最终有望增持美国联合银行股份至20%。亦有消息称,民生银行还将在国内继续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企业。

  按照其发展战略,未来五年内,民生银行将致力于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实现其综合经营的计划。

  目前估值水平相对较低,以2007年9月28日收盘价为标准计算的动态市盈率38.96倍,位于行业平均的43.07倍以下,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高于深发展A。2007年PEG为0.70,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其未来资本扩张过程中蕴涵的巨大机遇,以及优良的资产状况,我们认为民生银行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