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色金属:资源主题之低估的中国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16:49 顶点财经

  联合证券 叶洮

  “中国优势”金属资源是指,中国占据绝对垄断优势的钨、锑、稀土,和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主要是锡、锌、铅。目前,“中国优势”资源的储量优势正在减弱。

  为什么“中国不缺的东西就涨不起来”?为什么中国拥有的仅仅是资源量优势而不是定价优势?阻碍我们取得定价优势的根源在哪里?

  推动“中国优势”资源逐渐摆脱“被低估”的内在因素是:国家资源战略日渐清晰、政府资源控制力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整体收益水平提高等方面出现的明显改善。

  告别“被低估”的现实推动力来自:矿山整合的逐步深入、行业规范不断升级、出口导向转为进口导向、调整福利企业税收优惠制度、以资源税和环境税作为辅助手段。

  国家资源战略应与大国战略相称。在满足国内制造业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完整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加强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中国优势”资源领域,国家储备局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能力给予国家资源战略一个很好的市场化诠释。

  战略性的投资机会不仅体现在:“中国优势”资源从“被低估”走向“被合理定价”的过程,还体现在“中国优势”资源领域的企业整合方面。国内有望出现几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有色企业。

  “一揽子”拥有“中国优势”资源的上市公司:锡业股份(000960)、宏达股份(600331)、中金岭南(000060)、包钢稀土(600111)、厦门钨业(600549)、辰州矿业(002155)

  中国优势的有色资源

  在《定位资源主题,顺应调控取向》(2007/04/23)中,我们明确提出了有色金属行业投资的“资源主题”。针对近期有色金属行业及宏观层面呈现出的一些变化迹象,我们认为有必要赋予“资源”主题更深层次的内涵——“中国优势”。

  在有色金属资源中,中国占据绝对垄断优势的是钨、锑、稀土,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主要是是锡、锌、铅(还包括其它稀有金属以及与铅锌伴生的铟、锗等)。在这里,我们统一定义为——“中国优势”金属资源。

  “中国优势”资源,其储量优势正在减弱。下列资源中06年开采强度最低的是锡(1.26),最高的是稀土(3.06)。我们知道,当开采强度大于1时,说明该种资源开采速度大于其他国家,因此在没有新增探明资源量的前提下,该种资源储量在全球总储量的比例将下降。(开采强度=矿产量全球占比/资源储量全球占比。)

  “中国优势”资源为何被低估?

  有色行业内人士习惯这样认为——“中国不缺的东西就涨不起来。”为什么在这些品种中,中国拥有的仅仅是资源量的优势而不是定价优势?阻碍我们取得定价优势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优势资源,在同等市场条件下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我们归结如下:

  1、资源控制能力较低。政府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但其在采掘业被曲解的结果,就是此前民间的无序开采情况严重。

  2、资源意识不强导致资源战略不够明确。当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时,在资源领域,我们显然还没有作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3、当我国的技术和服务尚不具国际竞争力时,改革开发以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间接地推动了资源品被廉价输出。

  4、税收差异引致成本差异,造成不公平竞争。由于对福利企业及其税制优惠的界定不够明确,使得政府针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成为避税通道之一。

  正在觉醒中的资源意识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重要矿产储量迅速减少、产能下降,导致对部分资源品形成进口依赖,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国瓶颈”资源。

  商品大牛市,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上的资源意识课。在“中国需求”的背景下做多中国的瓶颈资源,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化的资源要挟。当然,这是市场化游戏规则所允许的。

  相信这些年石油、铜、镍等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已足以唤醒我们的资源意识。中国企业在被迫接受高价原材料的背后,隐含着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精打细算这一无奈的事实。

  2001年以来至今,铜(中国的瓶颈资源)价格从最低到最高上涨了5.6倍,而锡(中国的优势资源)价格上涨了3倍,涨幅明显小于铜价。而且锡价的大幅上涨主要出现在2006年下半年至今,时间上也明显滞后于铜价上涨。

  令人欣慰的是,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优势资源的价格也开始上涨。除了资源意识逐步觉醒这种被动性的主观因素外,我们认为,国家资源战略日渐清晰、政府资源控制力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整体收益水平提高等方面出现的明显改善迹象,是推动“中国优势”资源逐渐摆脱“被低估”的内在因素。

  告别“被低估”的现实推动力矿山整合逐步深入

  矿山整合的实质是提高资源控制力,结果是无序开采减少、精矿供应量下降。

  整合的目的是:一、合理矿山开发布局;二、优化矿山企业结构;三、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四、基本消除安全隐患;五、明显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有12万多个矿山,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鼓励乡镇矿业发展,矿业粗放经营,导致矿山企业"多、小、散"、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指出2007年底前要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总结经验后推广,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已开发的各类矿产资源的整合工作。原则上,所有已进行开发的矿产都将纳入整合范围。

  经测算,整合完成后可以使全国矿业权数量减少20%以上,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矿山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重点矿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以上。

  行业规范不断升级

  钨、锡、锑

  2005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关于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的意见》通知,要求规划调控、加强管理、依法开展钨锡锑行业治理整顿。

  2006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2006]94号文公告《钨行业准入条件》、《锡行业准入条件》、《锑行业准入条件》。

  铅、锌

  2006年9月13日,国家9部委《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铅锌工业的结构调整。

  2007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2007]13号文公告《铅锌行业准入条件》。

  稀土

  2006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多次对稀土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加强稀土资源保护、规范经营秩序和出口管理等工作。

  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白云鄂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有关问题的报告》。同年,为解决稀土工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家发改委编成《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稀土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出口导向转化为进口导向综合目标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落实手段

  设置壁垒,限制优势资源品的出口;消除障碍,鼓励瓶颈资源品的进口。

  1、取消来料加工——自2005年7月起至今,政府部门先后取消了大部分有色产品的来料加工优惠政策。

  2、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自2004年1月起至今,先后取消或大幅降低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3、提高出口关税——2006年4月起至今,数次提高高能耗、紧缺性金属以及初级加工材的出口关税。

  4、降低进口关税——2007年1月起,降低紧缺性有色金属原料和资源品的进口关税。

  调整福利企业税收优惠制度..鼓励公平竞争,减少无序开采。

  原先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制度,因其对福利企业的界定标准以及受惠主体不够明确,而成为矿山无证开采者理想的避税“绿色通道”,使其成本低于正规采矿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源浪费和无序开采,在采矿业形成不公平竞争。

  针对这种状况,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06〕111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整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06〕135号)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

  新政策(第3个通知)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同时其他相关政策停止执行。这是在辽宁、大连、上海、浙江、宁波、湖北、广东、深圳、重庆、陕西等地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核心内容:明确规定对福利企业界定时的残疾人数比例,以及明确将税收优惠具体落实到残疾人而不是福利企业,同时规定了税收优惠额的上限。

  资源税和环境税为辅助手段..政策出发点: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鉴于原来执行的资源税标准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自2007年8月起大幅调高铅锌矿石、铜矿石、钨矿石产品的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这是十几年来的首次调整。

  预计更深层次的资源税改革正在酝酿之中,从扩大税基、提高税额标准的角度出发,或将针对不同品种分别采取从量和从价计征方法。另外,预计国家环保总署将以原来的排放规定为基础,在适当的时候推出环境税。

  实际效果预期:助推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提高矿业集中度和资源品价格。

  资源战略应与大国战略相称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但同时也导致各国对资源品的争夺更加激烈。资源问题将成为与国际金融和政治秩序交织影响的焦点问题。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诸多矿产品的全球第一消费大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对

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大幅增加。“中国瓶颈”资源暴露在全球战略资本的火力之下,成为本轮商品大牛市的重要背景。当然,任何一个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历史似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中国瓶颈”资源上劣势追随,还是在“中国优势”资源上确立优势?我们倾向于选择后者。

  我们认为,在资源战略的制定上,应结合本国资源状况,适当参考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其中尤以建立完整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加强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两点最有借鉴意义。

  国家资源战略建议:在全面提升资源控制力的前提下,统筹优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配合以国家储备来调剂余缺;一方面保障国内制造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争取优势资源定价的主动权。以适度紧张的供给,保证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必要的时候,以优势资源作为摆脱在瓶颈资源方面“被要挟”处境的重要砝码。

  资源的魅力在于,只要它不可或缺,它就可以是无价的。至少在可以预期的阶段内,“中国优势”资源丝毫没有显示出可以或缺的迹象。

  我们认为,国家储备局和新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优势”资源领域大有可作为的空间,有能力给予国家资源战略一个很好的市场化诠释。

  

资本市场上实施战略性配置

  “中国优势”资源从“被低估”走向“被合理定价”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商品市场的投资机会,也意味着拥有“中国优势”资源企业的投资机会。建议顺应国家资源战略取向,对该类公司进行战略性配置。资本市场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战略性的投资机会还体现在——“中国优势”资源企业的整合方面。在“中国优势”资源的调控上,中国政府拥有更大的政策主动性。我们认为,在国家资源战略的主导下,为提高资源控制力和矿业集中度,政府部门有望继续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中国优势”资源领域的企业迅速整合,从而形成几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有色企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