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驱动下的四个重点行业新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12:33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薛瑞 孟佳 户利华 史尧尧

  编者按:近来,在央行加息、美联储降息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呈现出了加速向中国移动的迹象。这对本已经是“流动性过剩”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绝非是一件好事。在“资本如水”的冲击作用影响下,相关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为此,本刊特意选取今年以来表现最为抢眼的四个行业,对其在资本冲击下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一番新的勾画。

  矿产业:跑马圈地 资源为王

  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外矿产品价格的一路上涨,矿产企业成了资本青睐的新目标。

  本周二,煤炭龙头海外归来,中国神华开始上网发行,其申购价格在34.99——36.99元之间,据估计,本次可募集资金约650亿元,资金用途也早已确定:用于收购内地及海外资产,主要是印尼、澳洲和蒙古的煤矿。其实,早在今年4月份,中国神华就已经列出了“收购”名单,其中煤矿方面将逐步收购西三局、内蒙古宝日希勒、宁煤等煤矿;电力方面,将逐步收购神东电力、风力发电等项目。在本月20日也已开始研究印尼和澳大利亚的收购事宜。正如公司董事长陈必所言,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加快了中国神华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的步伐。

  作为行业老二的中煤能源也不甘示弱,9月7日,中煤能源股东大会正式批准发行A股,其数额不超过15.25亿股,募集资金则用于鄂尔多斯2500万吨/年煤矿、黑龙江鸡西1000万吨/年煤矿、河北中煤旭阳、山西灵石以及山西朔州格瑞特等大型项目。

  在煤矿行业吸引资本眼球的同时,有色金属中的龙头中国铝业也动作频频。仅在今年8月份,中国铝业就所获颇丰,其中包括合并包铝获批;收购加拿大秘鲁铜业91%的股份;与云铜集团进行深度合作,持有其49%的股份。伴随着它在全球的跑马圈地,其股票价格也飙升了一倍多。

  这些不过是目前中国矿产业企业的一个缩影,只是从这些矿产龙头的频频动作中,我们看到,回归募钱也好,增发募钱也好,银行贷款也好,所得来的钱不外乎同样的去向:收购资源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收购资源,主要是看好未来矿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拿铁矿石来说,从2005年到2007年,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分别上涨了71.55%,19%、9.5%,3年的时间翻了一番。 今年以来,我国进口矿石平均到岸价76.68美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5.18美元/吨,涨幅24.68%。国际矿产价格的上扬也带动了国内价格的波动。8月份,唐山地区铁精粉价格一度涨至钢厂成本线1400元/吨。还有现货黄金价格,从8月16日的最低每盎司641.1美元走高到9月21日的最高价每盎司739.40美元,一个月的时间每盎司暴涨了98.30美元。

  在矿产品价格继续暴涨、美元继续贬值的预期下,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有限的矿产上去,成了矿业巨头们的一致选择。表面看来,虽然目前矿产品价格有些高,但考虑到美联储降息,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等因素,算到最后还是笔划得来的买卖。

  对此,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分析室主任曹新元却表示,中国的矿产企业普遍是对原材料的占有,大多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欠缺长远发展的考虑。的确,尽管目前矿产品涨势还在延续,众多矿产价格也已涨到了历史最高点,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过高价格已经不能准确反应市场的真实需求,而更多是在国际矿产品期货市场推动下的影子价格。如此一来,一旦出现新的有利可图的投资目标,支撑资本就会随之撤出,风险也就随之出现。

  与国际矿产寡头相比,中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积极收购矿产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矿产期货市场的变化,对未来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才能够避免不确定的损失,才能真正地在资源市场掌握主动权。

  钢铁业:整合并购待其时

  随着国际钢材市场对我国钢铁需求量的日益剧增,中国钢铁企业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而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红红火火,使其众多原来将要被兼并整合的中小钢铁企业通过需求和价格的上涨“起死回生”,从而不被他人所赶出“资本大舞台”。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大家纷纷占山圈地,自立为王。

  钢铁行业的产业整合度趋于下降,这为外来资本进军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武钢占领大西南。8月1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巨头在昆明签署了战略重组的框架协议。协议称,由昆钢股份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成为昆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从而加快两大国有钢铁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随着武钢重组鄂钢、柳钢和昆钢股份后,产量也直逼3000万大关。资产重组对中西南地区钢铁产业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向优势集团化发展初步形成。

  攀钢系整体上市。8月13日,攀钢系的攀钢钢钒、*ST长钢和攀渝钛业同时停牌整体停牌,引发市场对其整体上市猜想。而攀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樊政炜此前的公开态度被市场认为是其拟推动整体上市前奏。樊政炜表示,攀钢钢铁板块被分散在新钢钒、攀成钢和*ST长钢三家公司,不仅拉高管理成本,且不利于资源的统一配置。攀钢有计划积极研究和开展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工作,收购集团公司钢铁产业优质资产,逐步完善钢铁产业链,减少关联交易。

  宝钢6亿挂牌南通钢铁。在完成对八一钢铁的并购控股后,中国钢铁龙头企业宝钢集团加速了内部重组步伐。日前,宝钢集团南通钢铁有限公司92.5%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60126.94万元挂牌,宝钢内部人士透露,南通钢铁资产有望注入上市公司宝钢股份(600019)中,有望发展钢管业务。

  南通钢铁成为宝钢股份高合金、大口径坯料供应基地,同时还为未来进一步扩大规模预留了发展空间。

  在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山头树立的同时中小钢铁企业却履步维艰。

  在中小钢企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不充足,难以掌握先进或原创性技术,而即使生产出“双高产品”,其规模型也无法与大型钢企相比。目前,在大型钢铁企业山头临立的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却时刻在注视着中国中小钢铁企业整合之中。米塔尔除进入华菱管线;阿塞洛则钟情莱钢之外,密切关注包钢和邯钢;韩国浦项与本钢在辽宁省建有合资冷轧和涂层板厂;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鞍钢新钢合资建造第二条热浸涂层生产线;太钢已经与韩国浦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成功的资本整合都为中国中小型钢企以后的出路提供了好的样本。

  地产业:“泡沫”正在积聚中

  今年以来,中国各地的房价有了大幅提高的态势,而房价上涨的背后主要是过剩资本四处冲击搞的鬼。

  房价上涨的根基是土地价格的上涨。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地王”的争霸四处上演。房地产开发商在众多土地拍卖会上志在必得,使得各大城市的“地王”纪录频频刷新,每平方米拿地楼面价达上万的天价。如此汹涌而至的巨额圈地资金,其来源则是房地产公司在股市市场里的直接融资。在当前牛市的大好光景下,开发商也乘势迎来了圈钱的大好良机。

  在这一轮前所未有的资本冲动中,众多地产大亨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资产增值。2007年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5亿元,同比增长28.9%。

  目前,房地产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如鱼得水,日趋多样的融资手段获得的资本优势使得他们更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了收益丰厚的房地产事业中。截至8月中旬,近3个月以来7家上市房企已经在15个城市投入超过300亿元,储地超过1000万平方米,而这一轮的圈地热潮还在迅速蔓延。在圈地热潮的背后,则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圈钱热浪。

  统计数据,房地产上市公司今年以来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和配股等方式融资金额合计达1149.45亿元。其中地产股增发总额266.33亿元,排名仅次于金融保险业股票。已经确定增发预案的地产股共21只,合计增发46.57亿股。

  现在的一块宝地,动辄拍出十几亿、几十亿元,如果单靠银行贷款,不仅会受到严格限制,信贷成本也会很高。而那些苦于找不到银行以外最佳融资渠道的房地产企业终于从资本市场上看到了一线希望——借道A股市场实现“借壳上市”。这就意味着它们通过借壳获得了一张在A股市场进行再融资的低价门票。

  而目前至少有超过50家的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已被国内房地产企业成功借壳上市,如ST冰熊、SST幸福等,特别是即将下市的ST股,抓住救命稻草般迎接着房地产企业置换或注入地产资本。同时,有些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也开始不务正业,纷纷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如西藏药业、苏州高新。以求今后为他们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重组后计划的一次次大规模增发与配股又是新一轮的圈钱运动。

  房企的圈钱方式不仅停留在借壳上市上,海外上市也成为实力雄厚却无政策青睐的房地产公司融资的新手段。私营房地产开发商Soho中国将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额高达129亿港元;中国远洋地产正寻求在香港筹资15亿美元。今年4月,碧桂园控股在香港交易所发行了价值17亿美元的股票。在大批中国房地产企业赴港进行IPO之际,也反应出房地产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的无孔不入。

  “一手圈钱、一手圈地”这种“地产泡沫证券化”扩张模式以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基调,由于融资成本低、融资容易,风险小,上市公司争相担当“地王”,正在成为推动地价上涨进而带动房价上涨的有力推手。而随着股市市场涉及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房地产企业透过股市市场的大规模融资,把股票市场作为回避房地产调控的理想天堂,导致房地产市场风险也随之渗透或嫁接到股市市场里,并将进一步加深股市市场的震荡和风险。

  正如美国次级贷“打包”证券化放大了次级贷危机的影响那样,我国房地产企业“一手圈钱、一手圈地”的扩张模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近日,建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透露,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随后,各家银行将会出台一系列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调控措施,而这对于将房价推向历史最高点的房地产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一旦房贷出现收缩,那么现在房地产的虚泡泡将真有可能吹成实泡泡。

  银行业:拓宽中间业务 进军境外市场

  本月26日,建设银行顺利回归A股,实现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大国有银行在证券市场上的胜利会师,得到资本鼎立支持的我国银行业,发生了新的蜕变,这新的蜕变表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抢高端、争中间、跨国门。

  变化一:全力以赴竞争高端客户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富人资产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中国富人的年资产增长率在未来几年有望达到约13%,而其他亚洲区国家仅为4%-5%。因此,富人们数量的增长为富人提供理财服务成为银行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银行纷纷着手备战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私人银行服务。

  首先,勇于尝新的是中国银行,为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到来自中行的私人银行家和投资顾问专家所提供的“专属、私密和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在服务模式上,私人银行业务采取“1+1+1(1个私人银行经理+1个私人银行助理+1个私人银行顾问)”对“1(1个客户)”的方式。

  紧接着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为客户提供私密、专享、创新、高贵的私人银行服务;建行也已陆续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成立了财富管理中心。工行支行也以财富管理中心的形态,专门为“理财金账户”即在工行资产总额达到3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服务。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业内人士称,这标志着中国高端客户的争夺战正式打响。

  变化二,中间业务迅速提升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银行的利润率来源主要是赚取利差,而国外银行的利润率来源主要是通过中间业务。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外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000种,我国中间业务的份额只占到国外的10—20%,巨大的市场空白成为我国银行竞相争夺的重点。

  作为国内同业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港股直通车”业务的开办,为中行赢得更多客户的同时,又成为其中间业务发展的又一助推力。其全球化的理念和已有的综合经营平台有助于中国银行继续保持其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第一的地位。工行也借助其网点最多的优势,把开拓中间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

  变化三:参股境外银行,参与国际竞争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造成资本流动性的过剩,为化解资金的压力,防范金融风险,实现资金的最大使用率,中国的银行开始积极的跨出国门,走向国际。

  在香港亚洲商业银行高价标售之际,中国建设银行被传出手阔绰意欲击败众多对手成功竞购亚洲商业银行。建行此举倘若成功,其在香港商业银行网络将获快速扩张。

  今年7月底,英国巴克莱集团,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订股份认购协议。国开行同意有条件地分两期向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投资共计98亿欧元。此后,进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也创下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笔交易的规模之最。同时本土银行通过参股全球顶尖金融机构,提升了管理水平与竞争力,有效的防范了金融风险。有意收购的巴克莱出资近一千亿美元收购的荷兰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向其注资,这也将提升其对荷银的要约价值。如果巴克莱成功买下荷兰银行,国开行在巴克莱的持股将为7.7%。

  资金的充裕,使我国的银行不满足在境内的发展,争相恐后的涉足境外市场,但只要投资就会有风险,近期爆发的美国次级贷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行、工商行出资近60亿购买美国债券,在美国次级贷风波中,工行和中行都或多或少的遭受了损失,但这并不能动摇我国的银行走向国际的坚定的决心和步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