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农业板块:真农民收入与伪通货膨胀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6:18 顶点财经

  东方证券 任美江

  和谐社会的经济本质: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经济本质就是对过往不合理要素报酬格局的全面纠偏。如同弥补木桶的短板,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从显见的逻辑划分,和谐之意至少包括两种:一是人和环境的和谐,二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代表了过往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农村劳动力要素的漠视,直至现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提高农民收入—和谐社会之匙: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尽快解决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而要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逆转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落后城镇居民的现状。而要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有两个途径:一是彻底放开农产品价格;二是在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适当管制的同时,予以充分的农业补贴。

  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伪通货膨胀:理由有两点:一是CPI此轮上涨的本质只是短期内对历史错误价格的一次纠偏,而非通货膨胀。即使猪肉及食品价格的上涨最终传导到了整个社会的价格体系,也是正常的调整。不能把纠偏的痛苦简单的称之为通货膨胀,痛苦源自整个社会享受了过长的低廉农产品。二是过低的同比基数导致CPI的攀升不可持续。不能只看到猪肉价格的迅速上涨导致CPI的攀升,而没看到其上涨是建立在过低的同比基数之上。而过低的同比基数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会迅速攀升,从而猪肉价格涨幅自然会迅速下降,由此导致的CPI攀升也会很快停止。因此即使称作通货膨胀也是“不持续”的通货膨胀。

  正确的政策选择:我们认为,正确的政策选择应该是无论是在种植还是养殖环节,一方面要充分的放开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度的对种植面积、产量、养殖量等予以补贴。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农民劳动的价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对抑制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也有明显的作用。但类似发改委这样通过打击需求来抑制农产品价格,是一种彻底的市场向行政的妥协和倒退。

  1、和谐社会的经济本质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经济本质就是对过往不合理要素报酬格局的全面纠偏。如同弥补木桶的短板,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显见的逻辑划分,和谐社会应该至少包括两类:一是人和环境的和谐,二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代表了过往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农村劳动力要素的漠视,直至现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没有和谐的环境,人类自身都无法生存,经济发展更无法持续。尽管“流域限批”、“节能减排”等已经成为当前

中国经济的热门词汇,但仅是觉醒的开始,离弥补环境所遭受的创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不是我的分析范围,在此一笔带过。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我国首先就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和谐。但遗憾的是,无论过往经济政策的指向是什么,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就是改革开放29年来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

  城乡差距的核心表现就是可支配收入的差距。1985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6倍,现在是3.28倍;198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只有342元,现在是8172元。

  显然,城乡之间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收入差距都在持续拉大,表明社会分配格局的严重不平衡,造成的结果就是城乡居民享受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呈典型的二元格局,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尽管教科书中宣称是“劳动创造价值”,但那些终日在烈日下耕作的农民、养殖户,那些为城市盖起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农民工,在社会分配中却始终处于劣势。难道是他们的劳动不创造价值?显然不是,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所得—农产品没有定价权,他们为经济发展长期提供了廉价的农产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2、提高农民收入—和谐社会之匙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尽快解决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而要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逆转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落后城镇居民的现状。而要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有两个途径:

  一是彻底放开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在农产品议价中的地位,使农民的劳动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由于农产品大都是必需品,其供求曲线具有特殊的形态,需求和价格都具有明确的下限,政府取消管制后农产品价格将出现恢复性的上涨,如图2所示。而要提高农明在议价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有创新的组织形式出现。彻底放开农产品价格的弊端在于可能带来阶段性的通货膨胀,因为社会价格体系要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

  二是政府为避免可能的通货膨胀,可以在继续对农产品价格予以适度控制的同时,对农民遭受的损失予以补偿,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这正是很多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逻辑所在。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农产品价格实施了太多的管制,却对付出代价的农民给予了太少的补贴。

  在政策层面仿佛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会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但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人为的将提高农民收入和控制通货膨胀置于跷跷板的两端。由于通货膨胀损害所有国民的利益,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便经常被“无意”忽略。今日发改委公布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知道意见》,便是对玉米价格一种赤裸裸的管制,完全无视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玉米加工成能源酒精有利可图,是因为能源价格一直在飙升。但由于深加工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导致了玉米价格的上涨,从而又导致了饲料和猪肉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了CPI的高涨,政府就要对玉米深加工动刀,用行政手段抑制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打压玉米价格的目的。但发改委难道不明白,玉米价格的下跌,受害的是数亿农民吗?发改委人为的打压玉米价格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受损,难道不应该予以补偿吗?

  3、农产品价格提升带来的是伪通货膨胀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观点:即当前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其性质是恢复性的上涨,是对过去不合理价格的一种正常纠偏。从图3可以看出,2006年6月猪肉10.58元的价格,甚至低于2001年1月11.02元的价格,意味着在接近5年半的时间里,猪肉价格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4%,而同期饲料价格上涨了23%,而近一年来猪肉价格的上涨,正是对过去5年半不合理价格的一种恢复性纠偏。

  我们说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是伪通货膨胀,理由有两点:

  一是CPI此轮上涨的本质只是短期内对历史错误价格的一次纠偏,而非通货膨胀。即使猪肉及食品价格的上涨最终传导到了整个社会的价格体系,也是正常的调整。不能把纠偏的痛苦简单的称之为通货膨胀,痛苦源自整个社会享受了过长的低廉农产品。

  二是过低的同比基数导致CPI的攀升不可持续。不能只看到猪肉价格的迅速上涨导致CPI的攀升,而没看到其上涨是建立在过低的同比基数之上。而过低的同比基数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会迅速攀升,从而猪肉价格涨幅自然会迅速下降,由此导致的CPI攀升也会很快停止。因此即使称作通货膨胀也是“不持续”的通货膨胀。

  4、正确的政策选择当前,农民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工资收入、种植收入和养殖收入,如图5所示。其中工资收入乃进城务工收入,不在本报告讨论范围。要提高农民的种植收入和养殖收入,必须要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

  我们认为,正确的政策选择应该是:无论是在种植还是养殖环节,一方面要充分的放开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度的对种植面积、产量、养殖量等予以补贴。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农民劳动的价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对抑制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也有明显的作用。但类似发改委这样通过打击需求来抑制农产品价格,是一种彻底的市场向行政的妥协和倒退。

  我们认为,正确的政策选择应该是:无论是在种植还是养殖环节,一方面要充分的放开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度的对种植面积、产量、养殖量等予以补贴。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农民劳动的价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对抑制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也有明显的作用。但类似发改委这样通过打击需求来抑制农产品价格,是一种彻底的市场向行政的妥协和倒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