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药行业:企业即将受益于中医药的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17:30 长江证券

  长江证券 叶颂涛

  事件描述“纪念衡阳会议25周年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峰会”近日在湖南召开。

  事件评论一、“衡阳会议”具里程碑意义“衡阳会议”是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82年4月在衡阳市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改变中医药从属地位的开始,强化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结合2006年以来中医药领域发生的其他重要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的发展已“探底回升”,复兴趁势初成。

  二、2006年爆发了历史上的第4次中医药存废之争我们认为刚刚平静下来的中医药存废之争可能会成为中医药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2006年4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以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提出反对中医中药的观点,并在网上推出“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提出应该“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到民间”,这一提议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从而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中医药存废的争论。直到2007年3月,在有关方面组织的“中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座谈会上,以方舟子先生为代表的“反方”和以孟庆云先生为代表的“正方”还在为中医药的存废激烈辩论。

  而在此前,历史上曾有过三次中医药的存废之争:一是1912年的“漏列中医案”,因当时的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引发;二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是因当时的卫生部门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触发的;三是1950年的“改造旧医案”,是因当时的卫生部领导以改造之名行废除之实而引起的。由于新中国政府大力扶持中医,最终两位副部长被撤职。中医药的地位自此有所提升,1982年衡阳会议后,中医药从政策、法律的层面具有了和西医药同等的地位。

  百年内出现了4次中医药存废之争而未能动其根本,我们认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医药在现代的发展的确缓慢,甚至近乎停滞,很多方面已满足不了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中医药具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是西医药不可取代的。

  三、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中医药存废问题上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不仅反对废弃中医药,还要努力促进中医药的复兴。

  在争论激烈之际,卫生部于2006年10月公开表态: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中医药管理局表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07年3月20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立,吴仪任组长。紧接着3月21日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纲要”突出了中医药在我国的战略地位,重申了中医药的现代化方向,提出要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并提出要加大投入和进行扶持。四、中医药的复兴趋势不可阻挡中医药的复兴有其内在必然性:首先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整体观,这是西医药正在努力追求而未达到的;其次是数千年的临床运用已证明了其有效性、安全性;再就是目前化学药面临研发困境,投入逐年增大而产出逐年减少。这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传统医药,期望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手段。

  中医药的复兴有着现实的驱动力:

  一是各级政府的积极干预。中央政府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因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优势和特色,是科技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全民医保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中,中成药由原来的415个品种增加到823个,增幅达98%;地方政府则从提高医保覆盖率和支持中医药方面考虑,纷纷增加医保报销目录里中药的比例,特别是加重社区

医院中的报销比例。

  二是中医药文化的全球渗透。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医药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全球影响力都与日俱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表示今后将以推动中医药进入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为主要任务;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美国50多个州中,已经有42个州承认中医合法化,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医疗保险公司开始支付针灸治疗的部分费用;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都设有中医诊所、研究所、院校等;世界各地开展中医药相关活动的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达30万以上。

  三是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规范化。对中医药最大的威胁来自行业自身:标准问题(原料标准、配方标准、工艺标准、使用标准等);

知识产权问题等一直困扰着中医药的发展。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规范化,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将得到净化,发展速度将加快。

  四是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任何国家都会把奥运会在本国举行作为国家营销和文化推介的最好时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和企业可能会借此加大宣传中医药的力度。

  五、建议关注重点中药企业中药企业会从中医药的复兴中受益,我们认为受益最大的是具有文化底蕴的中药老字号企业,如同仁堂片仔癀、东阿阿胶、云南白药马应龙等。中药老字号一般拥有其它企业不具备的文化营销资源,如传奇故事、经典药品和神秘配方。另外站在中药现代化最前沿的天士力也值得关注,除了文化营销外,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