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医药行业:医改有望带动行业走出低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09:37 东方证券
东方证券 李淑花 中央定调“医改”方向。2006年,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提出,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尚属首次。2007年两会,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以上医改方向。 “医改”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据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游离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未来的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也方便城市居民看病,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医改”有望带动行业走出低谷。2006全年医药行业呈现低速增长,利润总额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2006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为近几年最近年最低的一年。在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的打击下,医药行业度过了极为艰难的一年。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在城市未来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做一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元,城镇药品消费总额为3587亿元,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3187亿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89%。我们认为“医改”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并在未来5-10年的较长历史时间里将促进医药行业的增长。 中央定调“医改”方向 2006年,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提出,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尚属首次。 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组织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被邀请进中南海,介绍了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学习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医改方向。 2007年两会,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以上“医改”方向。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宣言和表态显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最高层为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 温总理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得更快一些。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 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三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 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平衡药价解决“百姓看病贵”问题的良好策略 基本药物是指满足人们治疗疾病有效需求优先需要的药物,推行使用基本药物被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的有力措施。鉴于此,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快药品的更新换代来推高药价,是全球药品制造商的共同策略。相应地,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应对药价不断升高的举措,被全球大多数国家采纳。 所谓基本药物制度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动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即确定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由政府集团性购买,低价配送给公立机构。 规范公立医院的管理 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 要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主要措施是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对医疗机构不分投资渠道和隶属关系,由属地政府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实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监管的机制。 同时改革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严格区别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维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对公立医院要规范收支管理,控制盲目创收倾向。 “医改”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 城镇:90年代之前,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全面的公费医疗,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城镇职工由所在单位共同集资形成劳保医疗,而农村居民依靠农村合作社提供合作医疗。1994年,政府开始缩减公费医疗的覆盖范围,并开始在城镇职工中试点推广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费,而职工按其自身工资收入的2%缴费,同时政府补贴一部分,三方共同形成统筹帐户,用来为职工支付70-90%比例不等的医药卫生费用。至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城镇职工,约占城镇职工的30%。 农村: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医疗,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提供较为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2002年,政府在农村开始推广新型合作医疗,由农民本人每年出资10元、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各出资10元,建立合作帐户,为农民看病就医支付部分费用,但至今,这样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覆盖比例不足25%。至于医疗商业保险,由于我国医院系统的体制问题和缺乏基础卫生数据无法进行精算而迟迟没有得以发展。 据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游离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未来的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也方便城市居民看病,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医改”有望带动行业走出低谷 2006全年医药行业呈现低速增长,利润总额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200亿元,同比增长18.92%,实现利润总额415亿元,同比增长13.08%。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明显,且2006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为近几年最近年最低的一年。在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的打击下,医药行业度过了极为艰难的一年。 2005年我国居民药品消费总额为2340亿,全国人均药品消费约为180亿元,其中城市人口人均消费398.35元,农村人口人均消费78.5元,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5:1。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在城市未来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做一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元,城镇药品消费总额为3587亿元,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3187亿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89%。 我们认为“医改”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并在未来5-10年的较长历史时间里将促进医药行业的增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