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汽车行业:06年汽车业形势分析及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 14:32 新浪财经

  朱敏  内容提要: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品牌轿车和经济型轿车的强力拉动下,出口市场开拓取得了新进展,产销形势及效益明显好转。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前景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汽车业刚刚进入成长期,未来至少面临10年甚至是2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将比近几年有所回落。预计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将继续较快增长,汽车消费将呈现梯度发展的趋势,自主品牌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我国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出口秩序混乱、产能扩张过快、制造和使用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国家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加以有效引导。

  22006年汽车业总体形势明显好于上一年,自主品牌发展迅速,出口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保持对汽车的旺盛需求,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出口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汽车产业。为此,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应在鼓励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促进汽车出口、完善安全标准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2006年汽车行业形势分析

  2006年我国汽车业延续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在经济型轿车持续热销、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汽车市场明显回暖,效益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汽车价格仍在继续下降。

  1、汽车产销量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逐月放慢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615.34万辆,同比增长13.0%,其中轿车产量295.84万辆,同比增长26.9%。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以及汽车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基本呈现逐月放慢的态势,前10月我国累计生产汽车620.61万辆,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放慢11.2和2.7个百分点。汽车销售基本保持与产量同步增长,前10月国产汽车累计销售576.58万辆,同比增长25.69%,乘用车产销增幅远远高于商用车增幅,其中轿车增幅最高,产销增幅双双超过40%。

  2、经济型轿车成为推动汽车市场回暖的主要力量从2006年前10月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1.6升排量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为车市回暖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加大对经济型3轿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应对高油价、转变消费观念的结果。前10月我国累计销售乘用车411.10万辆,同比增长31.68%。前11月轿车销售达341.17万辆,同比增长38.52%,在各车型中增幅最高;其次是MPV,累计销售16.82万辆,同比增长21.95%;销量增幅最低的是交叉型乘用车,累计销售82.57万辆,同比仅增长10.45%。

  从排量看,1.0-1.6升黄金排量的主导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前8月累计销售此排量段的轿车127.38万辆,占轿车总销售量的53.77%;其次是1.6-2.0升排量的轿车,累计销售60.11万辆,市场份额为25.37%;2.0-2.5升以及1.0升以下轿车的市场份额大体相当,各占10%左右;2.5升以上轿车的市场份额最低,不到1%。市场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消费者选择1.6升以下排量的车。

  3、汽车价格下降态势仍在延续由于汽车产能的过快增长,

新车上市全面加速,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同时国内道路交通建设的滞后,以及油价的不断上涨,都使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更趋谨慎,这样降价就成为汽车厂商扩大销售的有效4手段,甚至是必要手段。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10月份国产汽车价格比9月降0.01%,比年初价格下降0.56%,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下降1.32%。分车型看,10月轻型客车价格比年初下降1.08%,基本型、运动型乘用车价格同比降幅分别为3.57%和2.87%,货车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为0.41%,10月份进口汽车价格加速下降,环比降幅由9月的0.30%加大到1.01%。随着节日假期销售旺季临近以及大量新车批量上市等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预计汽车价格尤其是国产轿车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4、汽车出口增势迅猛得益于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自主品牌的不断成长,我国汽车出口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平均单价也有所提高。2003-2005年我国出口整车分别达到4.74、13.66和1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8%、187%和120%;整车出口金额分别为3.72、6.62和15.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78%和157%。2006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继续高歌猛进,前10月累计出口汽车和汽车底盘129万辆,同比增长66.5%,平均出口单价2167.8美元,同比增长14.6%。目前汽车出口市场呈现出口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增加、出口以零部件为主、整车出口则以商用车为主、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等态势。出口的主攻方向是非洲、中东等进入门槛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时随着出口规模加大,开始转向准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短短数年时间,中国汽车贸易就由逆差转为顺差,彻底扭转了持续几十年的纯进口状态。出口市场的快速增长,既有利于增加企业的产销量,提高设备利用率,还能获取国际市场的竞争经验,锻炼队伍。

  5、自主品牌有了长足发展2006年自主品牌汽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产品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上升。2006年1-10月乘用车自主品牌累计销售近17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8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2006年上半年最畅销的15个轿车品牌中,三分之一是自主品牌。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以51.3%的增长率领先于合资品牌36.3%的增长率,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接近25%,个别月份甚至接近30%。

  二是自主品牌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处于绝对主力军地位。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中,国内几大汽车巨头并不是龙头,而像长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甚至一些在国内还没有轿车生产资格的小型SUV企业,充当了出口的主力,2006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到34456辆,其中6自主品牌轿车出口达20020辆,同比增长466.8%。如果加上自主品牌占主体的商用车市场,自主品牌比重会更高。

  三是自主品牌企业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长期以来,自主品牌汽车尽管外形时尚,但诸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多数还需购买,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从去年以来,奇瑞、吉利、华晨、长城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发动机,自主“造芯”一时风光无限。国庆节前夕,作为技术要求更高的自动变速箱,吉利宣布率先研制成功并开始出口海外,标志着中国汽车在技术研发上又前进了一步。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安汽车的研发部门已经具备了包括创意设计能力、工程化设计能力、分析优化能力、样车制作能力和试验验证评价能力,这五种能力代表了自主研发的一个完整流程,也是自主研发必需要经历的过程,其自主研发水平已达到了S5级。

  二、我国汽车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各路资金纷纷加入造车行列,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800万辆,跨国公司的汽车项目大都是大型重点项目,也是目前产能增长的最主要部分,但目前这部分投资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一路绿灯放行,预计一段时间内,汽车业总体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有根本变化,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将汽车业列入“产能过剩”行业。2006年我国许多企业的产能只是部分释放,汽车市场的价格震荡已经相当剧烈,如果产能进一步释放或全部释放,市场销售形势将进一步严峻,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几乎所有汽车企业,7在加大新车型推出力度的同时,无奈地主动或被动、明或暗、主观或客观上参与了价格战。随着汽车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部分车型的滞销,2006年以来,汽车库存量持续上升,6、7、8三月汽车库存量分别为115437辆、137501辆和149991辆,8月汽车库存量与1月份库存数相比,增加了约118%,这些现象某种程度上都是当前汽车产能过剩的一种反映。产能过剩如不加以控制,后果将是企业倒闭,职工失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帐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的加大亦在所难免。

  2、汽车出口秩序混乱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与其说是企业主动选择的发展战略,倒不如说是企业为逃避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而采取的被动应对战略。合资企业由于受外方的全球市场战略所限,产品不可能大量出口,为了扩大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合资企业凭借他们的先发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在加大推出新车型力度的同时,也开始采用价格战术不断挤压国内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空间,使得自主品牌的低价优势大为减弱,同时国内相当多的汽车企业都承受着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国内企业被迫选择了开拓出口市场的道路。大量企业同时挤一座独木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出口主体高度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005年全国汽车出口企业多达102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以上的也只有8家;而出口不到10辆汽车的企业有600多家,一年仅出口一辆汽车的企业竟然达到160家。

  (2)出口产品档次低,同质化倾向严重。由于目前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技术水平、制造质量、品牌知名度,还是8企业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售后服务力量等,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所以进入国际市场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低价战略,用低端产品首先进入欠发达国家市场。我国汽车出口主要以载重车等商用车为主,小轿车的比例不到20%,而且小轿车也是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导致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低价优势难以持续。我国汽车的低价优势得益于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但目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国内“民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资源价格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价格上升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在发达国家,汽车的安全及环保法规限制一年比一年严格,而中国汽车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历史较短,自主技术积累不多,安全、环保等关键技术仍有赖于国外的专业公司和供应商,这使得出口汽车相应增加了制造成本。

  (4)“重价不重质”损害了中国汽车业的整体利益。一部分出口企业单纯依靠低价占领市场,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影响了中国汽车的国际形象,一些国家将中国的汽车与低价劣质画等号,这种伤害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我们汽车出口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从长远看后果更为严重,将来想要改变这种印象,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巨大。继去年在欧洲发生的陆风碰撞事件之后,最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也对中国汽车的所谓“不公平竞争”发出严厉指责。

  3、汽车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不断上升近两年来,石油、钢材价格不断上涨,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的价格也相应上升,使得汽车制造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利润水平下降。2006年以来,这种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价格继续缓慢上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有小幅回落,9但从二季度开始,价格依然逐月攀升,截止10月末,这三种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01.59%、105.92%和99. 2%,分别比1月末上升0.61、2.88和5.79个百分点。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是零部件企业,不久前普利司通宣布在中国市场上调其产品价格,原因是为了应对天然橡胶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以缓解成本压力。由于大部分零部件企业都以钢材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但钢材用量比重不一,钢价的上涨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对于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有一定市场定价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来说,可以转嫁部分成本上升压力,而较多的零部件企业则将承担钢材涨价的负担,无法向下游整车企业转移成本,其经营环境趋于恶化。而2006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也连创新高,最高每桶突破75美元,最近虽然有所回落,但价格依然保持在60美元左右的高位,受此影响,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也数次上调,消费者用车成本大幅增加,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重新抬头,市场需求释放受到明显抑制。

  4、汽车制造业效益下滑局面难以根本改观尽管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那是在去年汽车业利润基数极低的基础上实现的,2005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57.11亿元,同比下降14.31%。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006年汽车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来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将会趋于下降,原因在于:

  (1)汽车市场供求矛盾加剧。汽车行业总体增长速度下降,由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转为平稳增长,而近年来国内轿车市场过度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将导致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汽车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的难度愈来愈大10(2)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预计未来也难以较大幅度回落(3)消费者购买行为日趋理性。原油价格上涨,汽车贷款政策收紧,汽车保险门槛提高等使经济型轿车倍受消费者青睐,中高档车不断受到挤压。

  三、汽车业发展趋势预测2006年汽车行业总体发展形势将明显好于去年,四季度汽车市场可能会有短暂的回落,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向好的大趋势。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将继续较快增长,汽车消费将呈现梯度发展的趋势,自主品牌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1、2006年四季度及全年汽车业运行情况预测2006年前三季度汽车业总体发展形势还是相当不错的,预计四季度受宏观政策环境、经济走势以及市场消费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汽车产销量将有所回落。四季度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基调不会改变,紧缩银根也直接导致贷款购车的持续疲软;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汽车产业发展,并出台各种措施鼓励购买经济型小排量车,但目前的汽车消费环境还是难有根本性好转,油价上涨、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固有顽疾有增无减;同时市场价格混乱,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加剧。预计2006年全年汽车产量将达到750万辆左右,比去年增长22%;其中轿车产量将超过400万辆,同比增长35%。全年汽车销售量保守估计将超过68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量近400万辆,分别比去年增长18%和43%,汽车销售量占全球总销售量的比重将从2005年的8.7%上升到1110%,从而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2、2007年及未来较长时期我国都将保持对汽车的旺盛需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前景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汽车业刚刚进入成长期,未来至少面临10年甚至是2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将比近几年明显回落,预计未来10年轿车产销量年均增速在20%左右。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继续较快增长,市场需求量预计将超过800万辆,比2006年增长18%;而产量则将超过900万辆,比2006年增长20%以上,在国内市场保持旺盛需求的同时,出口数量也将持续快速增长。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汽车市场也正处于消费成长期,社会汽车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商品消费能力日趋增强,而我国汽车普及率还很低,发展空间很大。

  (2)国内三大汽车集团2006年相继抛出了自己的自主创新规划表,表明了自主创新的决心。提出利用现有技术、人才优势,进行自主品牌的研制开发,力争实现自主品牌轿车产业化、商品化,加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从时间表上看,这几个厂商进行自主创新的时间基本上都在2-3年左右。

  (3)中国汽车行业商机远胜生产能力过剩的忧虑。虽然面对产能过剩的隐忧,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外资仍会继续到中国投资,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会有较大增幅。

  (4)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重型货车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经济将继续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越大,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高,运输需求越大。

  123、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三点判断(1)汽车价格仍有下降空间。由于目前汽车产能扩张过快,产大于销将导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零部件体系逐渐完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钢铁、电子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进一步降低了汽车生产、运营成本;大量新车超低价上市,新老车型竞争更加激烈,多样化选择使消费者观望心态趋强,增加了价格下降的压力;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利润率还是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际资本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价格下降在所难免。

  (2)汽车消费将呈现梯度发展的趋势。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目前国内汽车业已进入成长期,率先买车的是最高收入群体,此时中心城市增长会很快;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向次高收入群体发展,比如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等;再往后,增长的中心还会向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过渡。而且每个靠后层级的消费人群在绝对量上要远远大于前一个层级,这无疑会给汽车消费需求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

  (3)自主品牌汽车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对收入不高、讲究实用的内地中小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消费者而言,自主品牌汽车无疑是他们消费的首选。由于没有外资伙伴的限制,自主品牌企业可以充分地享有海外市场,扩大产品的出口,尽管这些企业目前在海外的销量还不大,但可以预见,今后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同时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制造业的禀赋优势、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零部件配套体系的长足进步、多年的市场培育等诸多因素,都使国内市场环境在朝着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的方向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已具备13初步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企业今后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四、促进汽车业持续较快发展的政策建议未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应集中在鼓励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促进汽车出口、完善安全标准四个方面,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加以引导。

  1、在促进汽车出口方面应该规范与发展并重为抑制汽车出口企业的低价恶性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汽车业的良好形象、保护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长远利益,国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目前良莠不齐的汽车出口市场,规范出口秩序。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了行动,8月17日,上海、天津、长春等8个城市被授牌为中国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一汽集团、万向集团等16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被授牌为中国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8月末,商务部与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起草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相关办法,有望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使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从商用车为主向轿车为主、从零部件为主向整车为主、出口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发达国家为主的转变,提高汽车出口中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比重。为此,我国应该努力改善汽车出口的外部环境,推动汽车出口企业与运输业、保险业、金融业建立战略联盟;推动与主要进口国汽车产品认证合作,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进口国技术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服务;加大信息服务14力度,积极应对出现的贸易纠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品牌汽车出口。

  2、国内企业应练好内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国内企业一旦突破了技术瓶颈,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低、规模化制造的优势马上开始显现,我国纺织业、家电业的崛起都印证了这一原理,现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重复这条道路,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入手,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和技术,逐步向高端领域渗透,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就我国汽车企业目前发展阶段而言,扩大出口、抢占低端市场的总体战略没有错,但不应满足现状、固步自封,而应该利用目前相对有利的出口环境和条件,未雨绸缪,积极练好内功,为未来与跨国巨头的同台竞技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培育自己的研发团队,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做好新技术和新产品储备;二是要确保产品质量,产品档次低一点没关系,但不能是劣质产品、问题产品;三是售后服务要及时跟进,现在国外客户对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越来越重视,如果在出口市场扩大的同时售后服务不能及时跟进,反而会影响中国汽车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四是要细致研究进口国的相关情况,包括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防止盲目进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五是在条件成熟时直接到国外设厂,以绕开贸易壁垒、降低成本。

  3、国家应引导汽车用新型材料工业的发展由于国产汽车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对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非常敏感,同时中国目前急缺的汽车用钢高档冷轧薄板,大部15分钢厂都无力供应,60%以上都依赖进口,汽车电子产品发展也极为缓慢,产业安全受制于人。为缓解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保障产业安全,国家急需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汽车用新型材料,积极研制和推广应用经济实用的轻型代用材料,降低对钢材的依赖度,减小原材料成本变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程度。同时,大力推进高档冷轧薄板等的进口替代进程,降低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4、加强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宣传汽车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造成能源供应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己成为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危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目前环境保护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加强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发动机能量使用效率,提高燃油的经济性,优化车用动力系统配置,采用环保材料。督促地方取消限制小排量汽车政策,对于已达到欧ΙΙΙ排放标准的车辆,继续减免消费税。国家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舆论工具,开展经常性的、系列的汽车环保与节能科普公益活动,普及汽车与环保、节能的相关知识,让老百姓在汽车消费和使用时关注环保、关注节能,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中去,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关注汽车环保与节能的氛围。

  5、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汽车安全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在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汽车安全标准的不完善,使许多安全无保障的汽车充斥市场,也使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给社16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公安部交通伤亡事故统计,3/4的事故是与汽车安全性能差有关,可以说,提高汽车安全性能、解决汽车安全问题刻不容缓。汽车安全标准采用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可以提升我国汽车安全水平和汽车品牌形象,赢得国外汽车市场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与信任,保障汽车顺利出口,持续拓展国外汽车市场,有效避免国外利用安全标准来设置壁垒和狙击入市,避免“陆风碰撞门”事件的上演。为此,国家应建立权威认证机构,推进新车评估体系建设,定期对新车进行碰撞试验,根据乘员主要部位的受伤程度对试验车安全性进行分级,并向社会公布透明和公正的实验结果;完善碰撞标准体系,如出台翻滚碰撞、碰撞对行人的安全保护等标准。6、鼓励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国家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的研发建设,如为国内企业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消费环节,对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汽车返还车辆购置税或降低税率;积极推进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为自主品牌配套;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

出口退税率,支持、鼓励、促进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设厂,开展国际化经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