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部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 15:43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傅煜

  岁末临近,中国加入WTO后的5年保护期即将彻底结束。然而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各个行业中出现分化,一些行业已经出现国际竞争力减弱的趋势。

  劳动密集优势缩水

  在即将发布的《2006竞争力报告》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2004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反映出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同时从《2006竞争力报告》所给出的中国进入WTO前后共14年的测算数据也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行业所代表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减弱的趋势。

  数据表明,总体上各行业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都有变化,不过趋势不同。其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半制成品、

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但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

  《2006竞争力报告》中的各类指数对各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纵向比较。例如钢铁行业2004年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91.3,说明钢铁行业2004年比2001年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不能说明我国钢铁行业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比综合指数为98.4的服装行业要强。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仍旧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只是服装等行业的竞争力原有的强势地位正在出现相对减弱的趋势。

  《2006竞争力报告》表明,中国企业需借机全面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对那些习惯了受保护的企业来说,两个月后在彻底开放的国际竞争舞台上中国企业已没有退路。

  巧用资源维护渗透率

  市场渗透率是反映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企业应该开始重视市场渗透率并对已有的国际竞争力加以必要的维护。

  《2006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出口商品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1990年为3.1%,2001年提高到9.3%,2004年则快速攀升到13.8%,表明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提速迅猛。另外,2004年制成品在欧盟渗透率达到5.3%,而同期在美国的渗透率为17.9%,作为整体来看欧盟市场比美国广阔,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对中国企业来说恰逢其时。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桑百川认为:“无论是目前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还是利用行政手段限制外资流动来保护国内企业,都不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入WTO应该是中国企业充分发掘自身竞争力,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的契机。”

  不过,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企业并不孤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学会利用各种背景实施走出去战略了。如中兴、华为、中石油等众多企业就巧妙地利用具有政府背景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功走出去了。“进入WTO之后,面对国际环境,稚嫩的中国企业必然面临更大风险。我们做的,就是以国家的信用和经济资源来为更多的中国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如是说。

  《2006竞争力报告》让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竞争力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态势,《报告》全文将在2006企业竞争力年会上发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