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产能井喷出口受阻 煤炭行业大面积亏损不可避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9:27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摘要:近日,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行业投资风险与投资机会”课题组对外公开发布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风险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汽车行业》(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的角度来看,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已经影响到了银行贷款的安全。具体而言,首先,前一周期行业投资过热所形成的产能,近期集中释放,冲击了煤炭的市场价格;其次,出口的减少,也加大了国内市场上的煤炭供给,进一步加剧了煤炭行业的过剩状况。银联信分析师结合《报告》中所涉及的行业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认为煤
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的诱因主要是投资过剩、报少上多、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银行应吸取山西焦炭过剩的沉痛教训,对煤炭扩建和在建产能项目的授信应持谨慎原则。

  投资过热 煤炭产能过剩山雨欲来

  5月24日,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表示,目前山西省的煤炭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无论从预计还是实际产能产量看,我国煤炭过剩端倪已然初显。银联信分析师认为,造成煤炭产能过剩的诱因主要是投资过剩、报少上多、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初显端倪、煤炭市场已经由需求过旺逐渐开始转入平稳过渡期的情况下,银行应吸取山西焦炭过剩的沉痛教训。

  “目前山西省的煤炭、焦炭全面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作为山西省支柱产业的这两大产业已出现很大市场风险。”5月24日,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在山西省人大做述职报告时如是说。他表示,这两个行业都存在总量过剩的问题。关于煤炭行业,今后5年内全国煤炭需求新增量不到5亿吨,而山西在建能力就可达到3亿吨。5年后全国新增产能可能达到10亿吨,大大超过新增需求量,从而导致山西省煤炭行业潜伏着很大市场风险。

  山西一季度煤炭工业经济指标也印证了以上观点:煤炭产量9737万吨,同比增长了7.2%;煤炭出省外销量同比下降3.5%,煤炭出口同比减少13.7%;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实现利润6.78亿元,同比减少21%。多项煤炭经济指标的增幅低于上年同期。

  近期,有不少媒体报道煤炭市场,都使用了“基本平衡”、“止跌回稳”等词句,5月22日某媒体更是做出了“煤价有望止跌回稳,优质煤价仍高企”的判断,还有媒体报道称,由于中国关闭大量小煤矿、煤矿事故不断,煤炭会成为一种长期紧缺的资源。但最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却表示:“煤炭产量快速增长,将会给煤炭供求关系变动带来很大不确定因素。”

  据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发布的测算显示,今年煤炭需求约为21.5亿吨,同比增长6.65%,其中国内需求20.85亿吨,同比增长7.48%。今年山西省安排产煤5.6亿吨,同比仅增长约3.7%。今年6.65%的增长,实现了2003年以来煤炭需求的增幅新低,这显示,煤炭需求增长已从高峰下落。而今年国家核定煤炭产能为22.6亿吨,加上6000万吨在建能力投产,总计为23.2亿吨,超需求1.7亿吨,实际产能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据

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10年,煤炭需求将为24.5亿吨。但今年煤炭实际核定生产能力为22.6亿吨,全国煤炭再建的能力为6亿吨,还有一些煤矿再建时"报小上大"等行为也会造成一定新增能力,总计预计约为28.6亿吨,超需求约4亿多吨,即使压缩、关闭小煤矿可降低产能1亿多吨,也超过需求约3亿吨。

  从我国今年和2010年煤炭需求及产能看,目前煤炭已初显过剩的端倪,从今年实际情况看,过剩态势也已出现。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统计:今年1-2月,我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了4.8%,1-4月仅增长4%左右。山西今年一季度的煤炭外销下降了3.5%。全国煤炭增幅同比增长大大低于同期,主要原因是需求减缓、库存增加、进口增多等。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国煤炭库存达到约1.4亿吨,比去年年初增加3500多万吨,中转港口库存同比增长84%,直供电厂库存增长102.1%,重点钢厂库存增长42.9%。各方面的煤炭库存增长都达到近几年来的较高水平。

  由于库存增加,煤价出现同比回落。今年一季度,山西重点煤炭企业吨煤平均售价为314.35元,同比涨幅为9.76%,而去年同期增幅约为20%。最突出的一例是:山西重点煤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99%,利润却下降21%,一方面是成本增高,另一方面是煤价涨幅同比下降。

  库存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煤炭进口增多、出口减少。近几年,由于煤价猛涨,我国广东、广西等省,大量从越南进口了煤炭。2006年越南计划出口1450万吨,主要销往中国、日本等国。进口增加了,出口煤炭却在减少,去年计划出口煤炭8000万吨,没有完成。今年仍计划出口8000万吨,但一季度山西出口煤炭就同比下降13.7%,全国范围内则下降18.02%。

  银联信分析是认为,无论从预计还是实际产能产量看,我国煤炭过剩端倪已然初显。银联信分析师认为,造成煤炭产能过剩的诱因主要是投资过剩、报少上多、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

  巨大利润诱导的投资过剩是造成煤炭产能过剩的首要原因。2006年一季度,山西每吨煤销售价达到314.35元,而一些小煤矿开采一吨煤的成本大约70-80元,每吨煤的利润最少在100多元。从2001年-2005年,全国煤炭项目投资累计为2489亿元,超过了前9个五年计划投资的总和,而且一年比一年增长势头迅猛,2005年达到了将近1000亿元。同时全国的煤炭产量也在高速增长,从2001年开始每年增加约2亿吨,2005年已经达到21亿多吨。

  造成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煤矿单位超核定能力生产,“报少上多”,实际产量高于上报产量。2006年山西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了“5·18”透水事故,该矿核定能力为年产9万吨,但前两个半月已生产了13万吨煤,实际年产量是核定的8倍。山西每年生产8000万吨焦炭,需要1.5亿吨炼焦煤,火电厂每年需要2000多万吨煤,其中不少用的都是小煤矿未统计上报的煤炭,据估计仅这部分煤炭就约1亿多吨。

  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也导致一些煤矿拼命追加产量。由于山西省统计煤炭产量主要是国有企业、集体乡镇企业和部分民营煤矿的产量,而大量民营及个人承包煤矿的产量难以统计。特别是近年来,不少煤矿发生矿难事故,同时我国又关闭了约5000多个小煤矿。以上这些信息报道后,导致一些煤矿误以为煤炭会长期供不应求,于是开足马力投资和生产,造成了逆调节,使本来已经过剩的煤炭更加过剩。巨大利润诱惑,产能和实际产量不准确信息的误导,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或难以及时对称,导致我国煤炭过剩端倪惯性发展。

  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初显端倪、煤炭市场已经由需求过旺逐渐开始转入平稳过渡期的情况下,银行应吸取山西焦炭过剩的沉痛教训,对煤炭扩建和在建产能项目的授信应持谨慎原则。

  出口受阻 煤炭与焦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煤炭和焦炭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现象。5576家生产企业中有904家企业亏损,比去年同期的587家多增317家。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17453.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9.13%。

产能井喷出口受阻煤炭行业大面积亏损不可避免

  煤炭及焦炭行业亏损程度分析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煤炭、焦炭行业亏损程度的加剧源于煤炭出口受阻。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煤炭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7%,至581万吨。

  2月份煤炭出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7.6%,至681万吨,成为连续4个月中唯一一个实现增长的月份。中国海关总署周二(4月25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第一季度煤炭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滑16.40%,至1,676万吨。

  业内人士大多将煤炭出口的下滑归咎于国际煤炭价格的疲软和国内煤炭价格的坚挺。

  3月30日,澳大利亚Barlow Jonker热煤现货价格报51.45美元/吨,高于去年11月份触及的低点37.95美元/吨,但仍低于2004年7月创下的历史高点62.90美元/吨。

  凯基证券(KGI Securities)分析师张伟表示,过去几个月来国际煤炭价格有所反弹,部分原因在于,飓风灾害导致澳大利亚煤炭出口量下降,印尼煤炭出口也因去年10月份生效的出口关税而减少,以至国际市场上一时出现煤炭供应不足的局面。

  不过对于中国煤炭生产商来说,国际煤炭价格不那么吸引人还另有原因,那就是在国内市场他们可以赚得更多。3月份,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大同优混煤(Datong Quality Mix)离岸价格稳定在历史高点人民币460-470元/吨的水平,折合成美元约为57.14-58.39美元/吨。

  此外,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政府也在不断采取措施以限制资源类产品的出口,其中就包括煤炭产品。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分析师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下调出口退税,已经抑制了煤炭生产商的出口兴趣,引至中国境内煤炭供应出现了过剩现象,这也是煤炭行业出现深度亏损的罪魁祸首。

  银联信分析师认为,2003年和2004年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出现了投资热潮,导致产能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结果,国内外焦炭价格从2005年年中以来不断下跌。3月份焦炭和半焦炭的出口均价为123.34美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了40%。据粗略估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国内多数焦炭生产商均出现亏损。由于短期内基本面不大可能出现逆转,分析师预计中国焦炭出口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继续萎缩。

  面对焦炭行业寒流潮头的涌来,银行要密切关注煤炭焦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问题,提早做好预防工作,收紧对于企业流动性资金的借贷。此外,受到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从事煤炭等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将面临生存挑战。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