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钢铁板块:能否受惠于产品价格上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8:1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东方证券 杨宝峰

  钢铁市场形势好于预期

  2005年5月下旬,笔者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2006年钢铁市场形势分析会。会议由武汉钢材信息网络和武钢集团主办,与会者包括国家发改委、钢铁工业协会、国家信息中心、钢铁
工业规划院、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等政府部门的官员学者参加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嘉宾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1-4月份国内经济运行数据和国际经济快速增长超出预期,这将有力支撑国内外钢材需求的增长,预计2007年前国际国内经济相对快速增长将持续,对钢材旺盛需求将持续。

  关于国内钢铁产能

  国内钢铁产能供需基本平衡,即使有所过剩,也处于正常范围内,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适量的出口,国内钢铁产能会维持在合理水平。

  关于钢材出口退税政策

  因为1-4月份国内钢材净出口大幅增长,市场预期国内钢材出口退税将面临进一步下调,钢协秘书长戚向东认为,短期大幅下调出口退税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加工贸易政策同时调整进行对冲。

  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整体评价

  冶金规划院李新创认为,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数量虽然还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布局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外部支撑条件已经全面紧张,特别是在我国钢产量达到3亿吨以后,铁矿石、煤炭、运输、电力、水资源等的紧张程度将更加严重;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处于大中型城市,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钢铁企业位于特大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将更加严格,这必然要求钢铁企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加快发展钢铁循环经济。

  钢铁公司盈利能力逐步回升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支撑钢材旺盛需求。

  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钢铁需求与国际经济景气密切相关,进入2006年以来,反映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状况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指标持续显示上升趋势,美国经济增长强劲依旧,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反弹,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将达到4.9%,对钢材消费维持旺盛。

  从国内看,1-4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加速趋势,前四个月累计增速达到29.6%,这保证了国内钢材旺盛需求。

  净出口大幅增长缓解了国内供给的压力。

  从国内产量与需求对比看,目前国内钢材供给仍大于需求,但由于国际超出预期的旺盛需求和国内与国际钢材市场的大幅价差,1-4月份国内钢材净出口数量大幅增加,相对于去年同期,国内钢材供给压力大为缓解,如果目前钢材净出口的水平能维持,2006年国内钢材供给不会出现过剩的压力。

  钢材价格将维持高位,行业景气回升。

  在国际需求的强劲增长和前期钢铁减产的作用下,引致了全球范围内钢材短期出现“缺口”,国际钢材价格指数从今年1月开始迅速反弹,从目前分析,欧美主要市场的钢材价格上涨将至少持续到3季度。 国内钢材价格在1-4月份持续反弹,需求强劲和净出口的大幅增加使国内钢材市场明显受到国际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冷板从3800元上升至5150元;热轧板从2900元上涨至4200元;涨幅分别达到35%和45%。线材和螺纹钢在进入4月份后也开始大幅反弹。

  国内钢铁公司盈利能力逐步回升

  由于钢铁行业盈利与钢价密切相关,钢价的上涨反映为行业景气回升和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的攀升。从国内钢材价格走势和钢铁公司价格调整节奏分析,1月份是2006年行业业绩的低点,此后盈利逐月改善;从季度分析,一季度是钢铁公司业绩的低点,二季度业绩将大幅反弹,三季度将能维持二季度盈利水平,四季度可能面临回落。

  行业面临三大风险因素

  钢铁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出口退税可能下调。如果5月份钢材净出口仍维持高水平,政府下调出口退税的可能性很大,国内钢材价格可能面临短期压力以维持钢材的

竞争力水平。

  紧缩调控政策:由于1-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的过热趋势,未来的可能对固定资产投资和

房地产的紧缩调控将对钢材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产量过快增长:目前国际钢铁产能利用率仍不充分,如果钢材价格的高位维持或者继续上涨,钢铁产量的释放速度将加快,并对钢材供需产生影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维持钢铁板块投资评级“看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6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