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 > 正文
 

行业前沿:煤电僵局冲破大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4:19 证券导刊

  2006年春节刚过,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就下发通知:“尚未签订合同的部分重点煤炭、电力企业必须抓紧工作,在2月份之内签订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

  煤电僵局冲破2月大限说到底并非价格问题,而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碰撞。在目前煤价放开,电价受到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电力改革,无论对于电力行业还是煤炭行业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依靠政府干预,来协调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并非长久之计。

  一、煤电对局仍在持续

  2006年春节刚过,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就给各发电、电网企业和煤炭企业下发《关于继续做好部分电煤价格协商保障2006年煤炭电力生产供应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尚未签订合同的部分重点煤炭、电力企业必须抓紧工作,在2月份之内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签订任务。”三部委的通知强调,在保证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煤、电企业双方协商确定电煤价格。鉴于多年形成的电煤“重点合同”价格与“非重点合同”价格存在一定差距,适当提高“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也有其合理性。供需双方要充分协商、平稳推进,防止价格大涨大落。鼓励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

  现在2月底大限日期已过,部分电煤合同仍然搁浅,煤电双方的价格博弈还在持续着固有的僵局。历经煤电双方长达59天的价格博弈,虽然煤电双方私下有些零星的合同,但在大宗煤炭价格上仍有较大分歧。有消息称,截至3月1日,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家地方电力企业仍未签合同。而这9家的需求量,才是重点电煤中的主要部分。

  煤炭、电力是两个依存紧密的行业,长期以来为煤电价格争执不休。每当因煤炭安全问题大量关闭小煤窑,就会带来煤炭供不应求,电力行业则不得不承受电煤涨价、供应不稳的压力;当电力市场需求下降,煤炭企业又不得不承受价格暴跌,产品积压的损失。电力的垄断,特别是对煤炭企业的坑口电站和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长期采取的打压政策,更加激化了两个行业的矛盾。在目前煤价放开,电价受到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进行以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为核心的电力改革,无论对于电力行业还是煤炭行业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依靠政府干预,来协调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并非长久之计。

  曾有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煤电僵局的主要责任在电力企业,尤其是由一些大型的电力集团组成的采购联合集团不想接受电煤提价。这一“指摘”未必确实,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国内处于行业排头兵位置的大型电力集团,没有一家签订电煤供销合同。

  二、“市场煤”下的新利益格局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煤炭业可谓顺水又顺风。煤炭产量稳中有升,2005年全国煤炭产量突破21亿吨大关,比上年增长8%左右,产量惊人,却不愁买家。闹的沸沸扬扬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上,尽管无果而终,但是,煤炭企业依然是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表情,含笑离席。同时,2006年国家对电煤市场的放开让国内的产煤大省无不欢欣鼓舞,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华东煤炭销售联合体秘书长郑勇在其报告中所列举的一系列数字,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省份兴奋的原因。根据他的分析,在2005年,安徽省内重点电煤和市场电煤之间的价格差超过100元/吨,比真正的市场煤炭价格则低200元/吨。仅此一项,该省四大煤炭企业即减少销售收入26.8亿元,和市场价格之间相比,减少更达40亿元。

  不只安徽如此,同为产煤大省的山东、山西等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曾参与煤炭价格政策设计的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煤炭价格必须放开,特别是电煤,占到山西煤炭出省的60%至70%,国家继续控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不是一件好事。”

  “山西出省煤炭已占到全国的80%,但在价格上却没有话语权。山西急需掌控对煤炭价格的话语权,也应该有足够的资格争取这一权利。”这是许多山西煤炭界人士的共识。

  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产煤大省的地区利益意识正在加强。另外,由于煤炭资源本身的稀缺属性,也推动他们正朝着这一利益诉求迈进。

  三、“计划电”下的不同利益

  面对煤电僵局,国家级电力公司稳坐钓鱼台,而地方煤电企业却已开始寻找出路。

  1、五大电力集团缘何按兵不动?

  就国家层面的五大电力集团而言,根据中国现行的规定,他们不必为电力的短缺或中断负任何责任。相反,在现行国家对电价实行管制的情况下,煤价一路看涨,有可能是发电越多,亏损也就越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直拉锯的电煤价格搏弈,对煤炭行业已经有了一些影响。以产煤大省山西为例:受今年国家电煤价格无法确定的影响,今年山西省煤炭订货会迟迟无法开幕,由此也影响到了山西省煤炭供应的有序衔接。今年由于煤电双方顶牛更加激烈,电煤价格是涨是平,一时难以确定,但总体趋势看来电煤价格的确要有小幅上调的可能。尽管这样,就对近期的煤炭市场盲目的乐观,也为时尚早。煤炭行业的乐观程度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季节性的转变,也势必有所减弱。

  煤电价格难确定,电力企业海外寻煤。在国内电煤迟迟不能定价的时候,一些发电企业已经把目光投向海外。有发电集团人士称:“国内煤价现在已经超过国际煤价,以澳大利亚某个港口发热量5500大卡的电煤为例,国内同样煤质的煤炭价格相差十几美元/吨。”据称,这些大的发电集团正在做从国外进口煤炭的工作,目前正在谈判,确定进口量。“不能只考虑国内了,要从世界所有煤源、运力、生产条件来考虑配送。”

  煤炭产能发出过剩预警,国内煤炭业要重新洗牌。从2005年的煤炭生产能力来看,截止到2005年4月,全国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核定能力为22.6亿吨,由于近几年各方面投资办矿的积极性很高,生产能力迅速增长,2005年新增能力至少在6000万吨以上,产能过剩的压力逐步显现。

  2、地方煤电企业欲破僵局?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级别的电力企业没有义务保障各个地区电力供应,在这一现实下,为了保证电力供应,省级企业就必须得承担起这一重任。我们从各地的行动中可见一斑。

  2005年全省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已经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的浙江省就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一个。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而言,浙江去年的经济表现都非常抢眼。不过,有一个瓶颈可能是他们永远的心痛——能源短缺,而这也足以从他们的行动上反映出来。2月15日,以总经理吴国潮为首的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一行人,为将来的电煤供应而踏上了行程。

  重庆市已在2月27日确定了辖区内的煤电联动方案,提出从4月1日起将市内重点电煤价格每吨上调16元至29元,电价适度上调。方案已提交发改委。

  据了解,山西省的计划内电煤总量为2.1亿吨,目前达成价格协议的煤炭购销合同为1.35亿吨,占总计划的64%,但各煤矿与电厂达成的合同价格因区域原因从不涨价到每吨上涨40元不等,如果按煤矿提出的涨价要求全部能够兑现进行统计,2006年山西省煤炭购销合同价格每吨平均上涨9.2元。

  去年陕西省供省内电煤价格受全国煤炭市场价格影响,电煤价格每吨上涨68元,上调幅度较大。去年煤炭企业虽得益于价格总体水平上调,让陕西煤炭企业的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陕西省2006年省内电煤合同签订基本原则达成共识,煤电双方一致同意,今年电煤价格继续维持去年25元/吨的水平。在缩小了省内电煤与出省煤炭价格差距的同时,给发电企业的经营也带来一定困难。为稳定煤炭市场价格、缓解省内供求矛盾,省内电煤将免征煤炭价调基金,或收取后全额返还给煤炭企业。

  从目前煤电双方合同签订的情况来看,今年煤电企业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在价格上的僵持到了国家行政命令都难以缓解的程度。计划电与市场煤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依靠煤电联动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四、电力垄断是改革羁绊

  煤电难以签单说到底并非价格问题,而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碰撞。煤炭企业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游了10多年,而电力企业却有些“不习也不愿习水性”。

  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国家实施第二次煤电联动政策,如果没有电价改革为基础,煤电价格摩擦仍将继续。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年初的“全煤会”上预计说,今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全年煤炭供应将达22亿吨,电煤价格只会小幅上涨。

  据透露,这次煤炭企业提出的涨价幅度多是在6%至8%之间。如果按6%计算每吨煤只涨了约15元;若按每吨涨20元算,仍比市场煤价低80元左右。然而,以大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和中电投五大电力集团为代表的电力企业并不领情。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二次煤电联动明显带有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这与煤电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不吻合。当前,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煤炭价格与石油价格一样从长远看是上升的,煤炭企业利润也要上涨。

  电力方面迫切推动煤电二次联动政策的第一说辞便是电力亏损。张卫国指出,一改革电力就吆喝亏损,但说到底还是利益集团从中作祟。由于长期受国家保护,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电厂耗煤仍然偏高。张卫国认为,现在电力管得太死,国家应该就此放手,将电价交由市场来定。

  五、真破局须待煤电大融合

  虽然大限已过,煤电合同难产,但破局曙光似乎出现。据有关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了煤电联动的大基调,每度电上调1分钱左右,但该消息未得到国家发改委证实。华能集团有关人士称,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家电力企业对上涨电价幅度再次进行测算,华能集团燃料部的测算工作正在进行中。之前,各大电力公司已经对上涨电价幅度进行过测算。

  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固然能够打破目前的对峙状态,恐怕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电之争的问题,还得另图良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电力垄断仍未打破,电力行业的员工仍享受高额“不当得益”,高额利润最终到了部门、利益集团手中,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解决高额利润与垄断利润。而国际上普遍也是通过竞争来取消高额利润的,不需要政府在中间进行二次分配,政府分配利润并不比市场高明多少,这些的确值得国内借鉴。

  解决煤电僵局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打破传统行业壁垒,加速鼓励煤、电两大行业融合,支持煤炭企业并购电厂,推动电力公司拥有煤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