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 > 正文
 

2005年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年中盘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8:53 中国化工在线

  在2004年,全球石油化工行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阶段,绝大多数石油和石化企业的业绩创下记录。而进入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再次在年中之际创下新高,每桶达到60美元。然而,与去年不同的是,尽管油价仍在高位运行,但大多数的化工产品价格在前半年里已经有了大幅的回落,后半年的走向将会如何?石油化工行业其他方面又将如何发展?在此年中之际,让我们共同对2005年的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回顾与展望。

  12005年上半年回顾

  1.1国际油价再创新高,OPEC影响力减弱

  国际石油市场多次创造新的纪录,油价行情不断走强,而欧佩克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

  2005年6月27日,国际油价突破60美元。这一价格比2004年中创下的历史高位高出近18美元。在2004年6月1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七月WTI原油期货收盘价达到42.33美元/桶,在当时也是一个历史记录。一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仍然继续保持坚挺的态势并多次突破新高,纽约商业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

  一年来欧佩克(OPEC)一揽子油价也大幅攀升,并且完全超过了其约定的油价的合理性波动范围—22至28美元,OPEC的价格机制已然失效。OPEC似乎正在酝酿新的价格机制,但迟迟未能抛出。作为一个石油行业的卡特尔(Cartel)组织,OPEC是成功的,但实际上,OPEC对于当前的国际石油市场,已经不具备20世纪80和90年代的那种影响力。欧佩克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最近,尽管OPEC发布提高产量的计划,但国际油价不降反升,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1.2中国三大企业加快海外寻油步伐

  2005年以来,为了进一步降低国内石油供应的风险,弥补国内石油资源的不足,中国三大石油企业纷纷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军海外的油气市场。

  2004年底,俄罗斯尤科斯公司旗下的尤甘斯克公司被公开拍卖。当时中石油有意参与,并且传言中石油将获得尤甘斯克石油公司20%的股份。但后来中石油公司退出这一事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政府不愿外国公司分享该国的能源资源。最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通过曲线方式将尤甘斯克收入囊中。

  2005年5月,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SIPC)的全资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与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共同宣布,双方已达成协议并组成合伙企业,共同开发位于阿尔伯达省东北部的北极之光油砂项目。协议约定,中加石油公司出资约1.5亿加元,获得北极之光合伙企业40%的股份;西年科公司以项目资产出资,获得合伙企业60%的股份。这意味着中石化进军海外油气市场获得阶段性成果。另据媒体报道,中石化有可能在近期启动另一次国际收购,目标是市值25亿美元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此次竞购的对手还包括印度,和一家西方公司。

  2005年6月,中海油(CNOOC)对美国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正式提出竞购报价。中海油此番收购出价为185亿美元。中海油此举主要是增加油气储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意提升其国际地位,实现其成为亚洲领先的石油企业的愿望。目前,中海油与雪佛龙两家公司正在对优尼科的竞相收购展开激烈的争夺,最终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测。

  1.3欧洲化学工业前景不明

  欧盟东扩、REACH政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接连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欧洲化学工业前景不明。

  2004年5月,欧盟(EU)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东扩。欧盟正式接纳10个中、东欧成员。欧盟东扩的完成为发展低迷的西欧石油化学工业带来了曙光。据美国《化学周刊》的报道,美国化学工业委员会(ACC)发布的报告显示,中东欧地区化学工业在2004年和2005年初增长强劲。这意味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有效地促进了整个欧洲化学工业的发展。

  一直在酝酿之中的欧盟化学品新政—REACH—也容易让人对欧盟化学工业竞争力产生担忧。 一些工业界的代表甚至担心,该政策的推行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化工企业成本增加,化工行业失业人数增加,化工产品价格提高等。

  此外,因为法国等欧盟重要国家在批准《欧盟宪法条约》进程中遭到挫折,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对欧洲的石油化学工业长远发展不利。一体化进程受阻将影响西欧大企业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可能会导致中东欧化学工业增长减速;同时,欧元的国际购买力也将受到负面影响,而这将意味着欧洲必须为石油付出更多的成本。

  1.4纺织品贸易争端影响中国化纤工业

  中欧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尽管已经解决,但对中国化纤工业的负面影响却无法消除。

  根据世贸组织(WTO)的约定,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取消纺织品贸易的配额。然而,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市场的巨幅增加,终于引起了纺织品贸易的摩擦。根据前不久中国和欧盟达成的协议,在2008年之前,对十类纺织品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国的出口数量。纺织品出口形势的不利将影响到相关国内化纤行业的开工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内化纤原料的市场。

  由于前几年对纺织品配额放开的期待过高,导致国内的化纤行业投资过度。尤其是PTA/PET等产品,计划了新建了较多的装置。导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在2004推出了“中国化纤行业预警系统”,对一些市场风险较大的项目的投资进行提醒。在2005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对这一系统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提高了某些项目的风险级别。这说明化纤行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大。

  此次,欧洲纺织品贸易的重新设限进一步恶化了国内化纤行业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当前化纤原料的投资还有明显过热的迹象。也许,对于国内的化纤和纺织行业而言,未来的两到三年是不得不面对的“调整期”。

  1.5化工行业并购重组略有放缓

  2004年是全球化工行业并购重组非常活跃的一年。和2004年相比较,2005年全球石化行业的并购重组的步伐略有放缓。

  回顾去年,化工行业有三家大宗的并购重组案例。分别是里昂戴尔(Lyondell)化工公司和千禧(Millennium)化工公司合并,成立新的里昂戴尔化工公司(Lyondell Chemical Company)。杜邦(Dupont) 将旗下的纺织品部门Invista以42亿美元出售给与科氏(Koch)工业公司。拜耳公司将绝大部分化学品和橡胶、纤维系列产品剥离,成立朗盛(Lanxess)公司。

  而在今年,活跃程度与去年相比略有降低。最显著的一笔交易当属BP公司。BP在2005年将其烯烃和衍生物(O&D)业务进行剥离,成立新的公司--亿诺(Innovene)。亿诺在今年4月成为BP集团中的独立企业,拥有90多亿美元的资产和150亿美元的销售额。亿诺的亚太地区的总部将设在上海,并从BP手中获得上海赛科(Secco)50%的股份。

  此外,其他的两笔相对重要的交易分别是聚烯烃巨头--巴赛尔(Basell)的易主和康普顿(Crompton)和大湖化学(Great Lakes)的合并。2005年5月,巴斯夫(BASF)和壳牌(Shell)化学品公司计划把它们各持50%股份的聚烯烃巨头巴赛尔出售给美国的Access实业与Chatterjee集团,售价为57亿美元。不出意外的话,这一交易将在下半年获得反垄断部门的批准后正式成交。同在今年,康普顿与大湖化学以18亿美于实施合并重组,合并后采用新的名称“Chemtura公司”。重组后的新公司年营业收入41亿美元,将成为美国第三大特种化学品公司,并将进一步保持高附加价值特种化学品业务全球领先地位。

  1.6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影响亚洲地区

  中国大陆化工园区的崛起,化工项目投产,产量的增加,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适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又逢石化行业发展波峰,国内的石化行业掀起了投资热潮。近新建的中外合资的乙烯装置就有三套:赛科(SECCO)位于上海化工园区的900kt/a乙烯装置,已于3月投产;扬子-巴斯夫(BASF-YPC)在南京的600kt/a乙烯装置,年中投产;以及中海壳牌(CSPC)在大亚湾的800kt/a乙烯装置,将于2005年11月投产。除乙烯之外,其他已经向民营和外资资本开放的化工项目更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如浙江一带的PTA项目,西部的PVC和甲醇项目,以及江苏一带的醋酸项目。

  中国大陆化工园区的崛起,化工项目的不断计划和投产,石化产品产量的增加,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满足国内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投资热点的产品:PVC、 PTA、 醋酸等产品。甚至有可能国内未来几年这些产品将会有净出口。由于大多数产品近年来进口量巨大,未来几年国内供应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到亚洲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

  以韩国为例,韩国化工企业大多数以出口为导向,目的地首选中国。因为中国在过去的多年里需求量巨大,且国内产量不足。然而,随着中国国内项目的纷纷投产,使韩国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许多公司不得不减少向中国的出口。在此情况下,韩国化工企业被迫另寻出路,通过降低工厂开工率和开辟欧美市场来解决形式变化带来的问题。

  与韩国类似,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大陆的PVC、醋酸和PTA等产品在未来的三年内即将达到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届时必将与亚洲的生产商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1.7塑料期货推出,各方反应不一

  伦敦金属交易所首次推出塑料期货,为全球的塑料相关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新工具,也有望为塑料价格提供新的基准。

  2002年5月27日,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之后,全球首个塑料期货交易终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推出。此次推出的塑料期货交易品种有两个,分别是聚丙烯(PP)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代表了最常用的两种通用塑料产品。LME想借鉴其在有色金属交易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验,希望在塑料期货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

  此次塑料期货交易的推出,塑料期货将为塑料相关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也为塑料交易的定价提供基准,长远来看,对于全球塑料行业应当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首次推出的塑料期货,各方反应有着不同的反应。美国几家大型的聚合物生产商对新推出塑料期货表示审慎乐观。其中的几家参与了交易,并认为塑料期货合约能帮助公司进行套期保值,也能给塑料行业产品的定价提供参考。但另一些生产商对塑料期货合约持怀疑态度,并认为在初始阶段塑料期货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困难,如交易量不大,成交不活跃,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还有所脱节等。

  由于中国是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塑料原料进口的大国之一,因此,塑料期货对国内的大型生产企业锁定生产成本和套期保值应当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担心市场风险,中航油之鉴犹在眼前,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近期不被允许参与塑料期货交易。其实,在中国广东的汕头、顺德和浙江余姚等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塑料现货市场和中远期交易市场,国内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LME对中国的企业参与塑料期货也非常期待。当前,中国大型企业的缺席是该交易所塑料期货交易的一大遗憾。

  1.8化工行业贸易摩擦有增无减

  除了纺织品贸易摩擦之外,中国化工行业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主要体现在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

  加入WTO以来,化工行业一直是我国反倾销案件发生的重灾区。据初步统计,在2004年我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化工产品占了绝大部分。

  在近几年来,国内的多家化工企业尝到了反倾销案件胜利的甜头,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对反倾销这一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重视。从2004年到2005年发生的多起反倾销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化工企业发起反倾销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了,对于调查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了。同时,在遭遇别国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时,我国的化工企业在应对方法上也越来越成熟。

  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到2005年基本结束,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际竞争者参与的程度也将进一步加大,这样也许会导致贸易摩擦更趋频繁。然而,应当看到的是,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反倾销的立案对贸易国双方都是有害的。在某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同时,即意味着该产品的下游产业受到损害,至少很难兼顾到下游产业的利益。因此,就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而言,反倾销局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全局的胜利。贸易国之间减少摩擦,共谋双赢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22005年下半年展望

  从前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2005年后半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向。

  2.1油价可能再创新高

  国际油价似乎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供需体系决定的价格范围,而更多地表现为基金之间在国际期货市场相互博弈的均衡结果。也许,在不断上涨的油价背后,正在上演着 “多逼空”的游戏。近期国际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对国际油价的走势做出了绝然相反的预测,其中高盛预测油价将上涨至100美元/桶;而摩根斯坦利则预测油价随时有崩盘的危险。也许正像在中航油的爆仓后,油价便开始连续阶段性回落的情况,国际油价的下一阶段性调整要等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即以多方的胜利而告一段落。因而在今年后半年,完全有再次创新高的可能。

  2.2化工产品价格可能有所恢复

  2005年初国际油价有过阶段性的回落,加上2004年后半年化工产品价格上升过快带来的压力,导致在2005年的前半年大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大幅走低。某些产品的价格甚至比最高位时下跌了一半有余。随着2005年中期国际油价的再次攀高,预计2005年后半年的主要石化和化工产品价格很有可能逐步回落。在亚洲市场而言,化工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韩国的几家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压低了开工率,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石化工厂也将在下半年检修。而中国大陆尽管会有扬子巴斯夫和中海壳牌项目的投产,但2005年的产量不会太多,这两个石化项目对亚洲市场的影响至少要到2006年才能凸现。

  2.3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计划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

  尽管中海油对收购优尼科雄心勃勃,势在必得,但由于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将很有可能使中海油的收购计划变得更加困难。

  中海油此番收购出价为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雪佛龙的报价高出很多;中海油承诺,在收购完成后不裁减美国公司的员工;从资源的有效配置来看,中海油比雪佛龙也优胜得多。但考虑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中海油此举收购将可能遭遇新的困难。

  对于优尼科的竞买,很容易让人想起今年5月发生的巴赛尔事件。巴赛尔是巴斯夫和壳牌化学(Shell Chemical)的合资公司,生产聚烯烃产品。由于油价高涨导致成本过高,两家股东计划将其出售。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投标方是伊朗国家石化公司(NPC)。NPC近年来成长很快,是中东很有影响力的一家石油化工综合性公司,石油原料丰富,从经济方面来看,收购巴赛尔非常合适。但最终因为伊朗和美国的政治障碍,导致了NPC的收购计划失败。巴赛尔最终被出售给Access与Chatterjee为首的金融集团。

  2004和2005年都是全球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高峰。不同的是,在2004年,随着油价的上涨,石化产品的价格水涨船高,其幅度甚至超过了原料的上涨幅度,2004年处于中游的石化和化工企业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进入到2005年,尽管油价一直在高位波动,但前半年石化产品的价格却明显回落,处于中游的石化和化工企业面临成本增加,产品的利润受到严重的挤压。处于行业下游的化工企业和化工产品的下游企业则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总体来看,2005年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将呈现“哑铃型”的结构,即上游的石油企业和下游化工企业的收益将会较好,而处于中游的石化和化工企业的盈利情况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