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产业盛满机遇 中国经济的新命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3:29 证券导刊 |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张 锐 提要: 节能产业是一座盛满机遇的“金矿”,目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其背后是一个高达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节能投资市场。对国内的投资市场来说,专业化的节
当“电荒”成为现实,当“煤荒”迫在眼前,当“油荒”无情降临,当“水荒”拉响警报……一切的一切,带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都是无法名状的难隐之痛。也许我们可以发动自己挑战自然的力量去建造无数座发电厂,开发出惬意的大小煤窑,甚至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到月球上找回石油,但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迟早有一天会让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幻想成为“画饼”。因此,在向大自然开展贪婪掠夺的同时,人们似乎应当停下脚步来好好检讨和纠正一下自己的行为——从“采能”转向“节能”。 沉重的选择 持续5年的大面积“电荒”已经让中国国民经济付出了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损失。“电荒”只是中国“能源危机”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中国原煤产量在2004年虽达到19.5亿吨,但全年全国供需缺口仍在2000万至3000万吨。而用于发电用煤即电煤的需求形势在进入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绷紧状态。由于国内石油产量的严重不足,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举突破1.2亿吨,今年仍将超过1亿吨。 “能源危机”折射出了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病态”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致的畸形能源消费结构。2004年,我国钢产量达2.3亿吨,比上年增长21.6%;钢材产量2.5亿吨,增长25.4%;10种有色金属增长了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了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4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已达到64.4%,比2003年又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近年来我国电力和能源消费的高增长。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不仅是是耗能大国,更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的国家——能源利用总效率只有32%,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先进国家高3倍,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国外高出50%至100%。其中,工业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50%到60%,比国外低20至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国外低5至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所拥有的能源开采量也显得并不十分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近提供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投产5、6个大同煤矿,而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在作为能源主要形式的电力方面,中国目前的电力缺口达到9.93%,到2010年还会剧增至15%,而中国人均石油可供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只够开采几十年,煤炭则只能维持约200年。 “在巨大反差之间,留给我们的是节能这一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内能源专家们一致指出。“急需把节能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篇题为《我国政府机构节能潜力巨大》文章上做出了如此重要的批示。 有抑有扬的政策力量 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了节能的重要性。从26年中始终没有间断过的全国范围“节能宣传月(周)”,到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的“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再到横空出世业已7载的《节能法》,人们愈来愈清晰地听到了中国政府推进节能产业坚实而又铿锵的政策脚步声。 最具有长远战略指导意义的是200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这是中国制定和发布的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划提出:2003~2010年年均节能率为2.2%,形成的节能能力为4亿吨标准煤;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形成的节能能力为14亿吨标准煤;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节能行业的一个“大块头”——房屋建筑节能历来是建设部调控的重点。在前两年发布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明确提出强制性节能标准这道“令箭”之后,建设部在日前再次发出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枚“响箭”。这部将于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首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开始控制能耗,在施工图阶段,设计者必须进行认真的负荷计算,严格按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否则将给予50 ~100万元的巨额罚款。 激励与约束并重,恩威和赏罚并举。采用财政激励手段以刺激节能行动是宏观政策设计的另一部重头戏。目前,我国对热电联产、节能住宅等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方面实行零税率;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外商和国内投资的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防治环境污染等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利用本企业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免征所得税5 年。 “节能是最后一个国情产业。”有人这样评价节能产业。的确,节能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共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表现为能源的竞争,但能源竞争并不只是其拥有量的竞争,而是更多地体现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比拼。中国政府的“能源新政”既赋予了节能产业宏大的政策背景,又托出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节能投资大市场。 装满机遇的“金矿”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一次能源转换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而其背后就是一个高达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节能投资市场。因此,对国内的投资市场来说,专业化的节能产业是一个新的商业机会。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中国节能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投资线条—— 工业节能:最大的蛋糕 资料表明,目前全社会能耗的70%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因此,工业被看成是节能投资潜力最大的部门。其中工业电动机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3,且一半用于风机、泵、压缩机的驱动,约2/3的风机、泵类机械在运行中需要调节流量。同时,在全国约1000多万台工业电动机中,若能采用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及高效辅机,工业部门供电煤耗可降低10%左右。另外,我国现有50万台工业锅炉及10多万台工业窑炉,他们的热效率约为60%至70%,与国外相比差10至15个百分点。如果对其节能改造,如使用动力配煤、型煤就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 建筑节能:肥沃的市场 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也不足 20 %。而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的资料介绍,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的2倍,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由于我国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所以,解决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急需开发出既能承重、符合环保,又不需要采用其他保温措施就能达到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专家预测,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 2020 年就可每年节省 3.35 亿吨标准煤、减少 8000 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 4.5 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 1 万亿元。 交通节能:流动的财富 汽车是石油消费大户,为此国家准备对新出产车型实施最低燃油经济性标准,这将是中国首次实施这类标准。虽然“煤变油”技术早在上世纪就已开发出来,但由于其产品价格高于石油而始终没有得到没有大面积推广。如果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另外,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代表了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变革与转型趋势。氢能作为与电一样的能源载体,是新一代主导型车用燃料的最佳选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零污染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汽车动力电气化核心部件的理想选择。为此,需要企业集人力物力资源开展研究。 家庭节能:丰饶的宝库 3.4亿户中国家庭形成了强大的能耗拉力,但同时构成了节能的重要细胞。如果把中国1.3亿台家庭现有的普通冰箱都换成节能冰箱,在今后15年内平均每年可节能20%,全国将少消耗电1200亿度。同理,如果将电视机的待机能耗指标限定在3瓦以内,并假定彩电待机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到2011年,累计节省电能可达到116.12亿度电。如果每个家庭用4支节能灯算,每年能节约费用200亿元;如果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水 17 亿吨。 打通产业化渠道 虽然节能产业在中国已经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政策高度,并且市场表现出了浓浓的投资商机和可观收益,但资金与投资风险却构成了节能产业化前行的“紧箍咒”。据此专家指出,我国已有的节能机构和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实施节能项目,并从中获得盈利和发展。通过这一模式的运作可以克服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障碍,从而促进全社会各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项目的普遍实施。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和所有盈利都由实施节能投资的企业承担;而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对节能项目进行大笔投资。节能公司通过与企业签订能源服务合同来为企业实施节能项目,为其提供能源项目融资、原材料采购、施工等一条龙服务。在合同期,服务公司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应有的利润,在合同结束后,设备的所有权和全部节能效益归企业所有。 作为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开发和实施的——“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重大成果,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北京、辽宁、山东三地成立了三家示范性 “节能服务公司”(EMC)。截止目前,三家EMC共签订节能服务合同296个,投资7.1亿元,每个项目的平均投资已从初期的95万元,提高到300多万元,所实施的节能技改项目,99%以上获得了成功。 值得庆幸地是,“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日前在中国也按时启动(执行机构为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其具体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新的和潜在的EMC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援助,促成更多新EMC的建立与发展,最终形成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建立EMC商业贷款的担保机制,为新的、潜在的EMC提供节能项目商业贷款担保。据悉,目前世界银行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已在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分别注入6300万美元和2200万美元的担保金,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为新兴的EMC提供20-30亿人民币的节能的融资担保。 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为EMC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技术援助相呼应,目前作为节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投资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向外界发出了设立类似风险投资的“节能环保产业环保基金”倡议,尽管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但这确实为已经离开政府专项资金的节能产业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也将不断地利用国债对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给予贴息形式的补贴,目前用于节能项目的国债贴息约1亿元。所有这些努力可能相对于庞大的节能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人们已经看到擎起中国节能产业的未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