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 > 正文
 

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 2005·春(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05:3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总体策划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魏云、张进、王健、许伟、苏铭、马乐、梁洁波、罗毅妮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2004年以来销售成本上升的现象表明,从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成本冲击使多数行业承受原材料价格压力加重。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诸如普通机械、电力、汽车等行业销售成本上升很快。

  国际铁矿石、油价上升引发了国内煤炭、化纤、棉花、建材等相关原材料价格上升,给许多行业带来销售成本率上升、毛利率下降问题,成为众多工业行业面临的考验。一般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导致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也相应上涨。

  电力生产行业与供应行业的增长和效益景气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电力生产行业因用电增速放慢,增长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31.4点下降至125点,而电力供应行业增长景气从131点大幅上升至146.7点,成为推动全行业增长景气上升的主要力量。

  受国内需求增长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重点品种价格走势大致表现为:建筑钢材价格将有所波动,但后期市场看好;薄板价格高位运行,但有小幅回调;中厚板价格稳步上升;型材继续呈上升态势,但增势有所放缓。

  2000年--2005年2月39个主要行业销售成本变动分析

  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各项需求比较旺盛,带动铁矿石、有色、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期间,有两次明显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第一次在2003年下半年,第二次在2004年下半年。行业增长面临来自成本与价格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最近一次成本冲击对中国制造业的不利影响正在不同行业间表现出来。

  通过对工业行业销售成本分析,主要是分析与评估销售活动投入与产出品价格的变动,及比较不同时间点上销售成本的变化,可以发现不同行业成本控制与成本传导能力的差异。销售成本率分析主要是分析与评估销售活动投入与产出比率,销售成本率变动趋势反映了一个行业的销售毛利率变动趋势。不同销售成本率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不同行业对上游原材料涨价的传导能力。

  面对上游成本冲击,初步分析有三个特点:

  1、成本冲击在多数工业行业均有所表现,体现为销售成本率增加,销售毛利率降低。

  与2000年相比,多数工业销售成本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许多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从39个持续跟踪的行业可以看出,只有11个行业出现了下降,28个行业出现上升。石油加工业、家电、电力、水泥、化纤、汽车、机械、生物、生化制品业等很多行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度上升。家用电器制造业成本波动与两次原材料涨价相关比较明显。石油加工业销售成本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两次大幅度的上涨。

  2、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2004年10月份之后,成本上升很快。

  总体来看,2004年以来,工业部门销售利润率继续小幅下降,但空间已经非常有限。2004年前行业销售成本下降保持完好,10月以前的销售成本数据与前两年相比,下降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但前10月尚能小幅下降或持平。随后出现的一个现象值得引起重点关注:有些行业销售成本在10月份以后开始上升。2004年以来销售成本上升的现象表明,从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成本冲击使多数行业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加重了。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诸如普通机械、电力、汽车等行业的销售成本上升很快。

  3、处于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行业在成本冲击下的表现各异。

  国际铁矿石、油价上升引发了国内煤炭、化纤、棉花、建材等相关原材料价格上升,给许多行业带来销售成本率上升、毛利率下降问题,成为众多工业行业面临的考验。一般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导致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也相应上涨。然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同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及其向下游传递速度和幅度存在明显不同,具有资源类、垄断性及高技术特点的产业承受能力较强。

  4、原材料行业传导能力良好,成本上升对盈利状况影响小。

  原材料行业受控制有力及价格骤升影响,销售成本率从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但也略有不同。其中,一类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代表,是最终原材料行业,典型的如煤炭行业。这类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销售成本的增速,销售成本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另一类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为代表,为中间原材料行业。这类行业具有上下游一体化的结构,其行业的垄断地位能够保证该类行业对上游成本冲击的顺利传导。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中,反映上游产品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与原材料行业的销售成本变动的特点较为一致。

  5、原材料投入比重大的材料密集型行业受到冲击比较大。

  原材料投入比重大的行业利润状况很可能较差。如汽车、造船、电力、机械、家电等行业的生产销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成本构成中原材料比重越大的行业往往受到的冲击越大。由于这类行业成本构成中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过高,目前一般都占到了30%以上,而市场整体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直接面对客户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在工业重型化宏观背景中,这类行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它们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及实现利润进一步增加将难以持续。

  6、竞争充分、成本转嫁能力差的行业仍属绝大多数。

  竞争性行业进入壁垒低,它们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长期的低价竞争导致行业盈利能力总体较低。这类行业包括利润微薄但生产过剩的家电,销售下滑但有降价压力的汽车,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但市场竞争激烈的食品加工业(影响较大的有肉制品加工业),水价上涨但竞争激烈的饮料业(影响较大的有啤酒和软饮料制造业),出口放缓但成本上升的原料药行业及面对投资下降而不景气的机械行业等。这些行业承受着上游行业通过产品涨价转嫁来的原材料成本,而自身转嫁和消化成本的能力受到制约。

  分行业分析

  电力工业 效益有所走低

  1--2月份电力行业的增长景气指数从2004年12月份的131.1点上升至136.6点,但电力行业的效益在煤价上涨的压力下继续走低,效益景气从12月份的100.5点下滑至93.3点。

  1--2月份全国总发电量为3501亿度,同比增长为12.1%,比2004年全年用电量14.8%的同比增长率低2.7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电力需求放缓的主要原因。各主要用电行业中,钢铁行业产出保持了较好的景气水平,而水泥、电解铝行业的产出景气有明显下降。1--2月份全国气温普遍偏低,生活用电增长较快。

  电力生产行业与供应行业的增长和效益景气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电力生产行业因用电增速放慢,增长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31.4点下降至125点,而电力供应行业增长景气从131点大幅上升至146.7点,成为推动全行业增长景气上升的主要力量。1--2月份销售电价比去年同期的上涨,是电力供应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电力生产行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煤价上涨的成本压力,1--2月份电力生产行业实现利润56.5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51%,效益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03.5点大幅下降至88.1点,而电力供应行业效益景气自2004年以来一直平稳运行,1--2月份有小幅上升,从98.7点升至102.7点。

  3月份至二季度,多数用电行业仍将保持目前的景气水平,生活用电会因为气温正常而增速放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慢影响,电力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慢。煤炭价格有望在目前的高位走稳,上升幅度不大,发电企业效益低迷使得电价上调的压力很大,煤电联动方案自2004年年底颁布以来将很可能在二季度得以实施。电力行业的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而效益景气将会有恢复性上涨。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需求模型和产业增长模型的预测,预计2005年一季度电力行业发电量为5363亿度,同比增长12.0%,电力行业收入为3684亿元,同比增长为27.8%;利润为141亿元,同比下降23.6%。上半年电力行业发电量为11089亿度,同比增长为11.7%,电力行业收入为7633亿元,同比增长为26.1%;利润为357亿元,同比增长为3.4%。全年发电量为23621亿度,同比增长为11.4%;电力行业收入16230亿元,同比增长为21.4%;利润790亿元,同比增长为10.5%。

  钢铁行业 效益景气有所上升

  2月份整个钢铁行业的增长景气下滑至165.82点,效益景气指数则延续了2004年7月以来的上升态势,增至125.57点。具体到不同的子行业,情况则有所不同:受成本上涨的影响,2月份炼铁业、炼钢业以及铁合金业的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钢压延及加工业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则因钢材价格上涨而得以继续攀升。

  1--2月钢铁行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成品钢材产量5188.6万吨,同比增长19.4%,其中热冷轧薄板为168.2万吨,同比增长33%,线材和钢筋产量为1789.8万吨,同比增长10.3%,中厚板产量与上年同期持平,为295.2万吨。另外,受市场需求稳步上扬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国内钢材价格继续保持升势,2月国内钢铁价格指数为131.6点,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长3.5%。整个行业1--2月实现销售收入2848.6亿元,利润192.6亿元,同比增幅均有所下降,分别为33.2%和18.8%。

  近期铁矿石涨价71.5%、煤电油运价格的提升以及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出台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材需求。但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依旧良好,下游行业运行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将在20%以上,钢材需求依旧稳定。根据中国钢材消费和供给预测模型,二季度钢材实际消费量为7793.6万吨,同比增长7.5%,产量为8905.9万吨,同比增长27.5%。

  价格方面,受国内需求增长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重点品种价格走势大致表现为:建筑钢材价格将有所波动,但后期市场看好;薄板价格高位运行,但有小幅回调;中厚板价格稳步上升;型材继续呈上升态势,但增势有所放缓。

  煤炭工业 效益景气趋于平稳

  2005年1-2月份,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继续平稳走势,从2004年12月份的165.6点平滑至166.8点;行业效益持续改善,效益景气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有小幅上扬,从2004年12月份的114.1点升至117.2点。

  1-2月份煤炭需求依然旺盛,国内煤炭消费量为2.87亿吨,同比增长9.1%;煤炭表观消费量达3.05亿吨,同比增长约8.5%,较2004年的11.9%低了3.4个百分点。各主要用煤行业中,电力、钢铁行业产出保持了较好的景气水平,而水泥、石油加工行业的产出景气有所下降。

  1--2月份全国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2.42亿吨,同比增长达17.0%,由于春节因素,小煤矿产量比重仅占10%左右,表面上看,煤炭供需存在较大缺口,约为4000万吨左右,煤炭价格应该会继续上扬。但数据显示,1--2月份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增加,煤炭出厂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根据观察分析,这是由于2004年煤炭产量已高于消费量,12月份煤炭销量大增,各用煤企业储煤较多,2005年初大量消耗库存所致。这一点可以从12月份的销售收入看出,规模企业产量增幅为6.3%,而收入增幅达30.3%。

  三月份至二季度,多数用煤行业仍将保持目前的景气水平,受宏观经济增速放慢影响,以及出口的逐步紧缩,煤炭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慢。随着小煤矿的大量投产,煤炭产量将快速增加,并且煤炭运输状况在春运后得以改善,煤炭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和。预计煤炭价格将在目前的高位走稳,上升空间很小。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煤炭(国内)需求模型和产业增长模型的预测,预计2005年:一季度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3.88亿吨,同比增长15.8%,煤炭表观消费量为4.64亿吨,同比增长8.4%;煤炭行业收入为1095.8亿元,同比增长55.4%,利润为97.0亿元,同比增长95.8%。上半年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8.19亿吨,同比增长12.2%,煤炭表观消费量为9.57亿吨,同比增长8.4%;煤炭行业收入为2312.6亿元,同比增长为42.8%,利润为196.0亿元,同比增长为48.7%。全年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17.25亿吨,同比增幅10.2%,煤炭表观消费量为19.95亿吨,同比增长7.4%;煤炭行业收入4883.2亿元,同比增长26.6%;利润404.8亿元,同比增长31.9%。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上升趋势仍将维持

  2005年2月份,国内能源市场继续保持了需求旺盛的势头,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产销两旺,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仍然持上行之势,收于140.92点,增速再次加快,比去年12月上升3.48点;行业效益景气指数则扭转12月份的下降趋势,较去年12月上升2.54点,最终收于111.32点。

  1-2月份是油品消耗的淡季,但天然气生产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由于春节期间的长假,油品的消耗有所下降。但是,随着2月中旬的一场大范围温和春运高潮的到来,促使炼厂开始恢复生产。1-2月全国原油累计加工量为4722.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原油加工产品中汽煤柴油总产量累计达2793.9万吨,同比增长6.69%,增幅比前几个月明显放缓。天然气的产量增速却丝毫没有减缓,1-2月累计生产量达到8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9.34%。

  尽管市场规模增加不多,但效益水平却有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的再次攀升。在经历了2004年年末的平静之后,受国际油市投机资金和取暖用油增加等因素影响,油品价格再次上扬,1月份国际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43.46美元/桶,比上月每桶下降了近3.12美元,2月份的均价预计还要上涨2-3美元,石油天然气行业经济效益水平也随之上升。据统计,1-2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10.3亿元,同比增长了29.8%;与此同时,行业利润总额达到376.9亿元,同比增长29.6%。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增幅较大,同比增长38.63%,但由于成品油等石油制成品的价格传导能力有限和调节滞后,石油加工业的利润同比下滑了17.65%。

  2005年二季度,预计油品生产将会由淡季转入旺季,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会呈现较快的增长;天然气产量由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提前建成供气和新气田投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45-50美元/桶仍然是主流,成品油将在国际油价的压力下再次提价,石油加工业的利润与一季度相比将会增加。预计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和效益景气指数分别会在140-144和110-114之间运行。

  汽车制造业 走势处于不稳定状态

  2005年1-2月汽车产业业绩表现出较大的滑坡,增长景气、效益景气以及产销、利润等指标的同步增长速度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进口车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进口量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大幅下降情况;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油价、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能的扩张等因素一方面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加剧了价格竞争,恶化了企业生存环境,降低了对车的需求。

  2005年1-2月份,汽车产业增长景气与效益景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增长景气较去年12月份下降了11点,效益景气一改去年小幅下降的走势,出现了自2003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

  1-2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73.92万辆和68.45万辆,产量同比增长0.96%,销售同比下降6.94%,其中乘用车累计产销47.34万辆和45.6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7%和8.94%。商用车累计产销26.59万辆和22.82万辆,产量同比增长7.91%,销量同比下降2.68%。

  1-2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1.5%,其中整车利润下降78.4%,亏损面达50%以上。3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10家利润下降,13家亏损,利润增长的仅11家。

  1-2月,进口车数量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大幅下降情况,国内进口汽车总计1.4万辆,同比下降近60%。造成进口车数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去年普遍预期随着关税的下降今年进口车数量增加而价格会有所下降,因此去年年底进口车销售都处于赔本状态,减少了进口数量;2.《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经厂家授权的经销商才能销售进口车,所以许多此前没有厂家授权、通过国外代理商进口的汽车今年基本消失,另外,落地完税政策至今还未出台,多数进口车经销商在吃不准政策的情况下大都抱持观望态度;3.由于进口车价格往往高于同档次国产车,随着各大品牌豪华车相继国产,对进口高档车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大品牌豪华车相继国产是造成进口车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到今年下半年进口车市场才有望走向稳定。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特别是3月17日晚,纽约期油创下57.5美元/桶的历史新高,尽管近期OPEC连续宣布提高产量,但仍然没有改变油价继续上涨的走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做出了价格上调的决定,对汽油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自2004年以来的油价连续上调,已经造成汽车使用成本急剧上升,据估算车辆燃油费目前已占用户养车成本的1/3以上,而近期内很难看到油价下降的迹象,这种状况的持续,对购车需求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抑制作用。

  受宏观调控、钢材、油价上涨、进口车政策和其他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目前汽车市场2005年走势处于不稳定状态。去年3月份为近年来的产销最高点,因此,在车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3月份同比负增长几乎已成定局,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一季度市场同比负增长,但同比负增长幅度不会超过5%。目前汽车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也表明近期内汽车需求会出现绝对需求量的下降,这对汽车生产企业的重新洗牌将会产生催化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性因素的各种不确定性影响会逐渐趋于明朗化,预计二季度汽车增长将不超过10%,此后汽车市场有望获得一定幅度的回升,下半年同比增长有可能达到15%。由于产能的增加和需求增长的停滞同时并存,车市价格战仍将继续。成本的上升和整车价格下降又会导致汽车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利润率进一步降低,今后汽车企业只有向管理要效益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纺织服装业 效益景气出现下跌

  2月份,纺织服装业增长景气为124.86点,基本与上月持平;受纺织服装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效益景气结束了自去年8月份以来的增长态势,下跌至103.39点。

  1-2月份,纺织服装行业产销继续稳步上升,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95亿元,同比增长25.6%,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纺织业和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312.9亿元和58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5.8%和25.2%。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纱、布、服装的累计产量分别达到169.8万吨、47.8亿米、170956万件,同比增长分别为22.9%、21.5%、22.4 %。

  欧美等国按原计划取消进口配额限制大大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力度,生产厂商纷纷降价以抢占市场,其中1月份对美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30%,环比上升41%。另外一方面,中美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摩擦以及欧盟新普惠制的实施都将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蒙受损失,其中一旦新普惠制开始实施,中国部分产品所享受的关税优惠将下降95%。政府通过加征出口关税、实施《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等措施可以提高纺织品出口行业的整体效益和长期的国际竞争力。

  二季度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幅将有所下降,预计在25%左右。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二季度将实现销售收入3760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27.8%。公路运输业

  客货运输平稳增长

  1-2月份,公路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0.19亿吨,完成客运量29.31亿人,分别同比增长8.2%和4.8%。受春运期间客货争能的影响,2月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97485万吨,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而由于去年和今年春节时间错位的影响,1、2月份公路客运量增速波动较大,2月份公路客运量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7.7个百分点,比1月份高出9.3个百分点。

  自去年6月20日七部委联合集中治理超载以来,目前超载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超限超载车辆所占比例,已从治理前的80%以上降到10%左右。从近期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今年公路治理超载的力度将不会松动。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降低了10吨以上货车通行费收费标准,对10至15吨的第4类货车,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20%,而对大于15吨的第5类货车,降幅更高达30%。同时,4月1日起,对新生产车辆,要求严格执行《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标,4月1日后新生产的大吨小标车辆,生产、改装厂家要召回车辆,并承担车辆所有人的损失。对生产大吨小标车辆和非法改装的厂家和有关单位进行严厉处罚。这将遏止大吨小标车辆的生产,从而从源头上加大治理超载的力度。

  这些政策、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治理超载超限的长效机制,缓解铁路货运压力;另一方面,也预示我国公路物流业小、散、乱的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的调整,重型卡车将成为公路货运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公路物流业的规模整合。但由于3月23日我国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使公路运输成本升高,以及治理超载的限制,近期内公路货运将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预计上半年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3902.7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32%;公路客运周转量将达到4661.21,同比增长5.7%。水路运输业

  港口生产持续增长

  1-2月份,随着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运输需求的增长,港口生产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73亿吨,同比增长19.3%,其中外贸完成2.07亿吨,同比增长18.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24.71万吨,同比增长26.6%。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965.46万吨,内河主要港口完成59.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7%、25.0%。而受季节影响,港口旅客吞吐量继续回落,1-2月份全国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1370万人,同比下降6.4%。

  在快速增长的需求面前,港口吞吐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显现,部分港口出现了煤炭、粮食压港现象。秦皇岛港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出口港,今年以来一直处于压港状况,压港量超过正常量的1/3。

  由于铁路到港煤炭资源将主要集中在秦皇岛、日照两港,造成发运港口能力难以均衡利用和部分接卸港口能力不足等问题,预计在近期内,特别是二季度,南方的用电量仍将上升,对煤炭运输需求依然旺盛,同时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油进口将继续加大,沿海油运需求将随之上升,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仍将持续,部分港口有可能再次出现严重的压船、压港现象。

  商业 外商扩张步伐加快

  2月份,受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拉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餐饮业增长景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分别上升到121.0点、120.7和124.0点,表明我国商业正进入快速增长的上升期。

  1-2月份,商业零售业的增长明显,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餐饮业依然增长强劲,1-2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合计1414.3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从商品类别看,各类商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大幅度增长,石油及制品类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6.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7%,通讯器材类增长19.3%,汽车类增长11.3%。

  去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对国内零售业带来的变化在前三个月已开始显现:

  一是外资商业企业扩张步伐加快,数量大增,投资呈现出新动向。今年前三个月,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加速扩张和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以亚洲地区为主的一些中小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同时,从外资的进入领域和经营方式看,外资进入批发领域增多,并多以独资为主,而进入零售连锁多采取合资为主的方式。在业态选择上,外资除了进入大卖场业态外,也相继进入了百货和专卖店等业态。

  二是内资零售企业的战略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商业资源整合进一步加速。2月25日,中国零售业的巨头--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与联手组建大商国际公司的协议,实现了中国零售业发展史上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强强联手,标志着中国商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流通产业集团,并且都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集团。百联与大商的强强联手,不仅对于进一步增强国内零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民族商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流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更好地整合商业资源优势,促进企业联合重组,避免内战内耗和过度竞争,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两大集团的战略并购,无疑将加大企业文化、管理团队整合所需的管理成本,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

  从前三个月商业领域的变化可以判断,进入二季度后,商业领域的兼并重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区域零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为规范零售商不规范的商业行为,解决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管理办法》将于4月初出台,该管理办法规定实施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矛盾将会受到抑制,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零售业的快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8244.81亿元,同比增长14.75%。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