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控股人人为我 抽水机启动原形毕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 12:01 《财经时报》 | ||||||||
这是一个上市公司被掏空和玩残的故事。我们眼见了一个壳公司不平凡的4年,穿插了名人、跨国公司、投机客、商业奇才、地产商人、冷血敛财者,个个都有精彩演出,也有无法掩饰的勾心斗角 特约撰稿 徐迅
在资本市场寻找鲜活案例,只有一种可能是没有收获的:这是个多年没有动静的公司,业绩不好不坏,不配不送,不取不拿,安安稳稳,不烦不燥。 这样的公司真的不多,我们来看这样一家小上市公司,它从卖汽车开始,变身互联网先锋企业,又在泡沫破灭后转型电讯服务商,之后再进入房地产,5年时间3次卖壳换东家,配股、发转债、各种名目抽水集资8次,7次成功集资3.2亿港元多,从来没有赚过钱,2003年还猛亏1亿港元,营业额只有67.2万港元,但最后卖壳46%还值3477万港元。 在这家公司历史上,风云人物不少,美国的SUN公司、新闻集团默多克、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商、全球知名的投机客、香港地产商、冷血敛财者、内地地产新贵都在其中,很多英雄的仪式都在这个小舞台上演出,然后退场,接力者排队等候。在整个上市公司9年历史上,也许没有人真正亏过钱,也没有人真正赢过,热热闹闹,大家都挺开心的。 谁是操纵者?大家面面相觑,谁纵容了事情的发生?大家摇摇头。“它没有违规,它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法的”。这家企业是人人媒体,现在叫人人控股(0059.HK),它做到了人人为我,而绝不会我为人人。 2004年底,地产商余斌入主人人控股,一切突然平静下来。低调的新人只有39岁,没有豪言壮语,“无意向人人注入任何资产,拟继续经营该公司的现有业务”。他要稳定军心。 但人人控股其实没有扎实的主营业务,多年来年营业额没有超过2000万港元。但3年来每年亏损从来没有少于8000万港元,如此大的窟窿,不着急的人不会多。 RENREN.COM热闹开场 回到起点,1998年年底的互联网热潮,2个在麦肯锡工作的美国人在一起喝啤酒,他们都喜欢上网寻找趣味相投的朋友,发觉可利用互联网建立为不同的社群、不同兴趣的人士提供便捷交谈的园地,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和聊天室不同的世界。 他们设计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了解会员的不同嗜好及休闲习惯,利用广告商及产品销售商的广告来获得盈利,但因为设计跨及全球华人,概念又新了一步。 Michael Robinson及华裔郑世维把这个网命名为RENREN.COM,1999年5月创办公司,以香港为总部推出首个为全球华人提供24小时双语网上交谈的社区。他们的创业资金只有数百万港元——一个传奇这样开场了。 热钱蜂拥挤向RENREN.COM,J.H.WHITNEY &CO.和SANDY ROBINSON及冯波,在亚洲专门投资网络及通讯技术的风险资本公司ASIA TECH VENTURES LTD.,和NETICA VENTURES LTD.联手把600万美元扔向它。 很快,美国著名的SUN牵头的亚洲爪哇风险投资基金也看上了它,1999年11月RENREN.COM再拿到150万美元。钱并不多,但看看这些人的来头,真是轰动亚洲。 J.H.WHITNEY &CO.资产达40亿美元,是美国最活跃及最成功的互联网投资者之一。SANDY ROBINSON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银行家之一。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冯波,与SANDY ROBINSON合组的投资公司专门资助中国科技(行情 论坛)公司发展。他们把RENREN.COM称之为优秀的网络新贵。 人人媒体借壳上市 半年内,RENREN.COM号称已有会员100万人,2000年3月,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宣布入股其母公司RENREN MEDIA HOLDING LTD.16.1%的股份。 3月15日,网络新贵突然以现金2.29亿港元购入安佳集团(0059.HK)扩大后股本的81.6%,随即将其易名人人媒体。新闻集团间接拥有人人媒体13%股权,他同时计划把旗下CHANNEL V音乐和 ESPN体育内容放上去。 这些规划都是对的,但是1999年底,成立半年多的RENREN净亏损2170万港元,营业收入只有360万港元,资产净值1160万港元,这是烧钱的经典案例。 2000年6月初,RENREN.COM开始发力,一口气吃下3个网站:360全景网、上海求职网站中雇网、北京“打折啦”网站。收购只涉及少量现金。 同月底,RENREN又和新闻集团旗下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成立双品牌网站FOX.RENREN.COM提供独家娱乐内容。 之后,RENREN继续搜罗内容供货商。 7月底,它又联合为外资企业服务的上海官方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建立求职招聘频道。它在网上的口味越来越复杂,1个月后王力宏个人网站在此开张,同时,他推出中国证券业财经信息服务,每日24小时不间断更新内容。 这一年多是人人媒体最辉煌时刻,他野心勃勃,希望在两年内拥有400万浏览人数,带来广告和赞助商,并预期在18个月达到收支平衡,在2002年开始盈利。 一个梦想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但数天之后,形势逆转。 互联网公司快速死亡案例 2000年8月中旬,他突然宣布裁员38%。时值互联网冬天到来,人人媒体加入寒流,裁员后烧钱速度维持在每月100万美元。 8天后,原安佳的高管、人人媒体董事雅高辞职,他还持有上市公司5.3%股权,辞职给市场信心以打击。 从1999年5月开始到2000年8月爆煲,他经历了极限过山车的体验,现在,商业老手也看不到未来,尽管,直到2000年9月,管理层还在推出个人网页快捷软件、在北京人民大学推出RENDAREN.COM,希望扩展新市场,但其后劲已无。 2000年头3月,安佳小道消息不断,股价从0.14港元慢慢走强,2月已经到0.77港元,3月中新闻集团和人人媒体宣布入主安佳,冲到历史高位1.5港元,这是瞬间的辉煌。 人人媒体在2000年10月公布半年业绩,亏615万美元。比1999年亏损大幅增加,营业收入比1999年的807万美元也少了。 可他还在收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咨询专家为企业诊断经营管理问题的新闻,人人媒体却根本找不到经营方向,而两位当家人,创业者,正是从麦肯锡出来,美国名校的高材生,也是融资、推广高手——人人媒体原先还有安佳的传统生意——汽车销售业务,这是可贵的现金流,但2001年1月通用汽车剥夺了其代理汽车经销权。2000年人人媒体亏1.9亿港元,年营业额8232万港元,汽车经销业务占了8092万港元,互联网的营业收入只有139.5万港元,而互联网亏损就占了1.889亿港元。很明显,这是个烧钱机器。 2月14日后,RENREN.COM的新闻已经无更新。16日,突再宣布大规模裁员,基本结束内地业务。股价跌到0.042港元。该股同日停牌,表示有主要股东可能转售手上股权。后来传说默多克力求出售手上14%股权,但没有人肯接。 2月21日,收购上海胜全、上海中雇网、北京“打折啦”网站的行动被中止,24日复牌,股价下挫23.8%,收0.032港元。一个经典的网络公司快速死亡时间表。 既然没有生存能力,唯一办法就是止血,然后变现,互联网泡沫已经消失,冰封的资本市场无力支持这些梦想。 一个半月后,2001年4月人人媒体控股股东以6800万港元出售67%股权给地产商麦志扬,收购价比最后收市价0.018港元折让27.39%。 老股东们脱身了:6800万港元给这些著名人物——郑等两个创始人各持有其中14.9%、全球最负盛名的美国风险资本公司JH Whitney持有其中21.7%、新闻集团持有其中14.1%、Olympus Capital Holdings Asia管理之多个基金持有其中9.5%、Chengwei Ventures Fund I,L.P.持有其中6.7%、SUN牵头的亚洲爪哇风险投资基金持有其中5.9%,而29名少数股东则持有12.3%。 回看一年前,这些著名人物联手投资2亿多港元,幕后支持RENREN.COM收购安佳,借壳上市,仅一年股东们就要撤退,当年收购价是每股0.039港元,一买一卖,每股亏蚀66%,只拿回来不到1/3的投资 。 地产狙击手麦志扬6800买壳 45岁的麦志扬,传闻出自香港警界,转职在内地及香港投资物业20 年,最擅长发现有价值物业,低价入货重包装,再转手卖出去,往往赚数倍。 麦志扬果断买下人人媒体,他也看好公司账上还有6000万港元现金,因此只花 6800万港元取得控股权,表面看划算,但要全购,还要花3352万港元。 很快,麦志扬将所持52亿股人人股份,抵押予数字地球财务有限公司,拿到一笔现金。后者是上市公司数字地球的关联公司。 如果说麦志扬想重演地产界倒手获利的传奇,第一件事当然是包装。 2001年7月,人人媒体宣布推出一个直播节目“网上财惊”,与传统财经节目定位很不同。 麦的大志很宏伟,人人媒体要发展杂志、铁路沿线、发展电讯业务。麦给投资者许诺:人人不再靠网上广告收入维生,他会以“低消费、高收入”令人人媒体12个月内转亏为盈。 很快,人人媒体被改名为人人控股,旗下拥有人人电视、人人电讯、户外广告、人人通会员消费打折卡等,公司目标是整合资源,逐步分拆上市 。 凶猛抽水机一旦启动原形毕露 麦氏“快、狠、准”面目开始显现。 2001年6月,人人控股向6位独立投资者配售13亿股新股,每股定价0.036港元,净集资4400万港元,理由是收购科技项目。7月,又向独立第三者发行价值12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上述两次静悄悄的集资总额达5600万港元,由长雄证券牵头执行。12月,他一举集资1.04亿多,供股价折让90%。这让市场惊心,一个资产净值低于1亿港元的公司,一次集资超过1亿港元,实属斗胆。麦持有人人控股52%,承诺按比例供股,他最少要付出 5400 万港元。港交所披露,麦除将所持 52% 股份抵押予数字地球财务外,更将股份再次抵押给长雄证券的关联公司,这也是此次供股的一名财务顾问兼包销商之一。 这次集资是为了收购两家公司,3600万港元先收购成立只有7个月的Grandmax公司,这是麦太太的企业,Grandmax通过持有49%的 Wiseford公司经营流动虚拟网络、电讯产品,以及 IDD及手机批发等业务。此前人人已经持有其51%权益,这次是全购。 再以5400万港元收购一个成立只有4个月的公司,后者有份参与上海智能运输系统管理及顾问服务。 市场人士大骂“人人”吸血:它先配股集资,以股票换钞票,再收购相关资产,以钞票换资产,很简单就把大把钞票送进大股东荷包中。“但是,一切又都合法。我们的监管单位似乎束手无策。”批评者说。 人人控股也落到0.01港元——从麦志扬2001年4月入主以来短短8个月,集资超过1.8亿港元,坐上了当年香港抽水机头把交椅。 在2000年,人人还有8232万港元营业额,1.06亿港元总资产,但到2001年底,麦集资1.8亿港元之多,但人人总资产却降到8834万港元,营业额锐减到1761万港元,亏损8483万港元。2000年的资产净值还有6887万港元,但2001年底,资产净值只有5575万港元,手头现金只有数千万港元。 到底新东家干了什么?资金到哪里去了? 2年半8次集资3.2亿 2002年1月底,人人通过全资子公司宣布与一家香港短讯服务供货商成立合营公司拓展内地短讯市场,麦高调表示期望当年9月将此业务分拆上市,可以套现1亿港元。 2002年6月,人人以白武士姿态,收购数码库( 8612 HK)已发行股本30%,收购涉及现金不足350万港元,却得以准备入主市值超过3000万港元、但因问题账目已停牌多日的数码库。随后,数码库反击,一场收购战好像开始了。 麦志扬真的绝非平庸之辈,在2002年7月中旬股价暴泄94%之后,他依然敢再次举动集资大旗,他先建议每股人人已发行股本由目前每股0.01港元,削减至每股0.0004港元。股本削减后,从股本账注销约7300万港元,记入人人控股盈余账。第二步,提出“25合1”股份合并建议。再提供股计划,以 20 股供新股35 股比例,每股 0.14 港元的价格,供股集资大约 7000 万至 8000万港元。 这是口碑最差的集资方法,让股民损失,供股也是损招,跟也是亏,不跟亏得更大。所以这项计划8月底遭遇股东否决。同时,收购数码库也告失败。 但麦很轻松:这不会影响公司营运。很快,旗下人人电讯加入话费大战。 2002年中期报告又令人担心:人人营业额急增54倍,至1533万港元,但净亏损5370.4万港元。而公司手头现金只有约500万港元。 2002年11月人人公布以900万港元收购香港一家网上游戏供货商,先旧后新配售1.5亿股集资860万港元。但由于被追债,人人控股最后将这钱用作偿还部分债项。 2002年底盘点,人人控股全年暴跌97.96%,排名香港当年跌幅榜第2位。 陷入严重财困,公司手上只有400多万现金,花钱速度却依旧惊人,麦先生惟有继续开动抽水机,3月,公司建议股东按1∶1的比例进行供股,集资约1200万港元。 到8月,美国通用金融催债315万港元,人人控股宣布以股偿还部分债项,其中50万港元以现金偿付,265万港元将以每股0.0144港元,发行1800万新股支付。 8月底,人人控股向独立投资者配售300万港元用作营运资金,12%可赎回可换股债券,该等债券年期1年,初步兑换价为0.032港元,债券获悉数行使将发行1.05亿股。 为挽回溃势,11月公司宣布尝试进入内地24个城市经营短讯服务,其股价一度3天猛涨2倍多。至2003年12月,借股价升破0.01港元之势,宣布大比例供股,每股供4股新股,净集资额5100万港元,主要用作还债及投资。 这是麦先生6800万港元鲸吞人人媒体后,两年半内第8次集资了,除了1次没成功,7次都有斩获,集资总额高达3.2亿之多,期间的营业收入总计只有4100万港元,亏损高达2.74亿港元,基本属于完全靠集资度日。 最为令人惊讶的是,2003年公司年营业收入仅67万港元,亏损猛增至1.01亿港元,公司总资产从2002年的1.09亿港元锐减至1604万港元,而资产净值猛烈下滑至396万港元,而1年前还有8954万港元。 两种玩法 不同结果 加上安佳集团上市的5年,0059这个上市公司9年从未挣过钱,活到今天,依然有7532万港元的市值。 在互联网时代,它依赖外资投资,大腕云集,名声极好,是一个纵横四海的互联网新贵,从未在香港股市敛财;但在地产倒爷的时代,他没落到靠借债、不停发股配售集资、无度损耗资产度日,变身抽水大王。 完全两种风格,演绎了资本市场的两种玩法。2004年上半年,已接近残废的人人控股亏损缩减到810万。到2004年11月,新主人余斌以3477万买壳。他曾经和新海康合作发展地产项目。 一段故事再次停止。新故事还没有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