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效应:权证发行商减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 02:03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戟

  昨天打开香港财经报章,头版全版是荷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联合广告,这是荷银与苏银(笔者倾向用这样简称,因为RBS在内地与香港都不算著名)合并后的主要宣传之一,内容为荷银是苏银的授权代理,荷银是苏银的附属企业,他们会继续为投资者提供权证、牛熊证等结构性产品。

  荷银是香港权证及牛熊证其中一个主要发行商,该行发行的260只权证及100只牛熊证仍然在香港市场交易,这些产品全部以“荷银”命名。昨天便有一位散户投资者问笔者:“荷银与苏银合并后,这些产品的交易会否受到影响?是否要改名?”

  笔者早已向各方面查证这个问题,但仍未有最后答案,大致的做法应是已发行的产品不会易名,一直保留至到期日或被强制收回为止;至于新发行的产品,短期内仍会用荷银的名义,一方面由于荷银在衍生品市场已有很好的品牌效应,改名会造成无形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苏银仍未被列入香港交易所认可的发行商名单,在获批资格前不可能以其名义发行权证或牛熊证。

  在美国金融海啸之下,投资银行合并将是大趋势,即使不破产不合并,越来越多投行会转型为商业银行,极有可能转让或结束结构性产品业务,可以预计日后在香港活跃的发行商名单,会出现颇大变动。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雷曼兄弟破产而令其发行的134只权证长期停牌(雷曼并无发行牛熊证),日本野村控股日前宣布购买雷曼兄弟旗下亚洲业务,野村下一步要考虑是否保留香港的权证业务。笔者估计野村保留权证业务的机会很微,因为日本投行一向对衍生品的兴趣不大,香港交易所认可的24家权证发行商中,一家日资行都没有,看来这个名单短期内会减至23家,日后还会因为其它合并行动而进一步减少。

  权证及牛熊证市场产品众多,令投资者眼花缭乱,其中一个取舍标准是选择有实力有往绩的发行商,但在一些投行命运难测的情况下,投资者要多花时间认清目标了。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