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地基金经理投资港股权证调查:2个月25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0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恭彬 上海报道 有消息称,中国内地基金经理赴港炒作中资股权证之事将被关注。 该传言的逻辑链条是,借助中石油回归A股利好,公募基金通过不断推高A股中石化等大盘蓝筹股,基金经理则转而以私人身份登陆香港炒作诸如中石化、中石油等中资港股权证,以获取暴利。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众多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已登陆港股,在QDII竞相推出、港股直通车犹抱琵琶之时,他们参与了中资权证近几个月来的辉煌与荣耀。 中资权证的宠儿如创设于今年5月的中石油(1270.HK)和中石化(3211.HK)认购权证,皆于9、10月起步,至11月1日收盘,分别大涨1875%和510%。 究竟是疯狂还是估值回归的争议,还未来得及讨论,就已传出被关注的消息。11月2日,记者联络监管层某官员,该官员称未知此事,不过,他承认近日正在密切关注密集买入大盘蓝筹股的基金,提醒他们注意风险。 调查传言 对于内地基金经理在港参与中资权证炒作之事,这位官员说,“这不在我们的监控范围之内。” 多位业内人士相信,此事存在可能性,因为多位基金经理均以实名在港开户,因而最终是否会以“抓现行”的方式划下句点,还难以测度。 也有人士称,关注此动向容易但介入颇难。上海元昊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海峰认为,内地基金经理赴港投资权证,大幅获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港股估值的提升。 “直到现在,我也认为中石油港股是低估的。”邓海峰说。邓的理由是期待中的成品油改革总会到来。 此事的悲观者们说,由于前期中资股正股和权证的大幅上扬,出乎国际投行预料。这一度使得那些发行权证的国际投行,并未做好足够的对冲准备,以至于出现较大数额的亏损。 传言说,包括荷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在内的权证发行商,在这一轮权证上扬过程中,出现大幅亏损。 一位基金经理说,“不过,发行商们亏钱只是传闻,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 这位基金经理说,即便他们做足了对冲准备,也由于最后被迫行权时交出股票,而丧失了正股大幅上涨的机会成本。“从这一点来说,国际投行忽视了境内资金的力量,而导致利润的减少是有可能的。” 而邓海峰则认为,理论上香港权证的发行商们是最大的利益获得方,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出现损失: 其一,是中石油、中石化港股正股的非连续走势,比如它们跳空高开,按照权证对冲原理,发行商必须追涨杀跌,这会提高发行商的对冲成本; 其二,是发行商没有做足100%的风险对冲。 “从最近的走势来看,中石油和中石化确实出现非连续走势,但最终会给发行商带来多大的损失很难统计。” “1270.HK”魔方:两个月25倍 东方证券金融衍生品业务高级分析师黄栋说,从今年9月中石油回归A股的消息传出之后,A股中石化就开始表现,与此同时,港股的中石油、中石化和对应权证还在沉寂。 根据黄栋统计的一份数据,以9月3日为起点至10月31日,A股中石化(600028.SH)自9月4日便开始了上涨行情,至9月19日,已累计上涨11.32%。 而与此同时,港股正股中国石化(0386.HK)和中石化认购权证却持续下跌。至9月18日,0386累计下跌3.55%,权证中的9681和3211则分别累计下跌51.33%和34.03%。 “这主要是内地基金经理已经获知中石油要回归A股,并开始重仓中石化。而那时的香港,还不知道此事。”黄栋说。 而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香港投资人显然表现滞后。 至9月20日消息明朗化时,内地资金已经开始做好港股权证的布局,其后,随着A股中石化的继续演绎,港股中石化、中石油的权证开始掀起狂飙行情。 9月18日,9681和3211分别为0.219和0.475港元,次日便开始飞跃之旅,至10月31日,两只权证分别报收于2.77港元和3.5港元,分别较9月3日大涨515.56%和386.11%。而同期中石化A股的涨幅为60.51%,H股的涨幅为37.99%。 “一般港股权证杠杆在5到10倍,这意味着H股上涨10%,权证将翻倍。内地基金经理推高A股中石化,则还要通过H股传导,从数据看,中石化权证四五倍左右是正常的。”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分析说。 不过,他认为,内地的基金经理很难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中石化的价格,进而影响对港股权证的判断。 也有人认为存在可能。一位私募的董事长说,“公募基金经理至少利用了信息,他们掌握一手的消息,有些甚至掌握了中石油的A股上市进度;第二是,这边中石化打上去,香港那边确实会有反应”。 他以中石化10月15日涨停为例,当日中石化的两只认购权证9681和3211也分别大涨98%和52%。 那一天,中石油(0857.HK)的两只认购权证1270和2133也分别大涨85%和47%,将A股和港股权证的5到10倍杠杆的系数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中1270表现最为卓越。 这只由瑞银发行的认购权证,自今年5月11日发行2亿份,它在9月18日的价格仅为0.149港元,至9月28日就到了1.08港元,10月12日就到了2.26港元,次一交易日更是直接跃过3元,直冲4.18港元,至10月31日收于4.49港元,最高上涨2577%,涨了接近25倍。 这之间的成交量也聚集在9月21日至10月22日的19个交易日,累计成交3.45亿份,日均成交1800万份,活跃程度令人惊羡。 内地基金经理苦恼 无缘A股成长而转战港股大获丰收的内地基金经理们尚未来得及庆贺,便传出可能被调查的传闻。 而事实上,有关方面透过各种方式提示基金公司注意风险。 一位基金经理说,不久前,基金公司总裁曾召开闭门会议,被要求注意流动性风险。 其后,基金公司被迫减仓。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小市值股票,如华联综超(600361.SH)。 “现在基金的仓位都不高,平均大概不到八成。”有基金经理说。 在小市值股票遭受冷遇之后,类似中石化这样的大盘蓝筹成为必选品种。“我们有些苦恼。在这样的市场,到底该买什么?A股太不好做了。” 不过,多位基金经理仍然相信,近期A股并不会出现大跌行情,这源于基金们较低的仓位所致。 风险偏好者如许小年11月1日,在上海发表言论,说扣除证券投资收益,A股真实业绩无几,泡沫程度已经盖过当年日本、中国台湾最鼎盛之时,面临破裂风险。 不过,这似乎只是学界的一厢情愿。 “你赞成许小年的观点吗?” “我们只相信自己的!”北京一家大型基金总经理说,“人口、创新等多种因素让我们看好未来”。 相关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