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07日 09:14 新浪财经 微博

  来源:港股那点事

  近日,香港证监会[微博]在之前表态不支持“同股不同权”逾三个月后,港交所(00388)上市委员会昨日决定,搁置撰写不同股权架构建议草案的工作,证监主席唐家成对此表示尊重。至此,为吸引阿里巴巴[微博]赴港上市而掀起的关于‘同股不同权’的讨论暂告一段落。

  为何“同股不同权”在香港市场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分歧?创新PK守旧?香港证监会、包括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内的诸多著名人物为何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让步?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缘由?

  我们今日就细细道来:

  财金界普遍认为,“同股同权”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同股不同权的AB股架构在香港,可谓风潮一时。

  当时,在香港日趋保守的英资财团,为了对抗崛起的华资财团的觊觎,便发行一些投票权与原来股票(即A股)相同、但面值不同的B股,以小控大,藉此巩固大股东控制权。

  除了太古(0019.HK)外,当时英资的会德丰及旗下的连卡佛、联邦地产和会德丰船务也有发行B股,其中1987年怡和计划发行B股,藉此巩固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控制权。其后李嘉诚控制的长实(0001.HK)及和黄(0013.HK),以及一众中小型上市公司有意效法,令人担心上市公司会否透过发行B股撤走资金,股市因此一度大跌。

  结果当时的联交所及证监处发表声明,不再批准新的B股上市,AB制亦在1989年正式废除,而怡和最后更因希望以AB股方式集资被拒,结果放弃香港上市地位,为香港股市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随着其他公司的B股陆续被私有化,现在市场上只余下太古仍保留AB股制。

  AB股制度容许“同股不同权”,对非控制性股东不公平,香港多年来亦未有更改。

  由于香港不容许AB股制,错失的公司也不仅仅阿里巴巴一家,2012年英超球队曼联也因此,才选择到纽交所挂牌上市。

  AB股风潮的缘起:香港英资财团的衰落与华资财团的崛起

  香港第一个想出发行B股来控制上市公司的是老牌英资会德丰的大班约翰·马登。

约翰马登与夫人安妮约翰马登与夫人安妮

  会德丰,1925年由英籍犹太人佐治·马登在上海创立,经营航运及仓存,1932年与加拿大人汤姆士·魏尔洛克(Thomas Wheelock)的上海拖驳船有限公司合并,改组成会德丰(Wheelock Marden),经营业务也扩展到钢铁、保险、地产及信托投资等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会德丰已跻身香港四大英资央行[微博]之列,旗下的直属子公司达49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置业信托、联邦地产、夏利文发展、连卡佛、会德丰船务、联合企业及宝福发展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德丰因接连收购连卡佛及联邦地产,多次利用供股集资或发行新股,逐渐丧失了对会德丰的控制权,然后决定用一种西方大部分股票市场已禁用的方法——发行B股来筹集资金,同时加强控制权。

  1972年1月,会德丰董事局宣布将已发行的3217.5万股普通股改为A股,另每两股A股可供一股B股,每股B股面值为A股的1/10,但与A股拥有相同投票权。1972年7月和1974年,会德丰又先后两次大量发行B股。

  B股的发行虽然不是一件很光明磊落的事情,但是,在保卫控制权上面,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香港收购战风起云涌之际,而那时候却没有人敢打会德丰主意,主要原因也是如此。(后来大股东萌生退意卖盘包玉刚是后话了。)

  1974年,太古洋行(00019)效法,也发行了B股。

  转折点在1987年出现了。

  转折点:怡和置地“铁索连舟”与置地攻防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嘉诚成功向汇丰银行购入和记黄埔股权并入主和黄董事局,包玉刚亦从怡和集团手中夺得九龙仓控制权。这些“令人心振奋”的事件,激起了华资大亨收购资产庞大的英资公司的野心,其中,怡和集团旗下的置地公司所受的威胁最大。

  置地公司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产公司,在香港经济的心脏中环商业区的黄金地段,拥有一个庞大的高级商业大厦的投资组合,被誉为香港地产“皇冠上的明珠”。正如置地在其宣传中所说:“没有置地,香港维多利亚的海景将迥然不同。”谁控制了置地,谁才可称为香港地产界的“王中之王”。

  香港置地拥有香港中环12栋甲级写字楼及中环置地广场,是香港中环最大的业主之一

  为了保护控制权,置地在市场中大手吸纳怡和股票,到1981年4月,置地宣布,已持有怡和约40%已发行股票。如此一来,怡和的最大股东是置地(持有40%股权),置地最大的股东是怡和(同样持有40%股权),双方相互持有对方约四成股权,形成所谓的 “连环船”结构,使对方的控制权稳如泰山,令对手难越雷池一步。这一情景或许就是后来热播剧《大时代》中“铁索连舟”灵感来源吧。

  不过,这种连环船结构也为怡置系日后的发展种下祸根。

  在连环船策略下,置地从怡和的联营公司成为怡和的大股东,怡和对置地的发展逐渐失控,而置地罔顾当时已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从一名保守稳健的地产商迅速转变为活跃、冒进急躁的地产发展商,在1982年股市楼市急跌中陷入空前困境。

  这时,“连环船”结构中怡置互控演变成相互拖累的局面,背负四成置地股权的怡和集团苦不堪言。而且,这种怡和、置地互控的“连环船”结构也不是无懈可击。怡置互控涉及利益关系,当收购战爆发式,提出收购的财团,可以向法庭申请禁止令,禁止置地行使所持怡和股票的投票权,这就轻易破解了怡置互控的连环结构防线。

  面对怡和置地困守危城,有关收购怡置系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当时市场盛传华资财团“火烧连环船”的大计:向市值较小的怡和入手。当时怡和的市值不过30亿港元左右,以约10亿港元(购买三成半怡和股权的价格)来控制置地百多亿港元的资产,算盘打得相当响。

  为保江山,80年代中期,怡置系架构重组,相互脱钩,同时,为了确保大股东凯瑟家族的控制权,还计划发行B股。

  1987年3月,怡和宣布一股送四股B股,B股面值为0.2港元,仅相当于怡和A股(及普通股)的1/10,但拥有与A股相同的投票权。

李嘉诚李嘉诚

  怡和的B股发行计划,立即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引起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大亨的强烈不满。怡和一旦效法当年的会德丰建立“B股堡垒”,华资觊觎置地的雄心势必将永成梦幻。

  四天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照办煮碗”,也宣布发行B股。长实明确表示:“发行B股是为确保本公司的控制权延续性长远策略之一部分,亦为本公司管理层发展及规划业务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同时,发行B股,是本公司于未来之扩展及收购行动中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控制权结构方面亦无后顾之忧。”

  长江实业将发行B股的目的讲得如此清楚明白,不少人认为它实际上是针对怡和的一种策略。结果,香港一些中小型公司也计划跟风,触发股民抛售潮。在强烈的反对声中,长实及和黄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自动取消B股计划。稍后,香港联合交易所和证监会发表联合声明,不批准新B股挂牌。怡和的B股计划因此胎死腹中。

  至此,“同股同权”作为香港股市的核心价值,最终被确立起来,现阶段,仅有太古股份因历史遗留问题保留了AB架构,不过随着太古地产分拆上市后,大股东持续增持太古A股份,太古B还会保留多长时间呢?

  后记

  怡和的B股发行计划,只是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与香港华资财团一系列攻防战的冰山一隅。

  怡置架构重组,相互脱钩后,再次触发空前的收购战,当时被传有意染指置地的财团,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东南亚“过江龙”黄廷芳和借收购崛起的刘銮雄。

  华资大亨不惜与洋行大班公开摊牌,正当万众瞩目之际,收购战竟然戛然而止,双方签下“七年之约”,怡置获得喘息之机、随后怡置做出一连串部署,甚至不惜全面撤离香港股市,远避海外。这是后话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