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盟为何抛弃希腊的原因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8日 21:27  投资者报

  潘向东/文

  98

  2010-3-29

  本月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和法国3月23日联合提议,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应在25日的欧盟峰会前先举行欧元区首脑会议,重点讨论救助希腊的方案,但3月23日德国财政部透露,德法两国达成一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来救助希腊,受此消息的影响,避险资金重新拥进美元。

  希腊的赤字问题由来已久,根据IMF的数据显示,其经常账户赤字在2008 年时已经占GDP 的14.5%。外债余额已达到144%,欧元区德国银行就持有高达200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2009 年希腊的预算赤字相当于其GDP的12.7%,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3% 的上限,公共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则高达112.6%,2010 年和2011 年预计分别达到120% 和135%。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近期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财政赤字近来严重恶化,经济复苏滞后,及公共财政公信力不足,是导致希腊主权评级遭到下调的直接原因。希腊政府主权信贷评级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其在货币市场上再融资的困难,从而引爆了希腊债务危机。当前,希腊政府债券有一半依赖于海外投资者的支持,该国债券收益率已经超过5%,倘若继续上升,财政状况则将难以为继。

  早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初,投资者普遍预计欧盟一定会对希腊进行财政援助以避免希腊债务危机的扩散和升级。自2月中旬以来,欧盟一直就救助希腊进行磋商,包括接连召开的欧盟首脑非正式会议、欧元区财长会议和欧盟财长会议等。尽管欧元区各成员国表面都在积极讨论对希腊的援助,但由于各方在援助方式和金额上出现较大分歧,具体援助措施和金额的出台一再拖延,欧盟只是表达了对希腊的道义支持,并没有实质性措施支持希腊债务问题时的解决,最终还是寻求IMF的帮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欧盟在处理希腊债务问题时的态度:“有心而不出力”,原因主要是:

  第一,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央行之间不得直接施以财政援助,如果要对希腊这样做,必须先修改有关章程。

  第二,如果对希腊立即救助,那么对因此产生的道德风险的担忧也将会加剧。这是因为,欧盟曾明确规定各成员国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如果在危机爆发之初欧盟就给予救助,那么以希腊为首的一些国家可能会对该项规定置若罔闻。当前除希腊外,欧元区公共财政出现严重问题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这些国家对自己的超额赤字可能将更无所顾忌,欧元区的种种规定的执行力也将大打折扣。

  而且欧元存在的基础包括欧元区经济相对一致性以及赤字水平的约定等。一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远离或者不能达到规定的条件,将会极大的损害欧元的地位。

  第三,欧盟各国迟迟没有援助希腊也出于自身经济恢复的原因。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复苏前景并不乐观,该国经济2009年四季度陷入停滞状态,经过工作日调整之后的2009年四季度GDP增长率为-2.4%。同时,德国预计今年财政赤字总额约占GDP的3.3%,其2008年曾经宣布保证预算平衡的努力再次成为泡影。德国经济研究所(Ifo)经济景气指数由1月份1月的95.8降至95.2,出现11个月以来首次下滑,德国2月商业现况指数由的91.2大幅降至89.8。

  法国经济也面临诸多难题,消费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困难。企业状况不佳导致工人工资收入增长不确定。持续升高的失业率,也可能进一步削弱居民消费信心。法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月的-30降至-33,这是2008年10月迄今的首次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此外,财政状况恶化(去年底法国公共财政赤字达1380亿欧元,占GDP比重升至7.9%)使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变得极为有限。

  最后,欧元区动员起来“拯救”其中的一个成员国,乃为史上首次。出台对希腊的具体救助措施需要时间;并且在如何救援这一问题上,欧盟各成员国还存有分歧和争议。这主要体现在,以英国和瑞典为代表的非欧元区国家主张向IMF求援,由其负责制定救援方案;而欧元区国家则大多数主张通过欧盟内部解决希腊危机,并以此来稳定金融市场。就在本月的9日,欧盟就曾拒绝过IMF组织的援助,并表示IMF的介入将是“一次历史性倒退”,“意味着欧盟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并令其感到“无地自容”。

  尽管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让世界经济避免陷入了更大衰退,但其副作用以债务危机的形式显现出来。我们已经看到,持续不断的刺激性政策和扩大的政府支出带来的是欧元区各国财政赤字的持续恶化。这说明,这种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并非长久之计,并且脱离实际的大规模投资和极度宽松的政策基础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如何在经济刺激和宏观稳定上取得一个有效的平衡,必将促使各国决策当局重新审视。

  (作者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