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防风险稳步发展 ETF扩容需系好安全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3日 05:1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发展与风险控制研讨会强调,严控风险,推进ETF平稳发展。本版摄影/陆钧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在22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发展与风险控制”研讨会上,在推进ETF发展,并完善ETF运行中的风险控制体系成为会议热点。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更是明确指出:“风险控制是今天会议的核心主题”。这或许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中,是否系好“安全带”将成为ETF扩容能否驶入快车道的重要考量。

  加强风险控制

  张育军将ETF定义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只有有效解决了自身的风险控制,ETF才能实现平稳、快速发展。”他指出,ETF的风险控制需要管理层、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基金公司和指数公司五方的共同努力。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表示,上交所在ETF市场建设上“重基础、控风险、求发展”。“控风险”强调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新产品业务的首要位置,严密防范从开发到运作整个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保证持有人利益。“在成熟市场,人们常常提到一句话:新产品管理就是风险管理。”刘啸东说,“上交所将在监管层的指导、支持以及参与各方通力配合下,不断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对风险点的梳理、对案例的分析,做好产品开发、运作的风险管理工作。”

  研讨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上交所为ETF的风险控制设定了五个目标,分别为风险“可知、可控、可测、可承受、可化解”。其中,“可控、可测、可承受”是证监会对于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可知、可化解”是上交所对风险管理范围的进一步拓展。而通过对以往风险案例的总结,上交所发现,ETF基金风险主要集中在基金后台运作上,为此,上交所整理了风险关注点;制定了相应应急流程,并通过法律协议、技术手段等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有效化解风险。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汉玉详细分析了现行ETF登记结算制度下的结算风险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法。“如价差风险,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在总结市场实践经验,同时不影响产品效率的前提下,可调整现金差额部分的结算方式。”而对于跨境与跨市场ETF,她建议,可建立及时的交易刹车机制,防止风险累计扩散,并建立交收担保制度,尝试实施“有条件担保”等制度来防范登记结算风险。

  积极推进ETF发展

  与会人士认为,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ETF发展。

  刘啸东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描述ETF的发展环境。其中,“天时”是指基金业发展创新和资本市场国际化需要抓手和突破口,ETF产品可担当这样的角色;“地利”是指上交所为ETF市场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而“人和”体现在市场各方对ETF市场的关注度。刘啸东指出,2009年,全球ETF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平均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挂牌数量超过3700只,我国A股ETF市场虽已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但与全球ETF高速增长相比,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当前沪市ETF规模仅为东京交易所、港交所的十分之一左右,无论从数量、规模、品种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标准普尔公司指数服务董事总经理Robert Shakotko则认为,预期上交所将成为亚洲最核心的交易所之一,而成功的ETF市场都拥有很多种类的ETF,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基于国外指数的,上海也不例外。Robert Shakotko说:“当上海的交易市场完全放开时,亚洲的投资者或许可以在上海进行标普500ETF的交易了。”

  除了期盼将ETF跨境交易外,中国QDII产品的扩容也成为许多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紧盯的目标。道富环球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交易所上市基金业务总监叶家德指出,由于中国内地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团队力量有限,在实行全球化投资时容易遭遇较高风险,而ETF可以成为他们管理QDII产品的有效投资工具。“事实上,在一些QDII的资产配置中,已经有海外ETF产品。而我们也看到更多的QDII产品获批,这是一个机会。”叶家德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