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已做好推出人民币产品准备

  证券时报记者 孙 媛

  本报讯昨日,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与副行政总裁张灼华接受了包括证券时报在内的四家媒体联合专访。方正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已在技术层面上为人民币国际化试点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推出做好充分准备,剩下的就是政策的配合,“而政策的配合,归根结底是市场的配合”。

  目前,香港银行体系尚有600亿人民币储备,总量还是比较小,而香港从2007年首次发行人民币债券至今,已有380亿人民币债券在吸收这些人民币。“香港本身的债券市场较小,而真正活跃的是股票和各种衍生权证市场。”张灼华表示。当证券时报记者提及“影响推出人民币产品的关键因素”时,张灼华称,“政策上要允许企业和机构可以大规模开立人民币账户,人民币存款的基础也应更加巩固,比如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汇兑是否可以考虑在目前每人每天3000美元的基础上给予扩大。”

  另外,市场的配合也很重要。香港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贸易交收只有3亿人民币左右。“这主要是由市场的客观环境决定的,人民币贷款成本较高,且目前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利率和汇率双重风险下,市场上却没有任何风险对冲的工具,这是影响企业选择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原因。”方正指出,“推出可靠的对冲工具,并且允许在香港用人民币结算的企业自由投资,是值得研究的。”

  2003年CEPA协议签署之后,两地金融服务业进一步融合,金融机构被允许相互渗透对方的市场。据方正介绍,目前已有45家国内金融机构开赴香港,设立分支。“我们对CEPA框架下过来的中资背景券商和基金寄予很大的期望,期望他们利用好香港的平台,做大做强,成为市场的中坚分子,”张灼华表示,“海通(香港)管理的海通大中华机遇基金已经于去年年底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允许对普通投资者进行公开销售,这是CEPA框架下的第一只公募基金。这些国内大券商在内地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巧,香港同样认可这些机构,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产品。”

  对于A股市场即将推出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有分析人士认为两项措施的推出将在A股和H股之间形成套利机会,随着价差的收窄,将削弱香港市场投资成本低廉的优势。方正表示,创新业务是国内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不必担心由此产生的A股和H股溢价缩窄的问题,因为A股和H股最终会变得没有分别,而A股市场越是成熟,吸引的资金越多,‘中国效应’越会带动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关注香港市场。”方正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