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H股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H股指数一周累积跌幅为7.10%,收至7723.81点。重磅银行股大跌成为拖累H股指数表现的主要原因,工行、建行及中国银行全周分别累积下跌15.12%、13.27%及9.68%,收至3.65港元、3.92港元及1.96港元。笔者认为,了解了外资行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内在原因,与其他发达国家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再受减持的可能性较小,因而不必过分恐慌。
银行股遭遇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资策略股东减持其股份的消息,而在香港股市中,策略股东的减持行动素来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负面因素。继此前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的价格出售了56亿股建设银行股份、并将其持股比例减至16.6%之后,近日李嘉诚基金会有限公司亦通过私人配售减持了20亿股中国银行H股,每股配售价格为1.98港元,合共套现5.11亿美元。在这些减持消息披露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其它中资银行策略股东可能的减持计划,近日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也发布公告称,作为战略评估的一部分,其正在对所有投资进行审视,其中包括所持中国银行的股份。而工商银行部分股份的禁售期也将于4月和10月份结束后,因而不能排除战略投资者出售所持该行股权的可能。
香港投资者对外资策略股东减持股份感到恐慌的假设,是对公司基本面更加了解的相关股东不再看好其发展前景。不过,近日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的原因却略有不同。几家中资银行股的外资策略股东多为境外投资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在此轮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大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逐步陷入困境的财务状况应是迫使其低价减持中资银行股并以此改善现金流状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其对中国银行企业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美国银行对建设银行的减持数量仅有其持股规模的1/8左右,并不会对其第二大股东的地位及双边的战略合作产生影响。
事实上,相比国外的银行企业,中国的银行企业在此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要小得多,其资产质量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且未来前景应较为乐观。而国外的情况是,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而相比美国商业银行企业而言,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仍在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需承受投资银行损失的欧洲银行企业,因而面临的问题则可能更加严峻。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银行企业策略股东名单中的欧洲银行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因资金压力而减持股份的可能性更大。相比之下,摩根大通等美国投资银行,因问题暴露已较为充分、投资规模内包含客户委托资金等原因,未来减持中资银行股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尽管在未来两个季度内可能继续探底过程,但中国经济的状况相比欧美国家而言仍要好出很多,且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调整也将提供新的增长机会。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出台政策和措施,从而令下行周期的拐点提前出现。从最新的资料来看,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通知明确,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航空公司经批准收取的燃油附加费免征营业税。而3G牌照正式发布之后,相关投资在近3年内将能拉动近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这些政策或者措施虽然是针对特定的行业,但产生的影响却是全社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累积效也应将更加不容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