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汇控神话受考验主席要负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 07:11  新浪财经

  香港媒体报道,汇丰控股公布供股集资消息之后,市场反应未如理想,汇控股价昨晚在伦敦和美国继续下跌,金融市场也认为汇控的供股计划未能释除投资者疑虑,正如本报昨天的头版报道,汇控仍然保留美国的“有毒”资产,加上欧洲情况仍未稳定(汇丰欧洲业务占集团约二成),都令各方关注汇控可能仍然要进行第二轮集资;换句话说,这家向来以稳健见称的银行尚未完全摆脱危机。

  汇丰向来是香港人心目中最可靠、最可以依赖作长线投资的蓝筹公司,在本地金融市场写下多个“神话”。神话之一,是汇丰股票可以长揸收息,加上其股价不断升值,经年累月,汇丰股东赚息兼赚价,令汇丰股票成为不少香港投资者包括个人和团体持有的“核心资产”。神话之二,是汇丰管理层精明谨慎,眼光独到,决策深谋远虑,在香港九七之际,汇丰凭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低调”迁册,既不触怒相关人等,又可以“移民”成为总部设在伦敦的香港银行;在英国立稳脚跟之后,汇丰随即进军欧洲及新兴市场,开疆辟土,逐步变身成为一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着着领先,令投资者对汇控的管理层寄予无限憧憬。神话之三,是汇丰管理层精明能干,又善待股东,汇丰过去的各项决策,绝大部分都得到股东支持,“一于死跟”,从不犹疑。现在看来,上述三个神话都因汇控这次供股集资而出现动摇,随着股价不断下挫,投资者对供股“跟”还是“不跟”的挣扎只会愈来愈激烈。整个金融市场的前景不明朗,加上汇控管理层过去几年犯下致命性错误,令人对汇控的印象渐次改观……。对汇控来说,当前急务除了供股集资,如何重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心同样重要。

  汇控主席葛霖在周一的记者会上承认二〇〇二年以一百四十二亿美元收购美国汇丰融资犯了错误(他当年是行政总裁),导致今天泥足深陷的困境。汇控进军美国的年代,是由庞约翰担任主席,他上任之初承诺要为股东回报逐年增值,为达目标,他开始积极进军美国市场。到了二〇〇六年庞约翰退休时,美国次按市场已起风暴,按揭证券化产生的“有毒”衍生产品正开始侵蚀金融市场,但庞约翰仍然坚持当年在美国的收购决定正确;萧规曹随,到了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庞约翰的继任人、现任主席葛霖又迟迟不采取行动切割美国业务,及至金融海啸转趋恶化,又迟迟不作补充资本的集资行动,一再错失时机,令汇控在公布业绩前被证券界不断唱淡,股价一浪低于一浪,到了周一公布集资时,供股价也被迫大幅折让至二十八元,较汇控最高价一百五十元“折让”了百分之八十,较九九年分拆后每股一百元的股价也下跌了七成以上;身为汇控主帅,葛霖的表现令人非常失望。

  企业管理层不可能每战必胜,但输人不输阵,业绩倒退、公司需要集资既是已成事实,但管理层到底如何分析公司为何犯错、犯错之后如何补救,理应向股东作一个交代,但葛霖在汇控年报内的主席致辞(Chairman's Statement)却回避了一些最关键的问题。有关汇控的策略,葛霖仅用了三段作说明,虽说汇控不能幸免于危机,但公司业务基础强健,有能力度过难关;而汇控的业务策略依旧行之有效……。按照葛霖的分析,汇控的策略既然行之有效,为何在美国会一败涂地?如果汇控的基础强劲,为何又要供股筹集巨额资金?隐恶扬善,是政府和大机构高层的通病;汇控的危机尚未过去,尤其欧洲已因德国拒绝向东欧提供二千四百亿美元救命钱而闹僵,另一场金融风暴随时再起;在局势仍然扰攘不安之际,汇控管理层要做的应是向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令他们放心供股,否则汇控麻烦未了。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