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若愚
“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19世纪一位英国首相的名言,正可用于形容外资股东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之举。
近日,外资股东掀起出售中资银行股份的浪潮。其中,美国银行和皇家苏格兰银行当年均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但是,当事先约定的股份禁售期刚结束,二者都选择了出售,“战略投资者”俨然成为“战略投机者”。
所谓战略投资者,应当与引资方长期“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意在通过长期的投资,和引资方在管理、经营、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实现和保持深层次合作。不论是国家监管部门还是中资银行自身,当年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均抱着以股权换取机制、经验和技术的良好愿望。在过去3年左右的合作中,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战略投资者的“战略”时间究竟有多长,完全由外资方决定。对于商业机构而言,一切都以利益为转移,并不存在永恒的伙伴关系。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战略伙伴关系敌不过现金流压力,战略投资者于是迅速做出“拆东墙补西墙”的决定。未来中资企业引入外资股东时,应以现实的眼光看待双方的伙伴关系,永远不能高估战略投资者的所谓“诚意”。
事实上,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外资股东的认识已经深化。在2006年之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监管部门一直敦促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建行、中行和工行无一例外地尽力招揽外资股东。“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2006年初被写进监管法规,成为强制性的要求。但在当年年底,“境外”二字便被删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