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减持中资股 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 01:40  证券日报

  □ 张 勍

  近期,关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外资机构第一次大规模减持中资股、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外资机构“后院起火”的大背景下,中资股应该对外资机构的减持风险提早“布防”,以便未雨绸缪。

  早在去年8月,航运股中国远洋(01919,HK)收盘下跌3%,至18.32港元。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股价涨跌现象,却是一只能“煽动”巨浪的蝴蝶。自那一刻开始,航运、资源、建材、电信等各类中资股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陷入轮番暴跌的“怪圈”,相对抗跌的中资金融股的防线也在此后被轻易攻破。每逢某个中资板块放量下挫之后,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大单减持的名单上。例如,7月29日,摩根大通抛售2525.7万股中海集运,每股作价为2.84港元,涉及资金7172.98万港元;同样是在7月29日,摩根大通同时减仓1971.89万股中国远洋,套现3.82亿港元,持股量从6月10日的11.94%下降至10.88%;8月4日,德意志银行大幅减持2238万股中国人寿,每股价格30.03港元,总规模6.72亿港元;8月6日,美林宣布以每股5.652港元抛售了2150万股紫金矿业(02899,HK),套现1.215港元;8月8日,邓普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每股6.605港元减持了1362.8万股中国铝业H股……

  为什么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在持股解禁后,没有扮演战略投资者角色,而是急匆匆就对中资银行股份进行减持呢?对此,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其减持原因属于“后院起火”,是自身财务出现了状况,并非真的看空中资股。毕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此前全球一直过剩的流动性变得骤然紧张起来,先是导致了欧美诸多知名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继而又让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蒙受严重损失,在资金上变得捉襟见肘。从这一点来看,今后外资是否减持中资股,一方面与中资股的自身经营业绩和市场估值有关,另一方面与外资机构自身的经营乃至全球金融业整体的“大气候”有关。

  虽然主要的减持原因与中资股无关,但是中资股却不得不承担减持的后果——股价快速下跌、大量市值蒸发。因此中资股十分有必要在今后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时设置保障性条款:

  第一,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设计较高的门槛,以便对外资机构进行初筛和考察;

  第二,对外资机构过往的持股习惯进行分析研判,尽量选择价值性投资机构和战略性合作机构,另外要在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警惕同业竞争的风险;

  第三,在法律层面细化减持条件,除了比较常见的限售期,还可以通过估值等条件进行进一步约束。并且,约定减持只能分期进行也是比较可行的化解压力方法;

  第四,要保持与外资战略投资者最高效的沟通,了解其持股意向,以便能够及时引入替代的战略投资者,降低对于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

    相关报道:

    凯基证券建议回落时增持中资股

    中资股遭外资抛售 相关窝轮风险大增

    外资减持中资银行各个收益丰厚

    未现减持大潮 外资减持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

    外资减持PK底部估值 银行H股能否绝处逢生

    新华社:市场未现减持潮 外资减持源于后院起火

    中新社:外资减持中资行 自身财务遇困是主因

    新华社:外资减持并非看空中国银行业

    人民日报:坦然面对外资减持

    外资减持中国银行股是好事

    兴业银行鲁政委:不必过分看重外资减持

    中行连遭外资减持 工行称对高盛很放心

    国泰君安:外资减持并非不看好中国银行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