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10年轮回:当年香港股民与如今内地散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6:19 第一财经日报

  舒时

  编者按

  中国经济正进一步融入全球体系,政府管理部门也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不论信息的公布还是与国际的交流,都需要有及时、有效和透明的体系;投资者也应明白,目前内地市场还处于半封闭状态,走出去是迟早的事情。在惊涛骇浪之中,一味“博傻”的策略,在退潮时,容易暴露出裸泳的姿态。

  古人云:“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拿今天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跟当年的香港、台湾、日本等地的资本市场相比时,并不是想得出简单的泡沫论结论,而是希望以此为鉴,折射出资本市场国际化之中的“暗礁”,使中国经济这艘航母能自由地在国际化海洋中顺利航行。

  内地投资者难道真的是ATM取款机?事实上,当泡沫破灭时,不仅是内地投资者,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难逃劫难。在香港,上市公司的高管在金融危机后被迫破产或是退出行业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高管中不少人从此埋没于平民之中,有的进入普通公司做起了文员,也有的做了出租车司机,而记者听闻到最为离奇的结局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最终落魄于一家公寓做门卫接待员

  今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暴发10周年,也是美国次级债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市场之际。进入8月份以来,在众人不断的怀疑与猜测中,香港股市震荡加剧,但却连创历史新高。自10月26日恒指成功站稳30000点大关之后,香港市场的气氛似乎趋于稳定,尽管看好与看淡势力之间的角力越来越明显,一天之内恒指波动数百上千点已成为平常事,但是投资者似乎已经不再恐慌。11月2日收盘之时,恒指再次重挫千余点,但仍站稳3万点大关。一位香港大市评论员感叹说:“现在落下千点已经不算‘重挫’,至少1500点才能吓退一些投资者。”

  繁荣的股市与楼市

  香港股市繁荣首先造就了一大批忙碌而富有的股票经纪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港资券商高管说,这几个月市况良好,其旗下有刚出道的年轻经纪人,已经创造了每月数亿港元的交易额。“如果按3.5亿港元交易额来算,这个经纪人每月至少为公司赚取60万港元,其个人也可以拿到30万港元以上分成。”他说。考虑到在1997年的香港牛市阶段,曾有经纪人创下一天100万港元佣金的纪录,上述年轻人的业绩绝非

神话

  这位券商高管介绍说,现在与股市紧密相关的金融机构职员,收入已经基本接近甚至开始超过1997年的高峰值,相比之下,尽管香港经济近年来运行良好,大多数行业的工资水平还远未回到1997年的水准,一些低端岗位的工资离当年相去甚远。

  众人或许还记得,去年底高盛的创纪录分红曾在全球职场引发震撼。高盛当年支付员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创下16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比2005年上涨大约40%左右,每位高管可拿到2000万美元左右的年终奖,每名中层人员奖金也达到200万美元。

  但即使如此,仍有不少投行或券商的高级员工自立门户,做起了私募或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原中国区主席竺稼转入贝恩资本,是去年最具冲击力的新闻,随后有“红筹之父”之称的著名投资银行家梁伯韬,出任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的CVC公司高级顾问一职。业内人士透露,不久前又有一位全球前五大外资投行的机构销售部主管离职,自己搞起了私募,成为近期职场内新的震动。

  股市牛气冲天,今年的香港楼市也不甘示弱。香港地产公司美联集团近日披露了刚刚经手的一笔交易:位于九龙擎天半岛一个约1800的低层单位售价高达每平方呎10028港元,与2004年相比,该物业升值高达72%。另一家地产公司介绍说,即使在港岛西环区相对冷清的一些楼盘,2001年至今升值也超过了52%;甚至在九龙一处毫不起眼的唐楼(无电梯、无保安的旧居民楼)区,不足20平方米的一房一厅套间(从大单位中隔出的小单位),半年来的房租也从1800港元升至2500港元。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中环的地价。88层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现在已然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2003年落成之时,正值SARS肆虐、港岛人心惶惶之际,每平米月租金仅为200港元,如今,这个价格可能还租不下这个大厦内地砖大小的面积——四年间该建筑的租金已经翻了8倍,达到1600港元。一间300平方米的办公室,光月租金就高达96万港元。

  在使处于非中心地带的金钟统一中心大厦,一位刚刚搬出

写字楼的对冲基金经理对记者坦承,越来越高的租金是他们搬迁的唯一理由。管理数亿美元私募基金的他,所需的其实只是几张办公桌和一个外表较为体面的大厦,但若为此要付出过于高昂的成本,他觉得无法接受。

  历史是如此相似

  记得10年前,也是连续数月的牛气吹起了香港股市,而1997年香港私人住宅的平均价格屡创新高,一些楼盘的价格是1994年的近10倍。

  对比10年前后的香港市场,香港著名股评人、香港申银万国的联席董事郑家华说:“10年前,正是红筹股把香港股市的泡沫吹大;10年后的今天,又是大批中资股带动恒指不断冲高。”不过,他认为目前的情况还不可与金融危机时同日而语,或许中环的地价已经接近1997年的水平,但是九龙和新界的地价,远未达到当时的疯狂程度。

  除了感谢中资公司,香港投资界还应该感谢内地投资者,因为他们造就了大量的股市繁荣,看到30000点还勇敢往里冲的,很多正是期待内地股民的“港股直通车”,虽然这趟“车”迟迟未发,但是香港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提前消费”。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龚方雄曾经走访了许多美国的基金经理,他们都坚定地相信,被推高的恒指将会由内地散兵游勇来接手。

  或许这种心态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巴菲特偷偷卖掉大量中石油的股票时,香港的国际基金仍未退场。最早预言当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分析说,今年以来,港股总市值上升了6万亿元(不计新股发行),一般推动市值上涨需要10%左右的资金,这样算来,流入香港股市的资金约有6000亿港元。若其中半数是海外资金,则高达3000亿港元左右,约合380亿美元。

  内地投资者难道真的是ATM取款机?事实上,当泡沫破灭时,不仅是内地投资者,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难逃劫难。记者接触的香港股票经纪人回忆近10年历史时,都会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他们眼睁睁看着某些客户经历了从富翁到“负翁”的大起大落。

  一位从业10多年的经纪人至今还记得他当时的两个内地客户是如何大起大落的。他回忆道:“1997年危机刚暴发时他们还顶得住,还有能力买下两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票,做起了大股东,但好景不长,在随后危机的余波中,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在一天之内暴跌80%,控股权被他人轻而易举地夺走。”

  在香港,上市公司的高管在金融危机后被迫破产或是退出行业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高管中不少人从此埋没于平民之中,有的进入普通公司做起了文员,也有的做了出租车司机,而记者听闻到最为离奇的结局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最终落魄于一家公寓做门卫接待员。

  和股市一样,当年从峰值跌落谷底的楼市,也给许多人留下永远的痛。一位地产经纪人向记者介绍,当年由于银行利率低,不少人一口气买了10套甚至几十套房准备转售或是腾出许多套间出租,结果危机一来,许多人被迫半价甚至低于半价出售,损失惨重;许多年轻人不堪失败,从买入的楼房飞身而下。一位当年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自己当年也曾一口气买下三套房子,交足500万港元定金,结果危机冲击之下,被迫放弃定金。“假如我不放弃那500万港元,当年我就得破产。”他庆幸说,“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些房子的价值还不到当年的1/3。”

  历史会否再现?

  没有人希望10年前的历史再现,但目前不断被推高的恒指却不断挑拨投资者那根敏感的神经。“当时的香港股民有点像今年的内地散户,觉得股市每天都应该赚钱,楼市价格也只可能更高不会更低,大家还认为明年工资会再涨10%。”郑家华回忆说,“但是经历过这几年动荡的香港人都有点怕了,现在他们的投资相对会谨慎很多。”

  郑家华坦承,自己也曾经历过当年的劫难,有点恐高,他刚刚抛掉了手中的大部分股票,“我喜欢口袋中有钱的感觉。”他说,“现阶段是牛市,赚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做到未来市场急剧波动时还有钱花。”

  而某外资投行的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对记者表示,自己不久前已经卖掉了巨幅升值的房子,现在全家租下香港半山的一处豪宅公寓。“每个月按揭的钱已经远远超过我现在住的地方,我没有理由不卖。”他说。

  尽管美国次债风波似乎远未结束,尽管11月2日恒指大跌超过千点,大多数分析师认为近期内恒指还不会严重下挫。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认为,如果一年内恒指上升至39000点,她不会太惊讶,但是如果急升,则有风险。

  11月2日,里昂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Jim Walker出席亚洲协会的午宴后表示,港股在未来12个月有可能出现大幅调整,从高位回落15%,但不排除短期内在资金进一步从中国内地以及环球市场流入的前提下,恒指可再上升,甚至于一年内升至40000点。

  他认为,外界估计恒指有机会调整3000至4000点的说法有点保守,恒生指数公平值应处于25000点。

  Jim的判断主要基于美国经济的衰退预期及次债风险的不稳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代表史蒂芬·施瓦兹(Stephen Schwartz)同日也表示,IMF已经向下修订了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0.5个百分点,由5.2%下调至4.7%,主要因为美国经济持续放缓,预计明年美国增长预测仅1.9%。同样,由于中国采取紧缩政策,他相信中国明年经济增长会由今年预期的11%,回落至10%。

  但是史蒂芬认为,再次暴发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亚太区内的形势与当年大相径庭:企业的负债水平已有所减少,财务状况较以往稳健,而区内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亦有所下降,资金更为充裕。他认为,虽然不能排除再发生金融危机可能,但各市场的抵御能力已提升,对外来冲击的警觉性亦已提高。

  同一天举行的亚洲银行协会(ABA)年会研讨会也对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亚洲银行体系演变作了回顾和展望,ABA主席、台湾兆丰国际商业银行董事长金融蔡友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亚洲银行普遍提高了自有资本的比例,并大幅度改善了银行的财务强度,同时各金融当局10年来进行的金融管理机制改革也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些都能更好地应对潜在的金融动荡。

  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对于香港金融体系信心十足。他表示,香港是亚洲区内首个实行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地区,银行业界早于三至四年前已着手筹备;此外,目前香港银行及金融制度稳健,与10年前出现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不同,他个人认为,外来资金持续流入,不会对香港构成太大的资产泡沫危机。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