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港股牛市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李宇 香港报道
一名香港基金经理这样描述24日港股盘中的一幕:“11点过后,有数家大型外资基金狂沽期指,并借沽售中移动、中海油等推低恒指,不过,内地资金立即进场力托,出现了大撼大的角力场面!”该日也出现了上周唯一的一根阴线。
随着内地QDII资金陆续进入香港市场,一场中外资机构的“角力大战”已悄然上演。
内资渐成港股主力
目前内地已推出的四只基金系QDII集资达160亿美元。摩根大通预期,内地未来一年将有900亿美元的QDII资金赴海外投资。其中300亿美元将投向港股。汇丰证券的研究还预计$到2010年底,QDII的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港股直通车规模将达1800亿美元,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额将达3200亿美元,另有600亿美元的中资机构海外投资。分析人士认为, 随着内地QDII及未来推出的港股直通车规模不断扩大,内地资金占香港市场的比重将急剧提升。据港交所统计,截至2006年9月之前的12个月里,内地投资者成交仅占2%左右的香港市场成交,海外投资者成交约占40%,香港本地投资者成交占53%。分析人士预计,今后内地投资者成交的比例可能增加到30%,甚至更高。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座流动性的长城。”由于内地的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不会消退,内地资金流出也将不是短期过程。他指出,美国的流动性过剩一般是由于借贷过度、负债过多及信贷政策宽松所引起,而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储蓄闲置资金过多,人民币币值偏低导致经常项目盈余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因此,中国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不会来得快,去得也快。
内地资金在香港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否意味着最终将超过外资和香港本地资金,成为主导力量?分析人士认为,这还很难说,毕竟,相对于庞大的国际资本“大海”,内地资金还只是一个“湖泊”。
英国施罗德中国总裁高潮生认为,内地基金和券商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来面对香港之外的国际市场,因而不得不把注意力和焦点集中在港股上,随着他们的经验越来越多,一定会越过这座“桥梁”走向其他国际市场,资金也就不会永远停留在香港市场上。
QDII面临多重风险
内地QDII资金出海之际,也恰逢香港牛市延续了54个月的上涨,并在近日超越30000点,创下历史新高。这波香港历史上最长的牛市,究竟还有多少“盛宴”等待内地QDII资金分享?
经济学家谢国忠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便宜的股票了,很多基金经理都找不到价值!”
他指出,由于内地资金继续流入QDII基金,着重相对表现的基金不得不被迫去买入港股,否则,一旦股指上升,基金的表现就会落后,“这会引起不正常的现象———QDII在高位还在继续买入股票。最后有可能是外资撤退,而内地资金高位接盘。”
从事私募基金管理的柏坊资产管理投资总监谢柳毅也认为,资金持续流入会导致泡沫,到了过分高估的时候,海外资金可能反手做空,从而导致股市剧烈波动。
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今年初便已开始在香港运营,成为内地机构拓展海外投资平台的先头部队。总经理赵威介绍,内地资金到香港投资,还面临对香港市场的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的挑战。
赵威提醒,内地投资者不能把港股和A股简单对照。比如,有的股票在A股里是稀缺资源,能享受较高估值,并被长期持有,但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市场上,就不一定值得长期投资,因为这个市场有更多选择和比较。
谢柳毅则认为,对于内地QDII资金来说,目前最大的风险是缺乏全球化配置资产的经验,这导致近期内QDII资金的海外投资会相对集中于单一市场,因而风险也比较大。
学会与国际资本共舞
赵威说,“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把握机遇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QDII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选股,而不是择时。虽然现在H股收益很高,但QDII需要更多考虑H股的波动性。
他建议,不一定要把收益作为配置的主要选择。对于中资股以外的好港股,以及与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相关的一些股票,也需要深入研究,通过放宽选择范围分散投资,分散风险。
对于QDII走出去之后,是否面临与海外机构“激烈厮杀”的局面,市场人士并不这么认为。香港东骥基金董事总经理庞宝林指出,双方各有长处,海外机构也在向内地机构学习对中国企业的了解。谢柳毅也认为,进入国际市场,与海外机构比拼的最终还是投资水平。只要QDII合理配置资产,就不存在是否高位接盘的问题。
赵威则说,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便是中国人寿和富兰克林邓普顿合作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QDII与海外机构应该是合作大过博弈,是共同合作发现价值的过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