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研究 > 正文
 

香港新股行情靓 内地企业挑大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08:10 中国证券报

  西南证券 周兴政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之中,新股无疑是香港股市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板块之一。从融资规模的角度来讲,不计三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去年在香港作IPO并于主板挂牌上市的新股合共为54只,筹集资金总额高达1650亿港元,这一融资规模大幅超过2000年1173亿港元和2004年的945亿港元,创下最近十多年以来的新高。

  H股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在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之中,H股公司的融资活动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去年的情况来看,54只新股之中,H股的数目虽然仅有9只(据中国证监会1月5日数据),但这9只H股的合共融资额度高达1372亿港元,在54只新股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15%。

  类似的情况在最近几年来并不鲜见,比如2003年,39家主板IPO公司的融资总额为571亿港元,其中9家H股公司的合共融资额度为438亿港元,后者所占比例亦高达76.77%之多。2002年和2004年H股公司的总体融资规模虽然相对较少,但也占据当年香港主板市场融资总额的4成左右。内地企业在香港IPO市场中的地位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

  H股公司在香港IPO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不难理解。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内地企业筹集资金虽然可以通过A股市场进行,但在内地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之下,优质企业未必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类似中国人寿(资讯 行情 论坛)、神华能源(资讯 行情 论坛)、中石油(资讯 行情 论坛)、中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等超大型企业,其融资规模都在200亿港元之上,建设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融资额度甚至还超过700亿港元,这样的IPO规模是内地市场所无法承受的。

  正因为如此,不少H股公司在挂牌之初便备受外资青睐。统计显示,2005年上市的9只新H股之中,7只股份目前的股价在其招股价格之上,且涨幅均超过20%。这种表现在素来都是好坏参半的香港新股行情之中,实属难能可贵。相对于招股价涨幅最大的当数广东地产发展商——富力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该股目前股价较其招股价上涨了逾1.7倍之多。而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上海电气(资讯 行情 论坛)等股份的目前价格亦较其招股价高出6成之上。此外,香港联交所的权益资料还显示,尽管上市时间仅有区区数月时间,但神华能源、中远控股(资讯 行情 论坛)、上海电气、富力地产、东风汽车(资讯 行情 论坛)等股份目前已经被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惠理基金等知名外资基金机构重仓持有。

  发行方式多样化

  当然,无论是内地机构还是外资基金,对于偏好内地企业的投资者来说,红筹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尽管近年来内地企业以红筹股形式赴港融资受到不少限制且最终成行者为数不多,但数月前国家外管局颁布了《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监管机构将放开内地企业以红筹股形式赴港融资的限制。

  红筹股较H股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来讲,全流通的红筹股和香港本地上市股份之间是完全接轨的。而在建设银行上市之前,100多只H股股份却无一例外地拥有大量的非流通股份。而长期以来,股权结构方面的差别一直是H股价值被市场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H股公司在做出重要的改变。除建行历史性地开创全流通H股的先河之外,其后招股的东风汽车、厦门港务等也都在招股书中表示,其非流通的内资股获得中港两地的监管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变成H股并在香港市场中进行流通。

  此外,内地企业未来赴港融资的发行方式的多样化还将在于:一方面,继中兴通讯(资讯 行情 论坛)开创“AtoH”的先河之后,未来将有更多的A股企业以H股的形式来港融资,市场传言民生银行的相关计划已在运筹之中;另一方面,未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H股公司“海归”至内地A股市场,除中国铝业(资讯 行情 论坛)、广深铁路(资讯 行情 论坛)已经传出相关计划之外,中石油、中国人寿等超大型企业的“海归”恐怕也将是迟早之事。而在内地A股市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A+H”的招股上市方式也将最终实现突破。诸多发行方式除给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之外,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创业板融资亟待拓展

  在内地企业如火如荼地赴港融资过程中,有一点是颇为令人遗憾的,就是近年来内地企业在香港创业板市场的融资规模出现了逐渐缩减的趋势。从相关统计资料来看,2000年到2005年,创业板上市的H股公司数目分别为3家、5家、12家、8家、9家和3家;融资额度分别为6.44亿港元、7.64亿港元、10.60亿港元、12.18亿港元、6.94亿港元和1.75亿港元。看来,尽管香港创业板市场不对其中上市企业的盈利记录作太多限制,在内地中小企业赴港融资的历程却变得愈加艰难。

  内地企业在香港创业板市场融资难度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创业板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欠佳,内地A股市场开设中小企业板为相关企业增加了融资渠道等等;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创业板H股企业和主板H股企业巨大的素质差别。

  一条解决之道可能在于完善创业板企业的晋级和退出机制,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类似物美商业(资讯 行情 论坛)、同仁堂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等优质创业板H股企业目前的股价均在10港元之上,被主流资金大量介入且已有计划转往主板挂牌上市,而类似西北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等质地不佳的企业则已经沦落为股价在0.1港元之下的“仙股”,缩股保牌可能是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