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EBoversea”微信公众号,作者为付天姿、秦波。

金属机壳市场仍大有可为,高端中低端各有驱动力

我们预计金属机壳市场2017 年接近千亿元人民币,于2019 年达1900 亿人民币左右(年复合增速约38%)。高端市场受玻璃、陶瓷挤占,预计由2016 年的328 亿元降至2019 年的190 亿元左右,但带来规模更大的金属中框这一新增市场(预计金属中框市场将由2016年的136 亿元升至2019 年的1200 亿元);尽管金属外壳总体市场渐趋饱和,低端机型金属外壳渗透率持续提升,直接驱动中低端金属外壳市场规模继续扩张,预计由2016年265 亿元升至2019 年的500亿元左右。

国产金属机壳厂商术业有专攻,直接受益市场规模扩张

颇高的资金、技术及客户资源壁垒决定当前国产金属机壳行业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纯CNC 产能扩张对CNC 设备的依赖性强,资金要求高;非纯CNC 对技术及良率要求更高。金属机壳厂商核心工艺、客户侧重各有不同,下游客户的健康出货以及金属化渗透率提升将促使其业绩持续释放。比亚迪电子产能规模优势显著;通达集团非纯CNC方案性价比较高;瑞声科技的良率及毛利率高于同业。

国内厂商布局3D 玻璃各有利剑,配套金属中框享存续发展空间

5G、无线充电及全面屏 等新兴技术催化3D 玻璃后盖加速渗透,2019 年渗透率有望达20%,市场规模预计约200 亿元。金属机壳厂商积极布局3D 玻璃,且具备“金属中框+3D 玻璃”配套供应能力,形成良率及成本控制优势,将持续受益手机外壳升级,享受可观的ASP提升。比亚迪3D 玻璃扩产迅速,1H18 预计扩产至90 万片/天;通达集团是国内唯一具备3D 玻璃薄膜印刷贴合工艺的厂商;瑞声科技自主研发热弯机,采用合金钢模具,持续改善良率。

首次给予“买入”评级,重点关注比亚迪电子、瑞声科技等

金属机壳市场持续快速成长,主流手机壳厂商将继续享受金属化渗透带来的业绩释放;同时全面屏、AMOLED 渗透催化“3D 玻璃+金属中框”进程加速,布局3D 玻璃的外壳厂商也将迎来收获期。我们首次给予资讯科技器材手机外壳子行业“买入”评级。重点推荐CNC产能充沛、3D 玻璃扩产迅速的比亚迪电子(0285.HK),可提供声学、天线、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且已攻入主流品牌供应链的瑞声科技(2018.HK),并建议关注具备独特CNC+NMT 工艺的通达集团(0698.HK)。

风险提示:金属机壳行业竞争加剧;3D 玻璃渗透不及预期

1恰逢外壳材质升级关键窗口,布局多元化工艺享ASP提升

1.1、金属、玻璃、陶瓷,三雄争霸谁主沉浮?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通过外观设计优化提高“颜值”,并注入品牌文化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辨识度,已成为厂商除电子元件升级外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手机外壳作为智能手机外观最为具象化的表现,其材料、工艺、颜色和外观设计的改善和创新是最直接显著的差异化途径。

追溯手机外壳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工程塑料,包括聚碳酸酯(PC)、ABS、尼龙、聚矾等,再到凯夫拉纤维、碳纤维、玻璃、陶瓷、不锈钢、金属等材料。目前中高端机型普遍采用全金属一体化机身,但在5G 以及无线充电等新型技术下金属外壳的不足也变得明显。金属中框搭配非金属后盖的外壳设计方案再度受到重视,目前玻璃及陶瓷以其优良的性能参数较受青睐。

如上表所示,金属以其金属化的质感及成熟的表面处理工艺而享有较好感官品质,且脆性良好,抗摔不易碎,适中的莫氏硬度则保证一定的耐磨性。金属外壳制程工艺较为成熟,供应商可提供不同价格层次的多套工艺方案以满足不同档次手机的外观需求,ASP 或低至35 元,或高至200 元以上。然而,金属外壳的电磁屏蔽特性要求其必须开槽注塑形成手机信号带方能保证信号穿透,这导致射频设计难度加大的同时,亦影响手机外壳的美观性。

反观塑料、玻璃和陶瓷,三者均为绝缘体,不存在电磁屏蔽问题,可有效解决信号无法正常穿透的痛点。相较金属,玻璃和陶瓷的莫氏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在感官品质上,玻璃和陶瓷营造的镜面效果相较金属不遑多让,陶瓷更是具备有别于金属和玻璃的温润如玉的手感。尽管玻璃和陶瓷在抗摔性上暂时无法与金属媲美,但二者均可满足跌落实验,在手机外壳日常应用场景中基本无大碍。

1.2、看全球前五大主流品牌,晓外壳升级及ASP 提升路径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处于存量竞争阶段,消费者持续增强的品牌意识以及“强者恒强”的龙头效应催化市场份额加速向主流品牌商集中,2017 年一季度全球前五大手机品牌商出货量占比高达60%。我们选取苹果、三星以及华为、OPPO、vivo 全球前五大主流品牌的高、中、低端产品线作为样本,样本涉及品牌具备代表性及广泛性,且产品线全面,可借此一窥全球高、中、低端手机外壳的应用现状以及潜在升级路径。

苹果作为引领手机外观创新潮流的先驱,早在2007 年发售的第一代iPhone 即采用“上半部分铝合金结合下半部分塑料”的背壳设计,第二代和第三代的iPhone 3G/3Gs 则采用塑料外壳,而之后的iPhone 4 时代则创新性采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设计。但是,iPhone 4 在材料规格及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用户在正常使用时可能因为手挡住天线槽而严重影响信号造成“死亡之握”。因此,从iPhone 5 开始苹果暂时弃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设计,转而使用全铝合金外壳+玻璃装饰,而后iPhone6 以及iPhone7 苹果相继沿用金属一体化机身。

我们预计2017 年苹果将发布三款新机型,其中作为十周年定制版的iPhone8 被消费者寄予厚望。为搭配无线充电技术, iPhone8 将大概率采用时下外壳设计流行方案——“金属中框+双面玻璃”,其中玻璃后盖可能采用2.5D 玻璃。

三星常年占据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位,其在高端、中端、低端均具备完整产品线。

作为三星旗舰系列,S 系列在外壳设计方案的探索上颇为激进,甚至领先同时代的iPhone。自2015 年的S6 至2017 年的S8,三星均采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设计。从正反两面2.5D 玻璃到正反两面对称的3D 玻璃,无论从手机外观,屏幕视觉效果还是握持手感上,三星“金属中框+双面玻璃”设计方案愈发成熟精进。

三星中端A 系列自2014 年推出至2016 年,始终沿用金属一体化机身。值得注意的是,2017 版的中端系列A3、A5 和A7 亦改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可见“金属中框+双面玻璃”方案在中端机型的渗透之势。

作为三星低端机型的代表,千元级的J 系列仍普遍采用塑料外壳,随着工艺进步,塑料外壳外观亦愈发偏向金属外壳。2015 年发布的J5 和J7 开始引入金属元素,采用“金属边框+塑料盖“,且沿用至2016 版。2017 版J3、J5、J7 更直接采用金属一体化机身,金属在三星低端机型的渗透已开始显现。

目前国产前三强华为、OPPO 和vivo 在手机外壳方案的选用方面仍处于跟随者姿态。高端旗舰及中端机型基本均采用金属一体化机身,且部分低端系列机型亦已采用,可见金属一体化机身在中高端市场已相对充分渗透,在低端市场的渗透率颇具提升潜力。

随着采用2.5D 玻璃后盖的iPhone8 即将发布,其示范效应将逐步开始显现,预计2017 年下半年或2018 年开始,HOV 旗舰机型将陆续采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荣耀系列自荣耀8 起即采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于2016 年底发布的荣耀Magic 更是采用前后四曲的3D 玻璃,可见华为荣耀系列在玻璃外壳方案上的探索亦不落下风。

基于以上全球主流品牌手机外壳历史沿革及应用现状分析,我们就高、中、低端机型梳理出以下手机外壳升级路径。

低端机型在原先大规模采用塑料外壳的基础上,随着工艺进步,金属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且随着金属外壳工艺继续发展成熟,成本继续降低,金属外壳在低端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渗透空间。低端机型预计将由20-30 元的塑料外壳升级为35-110 元的非纯CNC 加工的金属外壳。

中端机型当前多采用非纯CNC 加工的金属外壳,高端机型则多采用纯CNC 加工的金属外壳。鉴于纯CNC 加工工艺的成本压缩空间有限,中端机型由非纯CNC 向纯CNC 加工进阶可能性不大。考虑到5G、无线充电等新型技术即将运用以及金属外壳存在电磁屏蔽问题,加之采用2.5D 玻璃后盖的iPhone8 即将发布这一关键催化剂,我们认为,中高端机型将逐步采用“金属中框+非金属后盖”这一方案,中端机型将由35-110 元的非纯CNC 加工金属外壳升级为120-130 元的“金属中框+2.5D 玻璃/塑料后盖”方案,高端机型则将由150-200 元的纯CNC 金属外壳升级为200-300 元的“金属中框+3D玻璃后盖”方案。外壳供应商可因此享受可观的ASP提升。

2金属外壳市场仍大有可为,高端中低端各有驱动力

2.1、中低端金属外壳市场仍将快速成长,新增金属中框市场正待爆发

相较于塑料外壳,金属外壳优势显著,除了金属独有的光泽及触感所营造出的高端气息之外,在硬度、轻薄、散热、可回收性等方面均更胜一筹。自2013 年起iPhone5 采用全铝合金外壳开启金属风潮之后,众多智能手机品牌纷纷加入金属外壳阵营,金属外壳渗透率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

2017 年玻璃等非金属后盖迎来爆发,抑制纯金属外壳渗透率继续快速上行,综合高端以及中低端金属外壳渗透率估算,我们预计纯金属外壳整体渗透率将由2016 年的39%缓慢爬升至2019 年的49%。考虑到玻璃、陶瓷等非金属后盖仍需与金属中框配套,非金属后盖渗透直接驱动金属中框同时渗透,预计金属中框渗透率将由2016 年的5%迅速提升至2019 年的42%。简言之,尽管金属外壳渗透率提升受非金属后盖抑制,然而金属中框与非金属后盖同步渗透,仍将驱动金属化渗透率持续走高,预计2019 年金属化渗透率将达90%左右。

我们认为现阶段高端金属外壳市场受玻璃、陶瓷挤占,但带来规模更大的金属中框这一新增市场;而金属外壳在中低端市场的渗透率仍颇具提升潜力,成为金属外壳角力的新战场。高端中低端市场各有驱动力,持续利好金属机壳厂商,市场空间广阔。

高端机型中,纯金属外壳已较为充分渗透,随着 2017 年起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的应用,纯金属外壳的采用率预计将从2016 年的74%下降至2019 年的24%。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倒逼智能手机升级加速,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机型迈入高端阵营,从而带动高端机型量的增长。鉴于高端机型金属外壳单价在110-200 元区间范围内,假设高端机型金属外壳平均单价为150 元,我们预计高端机型的金属外壳市场规模将由2016 年的328 亿元降至2019 年的189 亿元。

中低端机型来看,目前仍大规模采用塑料外壳,非纯CNC 工艺持续完善将进一步带动金属外壳在中低端机型的普及。预计中低端机型的金属外壳渗透率将由2016 年的30%升至2018 年的60%。中低端机型的数量占比较大,预计2019 年仍将占据70%。鉴于中低端机型金属外壳单价在35-110元区间范围内,假设中低端机型金属外壳平均单价为75 元,预计中低端机型金属外壳市场规模将由2016 年265 亿元升至2019 年的496 亿元,复合增速达23%。

考虑到采用2.5D 玻璃后盖的iPhone8 以及采用3D 玻璃的三星旗舰机型的催化作用,玻璃后盖有望于2017 年迎来爆发,预计总体渗透率将从2016年的5%大幅跃升至2019 年的40%。而陶瓷的普及仍受限于良率及产能因素,预计陶瓷后盖总体渗透率将由2016 年的近0%缓慢爬升至2019 年的2%。与此同时,与玻璃、陶瓷配套的金属中框渗透率预计将从2016 年的5%上升至2019 年的42%。假设金属中框平均单价为180 元,通过测算得到,金属中框市场空间巨大,预计将由2016 年的136 亿元迅速扩张至2019年的1213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100%。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全球金属机壳(金属外壳+金属中框)市场规模将于2017 年接近千亿元人民币,于2019 年达1898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速达38%),对金属机壳厂商的业绩释放具备持续推动作用。

2.2、纯CNC 统领高端市场,构筑高资金壁垒

不同于塑料外壳简单使用模具便能较好成型,金属的强度比塑料高出很多,因此制造金属机壳需要专业的加工设备——CNC 数控机床。单台CNC设备成本超20 万元人民币,金属机壳制造商若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购入数千台甚至数万台CNC 设备,高昂的CNC 设备成本以及规模化生产要求,为金属机壳制造业垒起较高的资金壁垒。

根据单位金属机壳制造是否全部由CNC加工完成可分为纯CNC制程与非纯CNC 制程。相比非纯CNC,纯CNC 制程下CNC 加工时间长,产能扩张对CNC 设备的依赖性更强,对纯CNC 工艺厂商提出更高的资金要求。纯CNC 制程工艺的优点在于良率较高,适合起步阶段的公司,可选用铝含量超过95%的铝合金,且可通过阳极氧化上色。然而全过程均由纯CNC 加工,生产单位金属外壳所需占用CNC 设备的时间颇长,约需45-60 分钟,导致金属外壳成本较高。目前诸如iPhone 等部分高端手机多采用纯CNC 制程,其单价最高,普遍在180 元人民币左右甚至更高。

2.3、非纯CNC 攻克中低端市场,强化技术壁垒

非纯CNC指部分加工工序由CNC加工完成,而其他工序则主要由锻压、冲压金属成型工艺,及配合纳米注塑(NMT)工艺加工完成。

锻压、冲压:主要负责前端粗加工金属成型,得到较厚的手机结构粗型,可以选用铝含量超过95%的铝合金,并通过阳极氧化上色。 压铸:由于无法采用铝含量超过95%的铝合金,导致无法通过阳极氧化上色,故无法满足金属外壳的外观品质要求,因此多用于手机金属中框部分的成型。

纳米注塑:在纳米层面将塑料和金属紧密结合,用于代替CNC 精铣内腔,得到金属外壳内腔的塑料结构件部分,简化CNC 制程,另外亦可用于金属外壳天线带位置的注塑。

非纯CNC制程通过降低CNC设备占用时长,缩减单位生产成本,从而迅速满足中低端市场对金属外壳的广泛需求。纳米注塑结合CNC的制程方案几近保持100%的金属质感的同时,亦可将CNC占用时间降至15分钟,预计可使ASP下降20%-50%,在中高端市场较有竞争力。就低端机型而言,锻压、冲压结合CNC的制程方案则更胜一筹,其占用CNC时间最短,单价最低,普遍在35-85元的区间内。



非纯CNC 制程降低对CNC 设备依赖、削弱资金壁垒的同时,也对外壳制造商因结合不同工艺而提出更高的技术及良率要求。非纯CNC 流程复杂,涉及步骤繁多,各步骤良率均须超97%方能达致量产的良率要求,使全过程良率在45%以上。因此新进入厂商大多不会轻易尝试非CNC 工艺,技术更为成熟的制造商方会考虑采用非纯CNC 减少单位金属外壳占用CNC 时长,在不新增CNC 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产能扩张,且通过工艺的持续完善以此缩减成本,获取价格优势。

3金属机壳厂商术业有专攻,直接受益市场规模扩张

3.1、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四厂商分食国产金属机壳市场

资金、技术以及客户资源壁垒决定了当前金属机壳行业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手机金属机壳市场主要由鸿准、比亚迪电子、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四大厂商所占据。其中鸿准的市占率最高,约30%-35%;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分别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电子则占据约10%-15%。

考虑到当前国产中高端机型愈发倾向于采用更具性价比的金属机壳,而鸿准的金属机壳价格最为昂贵,我们预计鸿准的市场份额或短期承压,为比亚迪电子、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等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厂商所分食。作为行业新进入者,瑞声科技依托声学、天线、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发展迅速。

3.2、比亚迪着力三星华为,通达侧重华为小米,瑞声攻入华为OPPO

鸿准的最大客户为苹果,国内客户为华为和OPPO;比亚迪电子的最大客户为三星,国内客户则为华为和vivo;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主要聚焦于国内市场,通达着力侧重于华为及小米,而长盈精密则更为侧重OPPO 及vivo,且于2016 年切入三星供应链;瑞声科技早期聚焦国内中小客户,目前已陆续攻入小米、OPPO、华为、三星等主流品牌供应链。

尽管智能手机行业总体增速放缓,华为、OPPO、vivo 预计仍将延续健康增长,各品牌金属化渗透率仍待进一步提升,带动上游国产手机壳制造商出货量增长,我们预计比亚迪电子、通达集团、瑞声科技的金属机壳业务将继续受益。

3.3、比亚迪主攻纯CNC,通达凭NMT+CNC 突围,瑞声一体化优势明显

鸿准、比亚迪电子主要采用纯CNC 工艺,对CNC 设备数量要求更高,且两者的核心客户(苹果/三星)订单需求旺盛,故鸿准和比亚迪电子的CNC数量分别高达34,000、30,000 台,远超通达以及长盈精密。通过纯CNC 工艺深耕高端市场的同时,比亚迪电子亦具备压铸、锻压及冲压结合CNC 的非纯CNC 工艺,积极渗透中低端市场。

长盈精密同样采用CNC 一体成型为主的纯CNC 工艺,同时涉足锻压/冲压结合CNC 的非纯CNC 工艺。近年来长盈精密CNC 数量扩张迅速,但相比鸿准及比亚迪电子仍有一段距离,自有、租用、外协CNC 数量合计达10,000 台。

有别于前三者,通达集团则采用结合NMT 的非纯CNC 工艺,极少涉足CNC 一体成型的纯CNC 加工工艺。在金属外壳出货量相同的基础上,通达采用非纯CNC 工艺可大幅缩减单位金属外壳CNC 占用时长,配备CNC 设备数量要求随之降低,当前通达自有及租用CNC 数量合计约6000 台。对于偏向高端的机型,通达集团采用CNC+NMT 的非纯CNC 工艺;对于低端机型,通达集团采用以冲压+CNC 为主的非纯CNC 工艺。

瑞声科技同时具备纯CNC 以及“CNC+冲压”工艺,且以“CNC+冲压”工艺为主,自有及外协CNC 数量合计约6500-7000 台。依托自身在声学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以结构件为核心结合声学、无线射频等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自身差异化优势。

就加工良率而言,主要采用CNC 一体成型的比亚迪电子受益于下游终端核心客户单款机型较大的产能需求,规模效应显著,良率已爬升至80%。同样以CNC 一体成型为主的长盈精密由于产能规模不及比亚迪电子,因此在良率上亦略逊一筹,约70%。通达集团由于采用结合NMT 的非纯CNC工艺,流程难度及涉及步骤复杂度均高于纯CNC,因此良率仍在60%-70%区间。而瑞声科技的良率则后来居上,高达80-85%。

3.4、比亚迪规模优势显著,通达价格优势满足中低端,瑞声毛利率高于同业

受益于下游终端客户庞大的需求量以及自身高端化定位,比亚迪电子的金属机壳营收规模高约110 亿元人民币,远超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公司指引2017 年金属机壳出货量同比增长40-50%至1.4-1.5 亿套。

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的金属机壳营收规模则旗鼓相当,分别约43、42亿元人民币。通达的非纯CNC方案较具价格优势,可满足中低端市场金属外壳需求,公司指引2017年出货量同比增长33%至8000万套。

瑞声科技的声学、天线、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具备独特竞争优势,业务发展迅速,公司指引2017 年出货量达3000 万套。

就ASP 而言,鸿准、比亚迪电子主供高端机型,ASP 较高,两者基本包揽了采用纯CNC 工艺的国产高端手机金属外壳加工。比亚迪电子由于客户分布范围较广,且高、中、低端的机型都有涉及,因此ASP 分布范围较广,在80-180 元的价格区间。长盈精密则主要专注于CNC 一体成型的国产高端市场。

通达集团更加聚焦于中低端市场,其供应的低端机型由于制程简单,ASP 可降至35 元;而针对国产高端机型提供的NMT+CNC 方案CNC 占用时长亦较短,ASP 可降至85-110 元的价格区间。瑞声科技的金属机壳ASP则在100-135 元的价格区间。

就毛利率而言,考虑到瑞声科技的良率高于同业,我们预计2017 年毛利率达30-32%;通达集团和长盈精密则较为接近,通达在27%-30%区间,长盈精密在27%-28%区间。而比亚迪电子毛利率相较前二者偏低,略高于20%。鉴于比亚迪电子深耕代工行业多年,在工厂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我们认为,随着金属机壳业务继续扩张,其毛利率具备进一步改善空间,预计于2017 年将提升至25%左右。

4“玻璃/陶瓷+金属中框”来袭,多元化外壳工艺厂商将再续辉煌

4.1、金属电磁屏蔽问题凸显,5G、无线充电掣肘金属时代延续

金属外壳导体性质所带来的信号屏蔽问题迫使天线设计更为集中,设计难度显著加大,5G 技术的演进将极大程度掣肘金属外壳时代的延续。考虑到5G 需要MIMO 多天线(包括主天线、蓝牙天线、GPS 天线、WiFi 天线、NFC 天线等),大幅增加单位手机配置天线数(可能多达16 根),且由于需要减少人手遮挡,其最佳位置为手机两端,这将倒逼其它天线布局的重新设计,金属外壳紧张局促的天线放置空间便显得更为不便。

我们预计下一代iPhone 将大概率采用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凭借iPhone 的市场影响力,陆续将有更多手机终端紧随配置无线充电功能。为满足未来5G 及无线充电需要,我们认为,纯金属外壳市场将逐渐为“非金属材料+金属中框”方案所吞食,在高端市场可能尤其显著。

4.2、全面屏催化3D 玻璃渗透进程,国内厂商主导玻璃加工市场

4.2.1、3D 玻璃预计于2018 年爆发,2019 年市场规模数倍增长至两百亿

当前全面屏因其超高屏占比、震撼的视觉效果广受消费者追捧,众多品牌厂商均在积极备货全面屏产品。恰逢全面屏时代开启, 3D 玻璃可通过搭配柔性AMOLED 形成双曲面屏幕,使得更具弧度的屏幕边缘与中框形成完美过渡,再结合与屏幕玻璃盖板对称的3D 玻璃后盖,在保留全面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圆润顺滑的握持手感,赋予手机对称美感以及更强科技感。预计全面屏的风靡将进一步助推3D 玻璃加速渗透。

由于3D 玻璃需要额外的热弯过程,当前良率仍不甚理想,且产能不足,价格仍偏贵,在65-100 元区间;而2.5D 玻璃在材料及工艺方面更为成熟,因此单价较低,价格区间在20-30 元。考虑到成本因素,我们认为短期玻璃后盖仍会以2.5D 玻璃为主。鉴于全面屏对于前后3D 玻璃的助推力,预计随着AMOLED 屏全球产能继续扩张以及3D 玻璃成本下降,前后3D 玻璃方案的竞争力将得以增强。

2016 年发布的机型中,合计有15 款采用3D 玻璃。除在3D 玻璃的采用上一向领先的三星有3 款旗舰手机榜上有名之外,华为、vivo、小米和金立等国产品牌均有相关机型采用单面或双面的3D 玻璃设计,可见3D 玻璃在国产手机市场已逐步展开渗透。2017 年最新发布的三星Galaxy S8/S8+即采用“全面屏+双曲面屏”设计,强烈视觉效果以及圆润手感颇得消费者青睐。



鉴于2017 年下半年发布的三款iPhone 将大概率采用2.5D 玻璃后盖,以及考虑到市场对于iPhone8 热销的预期,我们预计2017 年iPhone 手机2.5D 玻璃后盖的渗透率将达40%,成为2017 年玻璃后盖总体渗透率迅速提升的主要动力。考虑到2018 年后iPhone 有望全面采用“金属中框+双面玻璃”设计,预计2018/2019 年iPhone 玻璃后盖的渗透率将达至90%/100%,且玻璃后盖也将逐步由2.5D玻璃升级为3D 玻璃,预计2018/2019 年iPhone3D 玻璃后盖的渗透率将达至40%/80%。对于其他智能手机品牌市场,我们预计玻璃后盖的渗透率将呈稳步增长态势,由2016 年的6%逐渐增至2019 年的30%,其中3D 玻璃渗透率由2016 年的4%增至2019 年的10%。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预计玻璃后盖市场将于2017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总体渗透率将达14%,市场规模近100 亿元。经历2018、2019 年持续增长后,玻璃后盖的总体渗透率有望达到40%,市场规模约300 亿元。

随着3D 玻璃技术愈发成熟,玻璃后盖将逐步实现由2.5D 至3D 的过渡,3D 玻璃预计将于2018 年迎来爆发,渗透率有望达至13%,且2019 年仍将延续强势增长,市场规模将由2016 年的40 亿元左右翻数倍增长至2019 年的200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76%。

4.2.2、通达、比亚迪及瑞声,稳健布局各有利剑

基于正面盖板玻璃是智能手机必需品,其成熟的产业链为培育玻璃后盖提供良好土壤,进一步催化玻璃后盖的加速渗透,使得玻璃后盖在前期抢占纯金属后盖份额的能力显著优于陶瓷等其它材料。

从上游的玻璃基板来看,其基本被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等寡头所控制。从设备端来看,生产3D 玻璃加工所需热弯机的企业主要有韩国的DTK、GNTC 以及国内供应商奥瑞德、大宇精雕等。中下游的3D 玻璃加工领域则由国内厂商占据绝对市场,有伯恩光学、蓝思科技等成熟加工厂,同时也不乏有比亚迪电子、通达集团、瑞声科技、信利国际、合力泰等新进入者。

鉴于手机外壳正处于由金属向玻璃或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升级的关键窗口,我们认为具备丰富技术储备、多元化外壳工艺的手机外壳厂商将因此受益。

比亚迪电子同样于2016 年着力布局3D 玻璃,预计2017 年底产能将达到30 万片/天,2018 年上半年将进一步扩产至90 万片/天,届时可基本满足一线手机厂商对于3D 玻璃的需求。目前公司已为三星S8 供应金属中框,考虑到公司与三星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三星在3D 玻璃领域愈发成熟的应用及持续提升的采用率,公司作为三星3D 玻璃的潜在供应商,如若取得三星订单,“金属中框+3D 玻璃”整体解决方案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瑞声科技亦正积极备战3D 玻璃量产,于2017 年部署100 万片/月的产能,且已开始少量出货。公司采用区别于石墨磨具的合金钢磨具,以达致形状更为复杂、精度更高的产品,且通过配合后期打磨工艺,可进一步提升整体良率。

通达集团是国内唯一具备3D玻璃薄膜印刷贴合(lamination)工艺的厂商,于2016Q3成功开发3D玻璃外壳原型,并于2017Q1获得客户订单,预计于2017Q2开始量产,公司指引全年出货200-300万套。有别于蓝思、伯恩等3D玻璃厂商所采用的丝印技术,通达集团的薄膜印刷贴合工艺可使3D玻璃外观实现不同颜色及图案,外观效果较为高端丰富。

4.3、良率及产能制约陶瓷放量,预计2019-2020 年行业爆发基础方形成

相较玻璃,陶瓷同样不具备电磁屏蔽问题,可运用于5G 时代,且硬度更高,莫氏硬度达8.5,脆性亦更好,抗摔性和耐磨性均优于玻璃。此外,陶瓷凭借温润如玉的手感更具亲肤性,其镜面光泽更能凸显美观精致的品质感。自2014 年起陆续有金立、华为、酷派以及小米等品牌推出陶瓷外壳手机。陶瓷外壳的代表机型黑色版小米Mix 于2016 年11 月发布便备受热捧,单日内预定量即突破65 万。

尽管陶瓷的某些性能优于玻璃,然而现阶段而言,良率偏低以及产能显著不足问题使陶瓷外壳大规模放量困难,难以满足苹果、三星及HOV 等主流机型的出货需求,较高的单价则使相对出货需求较少的小众品牌手机望而却步,普及难度较大。“后盖+中框”的陶瓷一体化机身单价高达300-400 元,相比“3D 玻璃后盖+中框”200-300 元的单价仍高出一截。因此目前陶瓷仍仅应用于限产的概念机以及尊享版高端机,尚未达至合适的爆发点。

具体而言,导致陶瓷低良率、低产能、高单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材料生产和加工工艺较为复杂,通常包括几十道工序以及大量材料和工艺的控制。主要工序包括上游的粉体制备、中游的烧瓷成型、以及下游的精密加工,其中核心工序粉体制备的关键技术仍主要掌握在日、美、德的手中,国内目前仅有三环集团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可同时兼顾良率和成本,预计在2019-2020 年可实现大规模产能扩张。

唯有高端纳米氧化锆粉体的产能瓶颈、良率及成本等问题解决后,陶瓷外壳行业爆发的基础方可形成,预计2019-2020 年甚至2020 年以后才会正式迎来属于陶瓷外壳的时代。

4.4、不论玻璃还是陶瓷,均需与金属中框配套,为金属外壳厂商带来存续发展空间

鉴于金属外壳的天然弊端,手机外壳的材质必然向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转变。然而不论玻璃还是陶瓷,仍需与金属中框配套,“金属中框+非金属后盖”设计将为金属外壳厂商带来存续发展空间。

金属中框作为整部手机的“骨架”,除外部边框外,其内部亦囊括金属中板,可为手机屏幕玻璃及后盖提供机械支撑作用。金属中框在结构及加工工艺上较金属外壳更为复杂,且由于金属中框需要上下两面CNC 加工,因此金属中框CNC 加工占用时长较金属外壳加工更长,约为金属外壳的1.5倍,平均单价更高。

非纯CNC 工艺下,铝合金中框的平均单价在100 元左右,不锈钢中框的平均单价则高达130 元-150 元,而在纯CNC 工艺下,金属中框的平均单价至少在200 元以上。

对于金属机壳厂商而言,“金属中框+非金属背盖”方案尽管挤压原有中高端金属外壳市场,却为其带来规模更大的金属中框这一新增市场。预计金属中框市场规模将由2016 年的136 亿元迅速扩张至2019 年的1213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100%(参见2.1 节测算)。尤其对于比亚电子、通达集团、瑞声科技以及长盈精密等布局3D 玻璃或陶瓷的金属机壳厂商,更是具备“金属中框+玻璃/陶瓷后盖”的配套供应能力,可形成良率及成本控制优势,预计将持续受益手机外壳材质和设计方案的升级。

5首次给予资讯科技器材手机外壳行业“买入”评级

考虑到金属外壳渗透率提升驱动中低端金属外壳市场维持快速成长,高端非金属材料替代方案带来更为可观的金属中框市场,全球金属外壳以及金属中框市场规模预计由2016 年的729亿元迅速提升至2019年的1898亿元,复合增速达38%。主流金属外壳厂商多具备金属中框加工能力,可继续享受金属化渗透带来的业绩释放。

中长期来看,3D 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后盖材质。各手机外壳厂商陆续布局3D 玻璃产能,尽管当前业绩释放有限,但全面屏、AMOLED 渗透将催化3D 玻璃渗透进程加速。当金属时代跨越至玻璃时代,布局3D 玻璃的外壳厂商将迎来收获期,通过“3D 玻璃+金属中框”配套出货实现ASP 的迅速提升。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首次给予资讯科技器材手机外壳子行业“买入”评级。重点推荐CNC 产能充沛、3D 玻璃扩产迅速的比亚迪电子(0285.HK),可提供声学、天线、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且已攻入主流品牌供应链的瑞声科技(2018.HK);建议关注具备独特CNC+NMT 工艺的通达集团(0698.HK)。

比亚迪电子:金属化渗透促业绩释放,3D玻璃产能丰富放眼未来买入:目标价27港币

公司为全球领先的手机外壳及组装服务供应商。金属外壳聚焦中高端,占三星约1/3供应链份额,国产市场占有率为10-15%,占华为、vivo约1/3份额。组装服务挖掘汽车电子等新兴增长点,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金属化渗透进程仍在继续,金属机壳出货量增长强劲

纯CNC规模化生产优势显著,CNC数量达3万台,良率已爬升至80%。鉴于三星霸主地位依旧稳固,HOV强劲增长仍将延续,公司将继续受益于金属化渗透率提升以及智能手机中高端迁移趋势,公司指引2017年金属外壳及中框出货量同比增长40-50%。同时发挥代工业务积累的管理及成本控制优势,2017年毛利率有望提升至25%左右。

◆3D玻璃产能扩张迅猛,潜在三星订单为核心催化剂

3D玻璃产能扩张迅猛,预计2017年底产能达30万片/天,2018年上半年将扩至90万片/天,届时可基本满足一线手机厂商的3D玻璃需求。凭借丰富的产能储备,可直接受益3D玻璃外壳的加速渗透。目前已为三星S8供应金属中框,随着三星3D玻璃的采用率提升,公司有望取得其3D玻璃订单,“金属中框+3D玻璃”整体方案迎爆发式增长。公司指引3D及2.5D玻璃营收将由2016年的2亿元增至10亿元。

◆切入汽车电子、AR等新兴领域,组装服务业务毛利率待改善

考虑到下游客户联想及华为的代工需求不减,凭借大规模整机组装能力,传统组装业务仍将维持稳定。通过切入毛利率更高的汽车电子、无人机、AR、VR等新兴领域,业务结构正逐步优化。2016年汽车电子贡献营收达7-8亿元,积极拓展客户数量的同时,产品范围亦有望由PCB拓宽至系统集成,预计2017年贡献业绩将翻倍增长。汽车电子业务的高速发展,将驱动组装服务业务维持个位数增长,毛利率亦有待逐步改善。

◆目标价27元港币,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1.15、1.56和2.16元人民币,复合增速为58%。考虑到公司金属外壳业务出货量增长强劲、组装服务业务结构逐步优化,3D玻璃扩产迅猛铸就中长期业绩增长点,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27元港币,分别对应17-18年20x和15x的PE,较当前股价有39%的上涨空间。

◆风险提示:金属机壳行业竞争加剧;3D玻璃渗透不及预期

瑞声科技:声学中长期驱动力强劲,非声学业务多点开花买入:目标价137港币

◆声学升级方案频频面世,中长期成长动力强劲

随着安卓手机立体声以及防水解决方案的快速渗透,以及新一代iPhone立体声的升级,单位产品声学器件价值提升将保障公司2017年动圈器件业务维持双位数增长。公司指引2017年安卓手机立体声解决方案出货量达1亿台,ASP为2.5美元,其中10%更采用新结构设计,ASP高达4美元,且防水设计将进一步促使ASP提升30-40%。mini-HiFi预计在3-5年内逐步实现,中长期成长动力强劲。

◆全面屏催化安卓触控马达需求释放,结构件攻入主流品牌供应链

3D Touch正逐步在安卓市场渗透,全面屏趋势下物理按键的取消将进一步推动安卓市场触控反馈方案的需求释放。公司指引2017年安卓市场出货量超300-500万套,ASP约3.5-4美元。公司无线射频结构件业务已陆续攻入小米、OPPO、华为、三星等主流品牌供应链,提供声学、天线、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独特优势,公司指引2017年出货量3000万套。

◆3D玻璃多维度提升良率,光学镜头差异化开辟市场

公司于2017年部署100万片/月的3D玻璃产能,且已少量出货。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热弯机、模具等设备,采用合金钢磨具并配合后期打磨工艺,进一步提升良率。目前10MP以下塑胶镜头月出货400-500万片,且13MP镜头已通过三星、OPPO和vivo的认证,预计2017年下半年出货。玻塑混合手机镜头可实现轻薄化,独特纯玻璃晶圆级镜片可更好满足3D摄像应用,预计玻塑混合镜头及纯玻璃晶圆级镜片将于2018年实现商用。

◆目标价137元港币,重申“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4.40、5.42和6.32元人民币,复合增速为25%。考虑到声学器件ASP提升,无线射频金属结构件、3D玻璃综合解决方案于中高端市场加速渗透,且触控马达于安卓客户的渗透率显著提升,下游客户整体规格升级将驱动公司声学及非声学业务稳健增长,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137港币,对应2017/2018年27x/22x的PE,2017年1.1x的PEG,较当前价具有24%的上行空间。

◆风险提示:声学器件升级迟缓;触控马达市场份额下降;无线射频结构件项目规模不及预期

通达集团:“冲压+CNC”聚焦中低端,“NMT+CNC”专攻高端中性:目标价2.0港币

公司为全球领先的手机精密结构件供应商,金属机壳国产市场占有率达20%,防水组件占国际大客户供应链份额有望提升至25%,是国内唯一具备3D玻璃薄膜印刷贴合、唯一具备汽车内饰薄膜技术的厂商。

◆NMT+CNC为国产高端机青睐,金属机壳业务有望迎量价齐升

公司聚焦国产中低端市场,NMT工艺可降低单价至100元港币,逐渐为国产高端机型青睐。核心客户华为、OPPO出货量增长稳健,中高端机型偏爱更具性价比的金属外壳,及金属外壳向中低端渗透趋势,金属机壳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鉴于竞争厂商客户重叠度高、比亚迪电子及长盈精密产能快速扩张,公司金属机壳业务增速可能短期受制于有限的CNC数量。相较同业的丝印,3D玻璃薄膜印刷贴合工艺可实现更为高端丰富的外观效果。2017Q2开始量产,2017年出货量预计为200-300万片。

◆单位产品防水组件价值提升,美国A客户供应链份额继续加大

鉴于2017年美国A客户新发布机型的防水规格预计将由IP67提高至IP68,加上单套防水组件中P+LSR数量增加,及新产品M+LSR(金属+液态硅胶)的供应,公司指引2017年单位产品防水组件价值将由1.3-1.4美元提升至3.5美元,且在美国A客户防水组件供应链的份额有望提升至25%,2017年防水组件营收将达6-8亿元港币。为突破新产品需大额研发支出,导致公司业绩增长短期承压。

◆汽车内饰客户基础逐步夯实,营收规模翻倍增长可期

公司客户基础逐步夯实,涵盖比亚迪、福特大众、通用等八大品牌。作为国内唯一汽车内饰部件供应商,随着国内汽车品牌对内饰重视程度增加,凭借成熟的膜内镶件注塑技术以及更高的性价比,公司汽车内饰业务将步入收获期,公司指引2017年营收规模至少翻倍至2亿元港币。

◆目标价2.0元港币,首次给予“中性”评级

公司主营业务预计持续增长,然而考虑到其金属机壳业务成长仍受制于同业产能快速扩张的竞争压力,以及上半年的大额研发支出、应收账款减值计提,我们认为公司短期净利润增速或承压,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0.19、0.23和0.28元港币,复合增速为17%,给予“中性”评级,目标价2.0港币,对应2017/2018年10x/8x的PE,2017年0.6x的PEG。

◆风险提示:金属机壳行业竞争加剧;3D玻璃渗透不及预期 (编辑:曹柳萍)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