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双非争议折射出极化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 17:34  21世纪经济报道微博

  从D&G风波、港铁进食事件,到农历年前北大孔庆东的言论,一场场内地和香港网民之间的“口水仗”在这个寒冷的正月火热地打了起来。最令人震动的是,香港网民自发筹款在报章上刊登的反对“双非”(“双非”即来港生孩儿的父母任何一方都不是香港人)孕妇赴港产子的广告,及其后各界的不同反应,应当引起重视,因为争议已经一步步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

  口水仗如此升级,令不少人担扰会否激化地域矛盾或族群矛盾。但很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如果社会这个躯体要发烧,那么不妨就让它排一排毒,刻意去掩盖它,可能只是讳疾忌医,把问题往后拖。这一刻,最应该去做的,是正视这个病。

  “双非”孕妇的争论,看似族群或地域矛盾,但究其本质,其实是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共资源的争夺。不妨看一看“双非儿童”争论中的利益双方吧。众所周知,到香港去生小孩花费不菲,即便是顺产,各类开支的总和可能也要接近十万港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一万元的中国内地,这种“奢侈”显然只有少数的富裕家庭能负担得起。在香港,最强烈抗议“双非”孕妇的本地组织,代表着主要来自工薪阶层,负担不起去私家医院生小孩,只能等公立医院床位的香港妈妈。前者要争的,是免于超生罚款及领取香港护照的特权,后者要争的是保障她们在公立医疗免费生小孩的床位。

  坦率地说,我们认为有点“香港之春”的味道。自由行类似于某种全球化效应,它提升了香港的经济,但却扩大了香港的阶层鸿沟。强劲的内地富裕人群购买力潮水般涌入,提高了香港的房价、物价,它使香港的高端收入阶层更加富裕,但却让收入增长缓慢的香港穷人承担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极化效应”,而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很容易产生越来越强劲的某些本地民粹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被内地人解读为“殖民地痕迹”。

  想一想,能跑到九龙广东道的名店大手购入名牌手袋和珠宝金饰,甚至扫几十万一只的名表的群体,有多少可以代表大多数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如果把这些群体的颐指气使的举指等同于所有内地民众的素质显然失真。同样地,把香港对这些群体的不满等同于对内地所有民众的不满,也未免过于对号入座了。香港遇到的问题是,这些在十三亿人中属于比例上的“少数”的内地群体,正以一个绝对值出现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如果易地而处,香港人的心境当不难体会。

  现在内地居民能更为方便地进出香港,始于SARS后内地放宽赴港限制的“自由行”政策,这对当年香港的经济复苏产生重要作用。然而,“自由行”的经济收益在香港各阶层中却并非雨露均沾,加上美元贬值,香港普罗阶层的生活状况非但没有因为“自由行”而大幅提升,反而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倒退。为了招待“自由行”的豪客,香港的名店、珠宝行、钟表行越来越多,它们以更高的租金逼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日常必须的日用品小商店、书店、食肆。这不但带来了生活不便,更使很多小本经营者沦为打工一族。以一个小店面养活一家几口的小本经营模式本是香港特色,近年来却是“买少见少”。

  未来的和谐和良性发展,需要双方政府足够的警觉。最近酝酿“驾车自由行”,准备开放内地车辆进入香港。倘若到时“我爸是李刚”之类的事情在香港发生,即使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及车辆保险善后,后果也不容乐观。香港未来可能会逐步进入普选阶段,如果“极化效应”不断放大,那么香港的政治和与内地的关系都要经受意想不到的考验。现在,香港的精英阶层不愿意在“双非”上修改基本法,因为他们害怕一旦频繁修法,则带来随意的外部政治干预,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拖延战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永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